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飞速流传的当下,本应作为高效通信纽带的106手机短信平台,却成为垃圾手机短信肆虐的重灾区。据上海消保委调查数据,高达76%的消费者我们时常被该类垃圾手机短信骚扰,包含发送诈骗信息,推送“账户异常”“低利率贷款”“积分到期”等诱导链接……消费者一旦上钩,个人信息便可能被非法分子套取,甚至面临植入木马病毒的危险。垃圾手机短信给群众财产安全和隐私造成不小的要挟。
垃圾手机短信防不胜防有多方面原因。在灰色产业链中,非法分子利用106号段发送诈骗手机短信的成本低至每条几分钱,而一旦得手获取利益巨大,这催生了“低成本广撒网”的犯罪模式。在监管审核环节,尽管电信部门和运营商推行实名制,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审核漏洞,一些不良商家通过虚假身份或不规范手段绕过审核,得以发送垃圾手机短信。
由于大量政府部门通知、网站验证码等正规信息也通过106手机短信发送,正规手机短信与垃圾手机短信共用号段形成的混合通道,不仅消解了用户的防范意识,更让屏蔽技术陷入“误伤正常服务”与“放任诈骗信息”的两难之中。
对此,要想在106垃圾手机短信整治方面取得成效,就需要各方通力合作,把工作做得更细、把措施落实到位。
近期,上海消保委在与 中国移动 、 中国联通 、 中国电信 三大运营商总部进行了多轮诉前沟通后,目前已达成共识。针对“发送106手机短信时主动标注内容提供者实名”的要求,三大运营商均承诺:对于有歧义或无法清晰标识手机短信内容提供者的签名,将使用手机短信内容提供者的规范企业名称(内容提供者实名)进行标注。借此将从源头上遏制垃圾手机短信的发送。
运营商承担起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审核流程的同时,监管职能部门也要强化监管力度,制定更为严格的106手机短信平台管理规范,明确对违规发送垃圾手机短信行为的处罚标准,提高犯罪成本;并建立常态化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106手机短信发送情况进行排查,对违规企业和个人依法依规严厉责罚,形成强大威慑力。
其它相关部门要通过多种渠道,如公益广告、社区宣传、学校教育等,向消费者普及106手机短信相关知识,包含如何鉴别垃圾手机短信、常见诈骗伎俩及应对方法等,提升消费者的警惕性和鉴别能力。同时,鼓励消费者积极举报垃圾手机短信,建立便捷的举报渠道,对举报属于事实的给予一定奖励,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治理的良好氛围。
整治106开头的垃圾手机短信,关乎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关乎通信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唯有监管职能部门、运营商和消费者齐心协力,方能形成法治震慑、技术防控和公众免疫相结合的立体化防御网络,还消费者一个清朗的通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