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3月21日电(李一帆)2025年3月,中国汽车产业在智能化浪潮中迎来了一场空前绝后的技术狂欢。短短三周时间,汽车企业已累计举办超30场发布会。仅本周4天时间(3月17日至3月20日)内,已经有至少10家车企举办了智驾技术或产品发布会。
平均每天两场的发布会节奏,将行业推入智能化转型的深水区。技术迭代的速度,已从“月”为单位压缩至“小时”量级。
技术狂飙,发布会密度创纪录
3月17日, 比亚迪 举办“兆瓦闪充”发布会,推出超级e平台,缔造了“油电同速”的概念。其概念是超级千伏架构,全域电压1000V,电流1000A,最大功率1000KW,实现充电信率10C、“兆瓦闪充”,现场实测充电5分钟续航增加470公里。同日,智己汽车举办IM AIOS发布会,将“大模型+AI Agent”引入智能座舱。
3月18日,奇瑞举办智能化战略发布会,提出“比平权更平权”的旗帜,让智驾车型里前有6.98万元的 比亚迪 海鸥,现有6.59万元的奇瑞小蚂蚁。
同日,极氪举办千里浩瀚智驾发布会,宣布极氪智驾大模型已完成“端到端Plus技术架构”的升级;广汽举办星灵智行行动计划发布会,系统接入DeepSeek技术,推出5档智驾方案,覆盖传祺、昊铂、埃安三大品牌全系车型;还有上汽通用别克、 江铃汽车 举办新车发布会。
3月20日,华为举办鸿蒙智行新品发布会,多款车型焕新升级,问界M9更将于7月全系升级ADS 4智驾系统,融入大模型和端到端技术,实现高速和城区L3级智能驾驶商用试点能力。广汽本田、吉利也于同日举办新品上市发布会。
这场“技术风暴”已经持续了近30天的时间。
据新华财经不完全统计,截至3月20日,车企已举办超30场发布会,叠加已官宣排期的待办场次,3月行业发布会总数突破40场,包含东风日产“最家”技术发布会、小鹏汽车2025春季发布会、零跑LEAP3.5技术暨B10预售发布会、吉利汽车AI智能科技发布会、宝马新一代智能电子电气架构发布会、广汽丰田铂智3X上市发布会等。
天神之眼、暗夜之瞳、千里浩瀚、猎鹰智驾……各品牌智驾系统名称雨后春笋。车企们出手速度之快,让谁是“15万元A级SUV卷王”三天就能换一个答案。
毫不夸张地说,3月以来,汽车行业的节奏基本是平均每天召开一场发布会、每天上市一款新车、每天官宣一项新技术。而几乎所有会议的核心主题都是——高阶智驾全场景、全覆盖。
产业链相关企业也同步沸腾,商汤绝影UniAD端到端方案量产在即,元戎启行VLA模型年中上车,卓驭推出“生成式智驾体验”,技术军备竞赛已从整车厂延伸至供应链深处。1个月前听起来匪夷所思的“10万元高低阶智驾分水岭”论断,如今已成诸多业内人士的说法。
更值得深思的是,3月这场密集的技术狂欢,或许只是智驾技术开启高频迭代的序幕。
生存突围,车企战略全面重构
中国汽车市场销量的品牌集中度越来越高,更多压力也一波一波地给到车企。
小米发出了“史上最强财报”,2024年全年小米集团营业收入365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5%;经调整净收入27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1.3%。集团将小米汽车2025全年交付目标提升至35万辆。
小鹏汽车2025年前两个月销量大幅上涨,财报数据也颇为亮眼,被人戏称“出了ICU就进KTV”。电话会议上,小鹏汽车上调了2025年的全年销量目标,表示将会在横跨10-50万元价格带的各个主流细分市场形成更完整的产品布局,并预计在今年第四季度实现盈利。
蔚来汽车开启了大马金刀的内部变革,蔚来汽车开创人、总裁李斌强调“每一毛钱都要有回响”引发各方关注。
竞争格局的剧烈演变,强逼每个参与者加速战略调整。传统车企也发力变革,一汽牵手零跑,广汽华为合资公司落地,老牌车厂使出浑身解数压缩研发周期。
可见,如果2025年内汽车企业仍未在10-15万元的核心价格区间布局高阶智驾产品,或将面临份额流失风险。
光大证券 认为,预计2025年之后,国内 新能源 乘用车的渗透率抬升幅度或将逐步趋缓;智能化有望接力电动化,成为缔造行业第贰增长曲线的主要驱动力。
趋势解码,平权、自主、效率三线并进
从这些密集的发布会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三大趋势。
其一,智驾平权策略下,价格带深度下沉是最明显的特征。
