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互联
  • 1
  • 2
  • 3
  • 4
  • 5
商业热点 > 商业洞察 > 打差评反惹官司 消费者-差评权-咋维护

【消费者】打差评反惹官司 消费者-差评权-咋维护

查看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3-18 3:07:54    文章分类:商业洞察   
专题:消费者】 【修理厂】 【差评权

  消费之后,在社交平台发布对商家“种草”或“避雷”的点评,是近年来兴起的消费新风潮。然而,部分商家认为负面评价损害了自身的名誉权,由此引发一系列官司。

  消费者有没有权利在互联网上打差评?如果发生纠纷怎么维护权益?最近, 重庆市 第五中级人民法院披露了一起由差评引发的网络侵权责任案例,可以给消费者一些启发。

  给商家打差评却坐上被告席

  案件发生在 重庆市 綦江区。2023年8月,张某获得保险公司免费赠送的车辆保养服务,前往当地一家修理厂保养车辆。保养中,修理厂工人用力将机油标尺把手抽出,造成机油卡尺刻度条脱落在发动机油底壳里。工人告知张某,拆除油底壳取出机油卡尺刻度条需要收取费用。在张某未明确表示认可费用标准情境下,工人清洗了油底壳,安置了新的油标尺,对车辆进行了保养。

  1天后,张某到修理厂取车,被告知需付320元。由于对费用存在异议,双方发生争执并报警。公安机关出警后组织双方进行商量,张某支付300元后开车离开。次日,张某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3条视频,描述了争议发生的过程,并对修理厂的表现作出批判。该修理厂遂以名誉受到侵害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

  “我将自己的真实经历发布在网络平台的个人账号里,并未扭曲事实,而且发布不久后我就已将这3条视频删除,客观上并没有对原告造成任何损失。”被告席上的张某十分委屈。

  原告修理厂责任人则认为,张某发布的视频严重损害了修理厂的名誉和生意,其在前期试图与张某商量,未果,不得已才起诉到法院。修理厂提出的诉讼请求包含要求张某停止名誉损害行为,公开道歉,赔偿经济流失2万元。

  是合理批判还是恶意诽谤?

  近年来,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差评纠纷屡见不鲜。记者梳理各地发布的典型案例,既有消费者的批判意见得到法院支持而赢得官司,也有人被法院定性为“恶意差评”而追究责任。

  负责审理本案的重庆綦江区人民法院法官魏永康表示,评判的关键在于如何界定合理与恶意的界限。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消费者享有对商品和服务和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经营者应当听取消费者对其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意见,接受消费者的监督。

  “从张某的视频内容来看,基本属于客观描述及对该修理厂服务品质的个人感知,没有贬损和丑化的陈述,也木有出现明显恶意诽谤、侮辱性等词语,不应认定存在主观恶意;其言论对修理厂引发的影响水平较低,不足以降低该修理厂社会评价的损害后果。”魏永康说。

  法院最终判决,驳回该汽修厂全部诉讼请求。

  无独有偶,中国消费者协会去年3月发布的2023年“全国消费维护权益十大典型司法案例”中,有一起消费者因差评纠纷起诉商家侵犯名誉权并胜诉的案例。

  2022年9月,姚某某在互联网上预订了被告所经营的民宿。姚某某入住后结合自身体验对该民宿打出三星评价,后将评价改为一星,被告用“恶意差评”“缺乏心智”等言辞辱骂姚某某。因双方沟通未果,姚某某以被告侵犯其名誉权为由提起诉讼,被告又反诉要求姚某某赔偿26万元。

  2023年12月, 湖南省 长沙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被告向原告公开道歉,赔偿原告精神损害抚慰金1000元并驳回被告全部反诉请求。

  打差评要基于事实把握标准

  消费者的“差评权”有法律撑腰,不意味着可以利用“差评权”为所欲为。

  近年来,多地政法机关开展行动严打“职业差评师”,一些利用“恶意差评”牟利的非法分子被追究刑事责任。有遭遇过讹诈勒索的网店经营者表示,一旦短时间内涌入大量差评,轻则影响网店曝光率,重则会被平台和市场监管职能部门处罚,所以往往只能选择“花钱消灾”。

  “对商品质量和服务进行评价是消费者的法定权利,但消费者应当基于事实在社交网络上发表对商品或服务的评价。”魏永康说。

  今年2月,最高法发布6件依法惩办利用网络讹诈勒索犯罪典型案例。在其中一起案例的点评中,最高法有关责任人表示,消费者的评价和投诉对入驻电商平台商家的口碑及后续经营有着重要影响。合理差评和正当投诉有益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提高商家的服务水平和竞争力。利用线上平台恶意“索赔”,不仅严重侵害了经营者的财产利益,也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打击,有益于遏制恶意差评的蔓延,避免消费者被误导,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这位责任人说。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在消费后进行评价,是消费者行使监督权的正当行为。对于正确的批判意见,经营者应有“容人之量”,针对不足采取改进措施提升商品和服务品质,不能“玻璃心”甚至攻击报复消费者;消费者也不能滥用手中的权利,把握好批判的分寸标准,依法理性维护权益,维护清朗网络空间。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商业动态
 ● 相关商业热点
消费者权益保护】  【千禾味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千禾0】  【零添加】  【信托公司】  【上把锁】  【直播带货】  【老年人】  【不法分子】  【虚拟货币】  【金融消费者】  【啄木鸟维修】  【毛利率】  【维修茅】  【经营者】  【王嘉睿】  【宋欣欣】  【居然之家】  【顾家家居】  【经销商】 
  • 客服与业务咨询

   【网络建设服务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