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国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一纸《行政处理决定书》揭开 普利制药 (*ST普利,300630)长达两年的财务作假黑幕。
这家曾以“高新技术药企”光环登陆创业板的上市公司,因连续两年虚增利润总额6.69亿元、占比高达73.83%,正式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条款。深交所同步宣布启动其股票终止上市程序,这意味着*ST普利将成为注册制改革后又一例因财务作假被“逐出”资本市场的典型案件。
做假手法曝光:虚构业务与会计操作双重“注水”
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调查,*ST普利的做假链条始于2021年。公司通过虚构成品药和原料药销售业务,虚构药品销售收入及利润:2021年多计营业收入4.36亿元人民币,虚增利润2.9亿元人民币,占当期披露利润的62.06%;2022年进一步“加码”,多计营业收入4.56亿元人民币,虚增利润3.79亿元人民币,占比飙升至86.36%。
更隐蔽的是,其将不具备控制权的乙酰碘化物等贸易业务按总额法核算,造成两年间额外虚增营业收入1.37亿元人民币,进一步虚构经营规模。
两年虚假记载的 利润总额合计达6.69亿元人民币,占披露利润总额的73.83%,远超创业板强制退市标准中“虚假利润占比超50%”的红线。这一行为直接触发《深圳证交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2024年修订)》第10.5.2条,成为注册制下“零容忍”监管的典型靶标。
从“白马股”到“强制退市”:3.7万投资者深陷泥潭
《财中社》发现,*ST普利的故事曾布满“励志”色彩:1992年建立,2017年登陆创业板,主营抗肿瘤、抗生素等高端仿制药,市值一度突破百亿。截至2025年3月21,公司股票价格已跌破3元,3.7万股东面临本钱亏空的困境。
2024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净收入亏损9827万元人民币,同比下滑204.89%,上年同期为盈利9369万元;资产负债率攀升至55.09%,流动比率1.56迫近警戒线。
3月21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公告称将会对相关中介机构的执业行为进行调查。
曾经被审计机构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无保存意见”的财报,如今成为讽刺——该所因连续两年未能识破做假,即将面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调查,或重蹈普华永道因恒大案被罚没4.41亿元的覆辙。
“行政处理和退市不是终点。”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在通报中强调,将推进行政执法、民事追偿、刑事惩戒的“三位一体”追究责任。
这背后是监管层持续加码的财务作假惩防体系。2024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办结案件739件,罚没款153.42亿元;向公安机关移送案件178件,紫鑫药业、 锦州港 等恶性做假案被“示众”。与财政部联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让普华永道等违规中介付出了停业、撤消分所的代价。
*ST普利案再次袒露注册制下信息披露的核心矛盾。当“总额法核算”“贸易业务确认”等会计手段成为做假工具时,仅靠年审难以穿透迷雾。
这要求监管进一步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同时完善做空机制、舆情监测等市场化约束手段。
对投资者而言,此案亦敲响警钟。盲目追逐“高增长”财报潜藏巨大风险。当“白马股”神话破灭,价值投资仍需回归基本面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