比亚迪 高举“智驾平权”的大旗,以“天神之眼”系统打破行业壁垒,第壹次实现把智驾系统下沉至10万元以下车型,覆盖海鸥、秦PLUS等入门级产品。吉利紧随其后推出“千里浩瀚”解决方案,标配高速NOA与自动泊车APA,价格覆盖至7万元级的星愿。小鹏汽车则将50万元级车型搭载的5C超充、800V电机、SiC电控等技术下放到18万元级的G6车型。奇瑞更在发布会预告曾经的国民神车奇瑞QQ将在上海车展“复活”上市,或将以5万元级全新智能QQ冲击市场。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20万元以上在售车型中,L2级智驾渗透率超60%,其中20-30万元车型渗透率最高,超80%,20万元以下车型渗透率则明显低于其它价位。
到了3月,智能化配置的“白菜化”趋势完全推翻了传统定价逻辑,国联民生证券预测,2025年10-15万元汽车市场智驾车型或将翻倍增长。
其二,普惠化革命的背后,是国产技术生态的全面崛起,自主品牌的控制权逐渐向底层硬件延伸。
从各家发布会情况看,在硬件方面,国产替代目前已经有相对成熟的优质供给。吉利、 比亚迪 、蔚来、理想、小鹏等车企均在同步自研算法和芯片,并已实现应用。某新势力车企相关责任人透露,自主研发芯片的主要因素一是成本考量,高算力芯片价格高昂,自研自产能够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二是此前的芯片短缺危机强逼厂商亟需减少对供货商的依赖。另外,自研芯片和算法还能更主动地适配自家智能驾驶方案。
此前 比亚迪 将智驾下探到7万元人民币,引发过外界对其云端算力和智驾可靠性的疑惑。国联民生证券研报指出,数据可以通过高阶全面的大规模上车,实现快速积累,训练算力对照亚迪来讲其实不是核心壁垒。 比亚迪 一方面组织庞大的自研团队开发城区、高速的领航智驾算法,另一方面积极与Momenta、华为等供货商合作,为其车型赋能,有助于其智能化的全面升级。
在供货商层面,国内可靠的算法供货商Momenta、大疆卓驭、元戎启行、 德赛西威 等也在自研芯片,地平线、 黑芝麻 等芯片厂则在强化算法能力,加速双向渗透。
其三,转型后车企智驾应用更新的落地效率大幅提升。
以小鹏汽车为例,作为国内第壹家完成端到端大模型量产上车的车企,实现量产后,其智驾版本迭代速度明显加快,推送周期已从此前的4个月周期缩短至约2个月,新增功能加速落地,覆盖场景加速拓宽。多家车企发布会上也提到,未来产品的智驾性能更新效率将明显加快。
路径前瞻,技术突破与成本困局并存
智能驾驶产业的发布会狂潮也勾勒出行业进化的清晰路径。
业内人士表示,端到端大模型的量产应用正在改写成本结构,通过将多个小模型整合为一个大模型,智驾系统在感知、预测、决策规划等模块的集成度明显提升。这种技术变化有益于主机厂组织架构优化,例如部分车企的感知与规控部门已合并,有望驱动主机厂实现降本,研发投入长期或呈下降趋势。
光大证券 预测,随着 特斯拉 FSD入华及 比亚迪 等头部车企加速平价智能化转型,功能与体验、成本与性价比将成为消费者选购智驾车型的主要因素,预计10-20万元价格带车型平价智能化推进为国内智驾突破放量的关键。因此,具备平价智能化较强技术兑现能力的车企如小鹏汽车,及具备较强供应链管控能力的车企如 比亚迪 、吉利汽车等或将取得进一步销量提升。
光大证券 预计2025年国内L2+城市智驾渗透率有望达到10%,2026年之后国内智驾迎来高速增长,L2+级城市无图智驾方案标配或全面落地。
行业飞速发展的同时,多家机构也发出风险警示。
据业内人士估算,智能驾驶全栈自研年化成本约20亿元人民币,其中SoC(系统级芯片)和算法为主要构成。数据显示,理想汽车2024年度研发投入为111亿元人民币,小鹏为64.6亿元人民币,零跑为29亿元人民币,吉利2024年前三季度研发投入为103亿元人民币。20亿元对任何车企来说都是笔巨额投资,供应链紧缺、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风险不可忽视。“年销量不足30万辆的车企面临严峻成本压力。”上述人士称。
多家车企相关责任人表示,智驾的成本等于于零部件成本,只有在规模效应下,研发、供应才可以平摊到最低。而低成本又能提升销量,增加数据供给,形成良性循环,所以“燃眉之急是突破销量规模”。 比亚迪 称DP100/300/600系统将在2025年大规模“上车”,相比2024年预计将增加250万辆以上高阶智驾车型,其能做到“加量不加钱”的核心原因正是源于其大规模的销量基础,庞大的自研加外采供应链可以快速响应。
硬件配置与算法能力的匹配度同样值得关注。有机构对当前57款主流智驾车型进行了梳理。其中,大部分车型仅搭载1颗FOV水平视角120°、垂直视角25°的 激光雷达 ,尚无法实现360环视,因此当前大部分的“ 激光雷达 +大模型”方案仍存智驾盲区,消费者需注意不能完全依赖智能驾驶。
申万宏源 研报指出,当前智能驾驶技术仍存在算法缺陷和场景适应性不足问题,若技术迭代速度放缓或关键算法突破延迟,可能造成高阶智驾功能无法如期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