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远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吴清日前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表示,“健全防治财务做假长效机制”。这是监管职能部门关于资本市场严监严管,尤其是打击财务做假发出的最新信号。
财务做假严重扰乱资本市场秩序、动摇投资者信心。近年来,各方持续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及时查处一批财务做假案件,市场生态有效净化。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日前公布的数据,2024年对61起财务做假案件作出行政处理,同比增长17%;案均处罚金额1577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对7起案件根据法定高限处以罚款,同比增长75%;对69名“董监高”人员实施市场禁入,同比增长9.5%。
但也要看到,当前,财务做假花样雨后春笋,好比,发行人通过多道“中转公司”,层层嵌套实施财务做假,多种手段并进,复杂、隐蔽,造成案件查处难度大,打击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切断上市公司财务做假背后的链条,需要各方合力,全面挤压财务做假的生存空间。
监管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惩办力度,不仅要追究上市公司做假的责任,也要追究配合上市公司做假的第叁方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形成行政处理、民事追究责任、刑事惩戒的合力,真正切断公众公司财务做假的利益链条。对于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的上市公司,要严格执行退市制度,坚决出清此类“残渣余孽”,让做假者付出惨重代价。同时,要完善线索举报奖励制度,切实施展内部“吹哨人”的作用。
中介机构要加强执业质量控制,切实做好“看门人”。上市公司财务做假背后,相关中介机构责任难逃。结合过往的案例来看,不乏有的中介机构主动配合,提供专业助力,直接参与企业财务做假。这种从业人员见利忘义的表现,破坏市场诚信机制,损害中小投资者权益,影响市场信心和行业威信,受到严厉责罚是一定的。这就再次提醒相关从业人员,要依法依规履行职责,谨守“不作假账”的底线,不触碰法律红线。
独立董事要切实施展监督作用,维护中小股东权益。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日前发布的《独董新规执行简报》(第5期),2024年度,因非法被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含派出机构)、证交所处罚处罚及采取监管措施的沪深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合计85名,案例合计58例。从涉及案例数量来看,排在第壹的非法行为是独立董事未监督财务报告可靠性问题(17例)。这袒露出的问题,是部分独立董事对财务审计程序流于形式,过度依赖管理层提供的信息。希望独立董事能尽心履职,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增进公司规范运作、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等更多方面施展积极作用。如果有失职行为,监管层肯定会果断“亮剑”。
相信通过多管齐下,形成财务做假综合惩防新格局,真正切断财务做假背后的链条,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才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