安大互联
  • 1
  • 2
  • 3
  • 4
  • 5
商业热点 > 商业洞察 > 消费金融满意度调查 - 利率、隐私与催收问题凸显

【消费金融】消费金融满意度调查 - 利率、隐私与催收问题凸显

查看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3-15 0:42:51    文章分类:商业洞察   
专题:消费金融】 【个人消费】 【银行业金融机构】 【满意度

  证券时报记者吴瞬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前夕,证券时报推出资本市场投教“星火计划”系列活动之“3·15消费金融满意度调查”,旨在深入了解金融消费者在消费金融领域的切实体验,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和方向指引。调查结果显示,金融消费领域仍有比较大的改进空间,需进一步优化服务品质和消费者体验。

  在回答对消费金融服务的整体满意度方面,采用1—5分的打分机制,其中5分为“非常满意”。调查结果显示,金融消费者对产品透明度、利率合理性和投诉处理效率这三个关键指标几乎都给出了“差评”。

  具体数据显示,这三项平均分均未达到50%分位,也就是2.5分。产品透明度得分仅为2.27分,这意味着消费者在面对消费金融产品时,难以清晰、全面地了解产品的各项细节与潜在风险;投诉处理效率得分2.24分,表明当消费者遇到问题寻求解决时,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并未得到高效的回应;而利率合理性更是低至2.14分,这直观反映出消费者对于当前消费金融产品利率水平的疑惑与不满。

  在广受关注的消费金融产品利率方面,调查数据揭示了较为复杂的分布格局。数据显示,约42.86%的产品利率低于12%,为部分消费者提供了相对正确的借贷成本;然而,20.41%的产品利率介于12%至24%之间,这一区间的借贷成本对许多消费者而言已显偏高。更为突出的是,18.37%的产品利率甚至超过24%,如此高企的利率无疑明显加重了消费者的还款压力,凸显出消费金融市场在利率定价方面仍有优化空间。

  这时,有18.37%的金融消费者对利率计算方式缺乏了解。这一数据不仅揭示了消费者在金融知识方面的明显不足,同时也袒露出金融机构在产品信息透明度、投资者教育和沟通普及方面存在的短板。这一现状急需金融机构加强消费者教育,提升信息传递的清晰度和可及性,以帮助消费者更好地理解金融产品,做出理性的决策。

  在金融消费者使用的消费金融产品类型方面,互联网平台推出的产品凭借其便捷性与广泛的宣传,使用率最高,达到67.35%,已然成为众多消费者的优先选择;其次是消费金融公司旗下产品,使用率达到48.98%,在市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银行的消费信贷产品使用率则是46.94%,尽管银行在传统金融领域拥有深厚底蕴,但在消费金融产品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着来自互联网平台与消费金融公司的双重挑战。

  在金融消费者使用消费金融产品的进程中,一大堆问题逐渐显现,主要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个人信息泄露风险最为突出,占比高达63.27%;其次,合同条款模糊不清,利率或费用未明确告知的问题也较为普遍,占比59.18%;再者,51.02%的消费者反映合同中存在隐藏条款或不得人心条款;另外,暴力催收或骚扰催收问题也挺多,超过36%的金融消费者曾遭遇此类情况。这些问题亟待行业规范与监管介入,以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提升金融服务体验。

  对于消费金融领域的建议方面,“加强监管”“降低利率”“严打暴力催收”成为明显的诉求。消费者迫切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让消费金融领域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降低利率,减轻还款压力,使金融服务真正惠及广大民众;严厉惩戒暴力催收行为,维护消费者的尊严与合法权益,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金融消费环境。

  目前,“3·15消费金融满意度调查”仍在持续进行中,证券时报诚邀更多金融消费者积极参与,共同助力优化消费金融环境。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商业动态
 ● 相关商业热点
民营企业】  【民营经济】  【中国银行业协会】  【银行业金融机构】  【市场监管】  【消费者】  【消费环境】  【满意度】  【消费金融】  【个人消费】  【度小满】  【美联储】  【个人消费支出】  【GDP】  【PCE】 
  • 客服与业务咨询

   【网络建设服务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