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法律明确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香烟,其中也包含 电子烟 。可是最近央视报道,很多家长反映,一种调配出各种水果口味的 电子烟 ,通过各种隐秘的渠道,不管在线上还是线下,未成年人都不难买到。
中学生对记者表示,“只要不穿校服,在很多销售场所都能轻易买到 电子烟 ”,一个女中学生甚至透露,她的朋友中,“有一半都在背着家长吸果味 电子烟 ”;黑猫投诉数据显示,2024年1月1日—2025年3月10日,以“ 电子烟 ”为关键词的总投诉量共350件,其中提及“未成年”“孩子”的占比达到16%,投诉问题排第壹位的是非法出售,占比高达31%……
种种迹象证明, 电子烟 侵害未成年人的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峻的水平。
电子烟 是烟草制品,对健康有害,这是一个不争的科学事实。而果味 电子烟 通过添加各种香精成分,将原本刺鼻的烟味转化为清新的水果味,这种味觉伪装极大地降低了青少年的心理防线。未成年人由好奇、迷恋香味开始发生兴趣,接触 电子烟 ,如果成瘾,最终可能通过高尼古丁含量缓解烟瘾。
综合媒体透露,果味 电子烟 的源头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部分不法商家通过非法走私或虚假申报出口等行径,将国外生产的果味 电子烟 引入国内;二是国内一些不法之徒私自生产假冒贴牌的果味 电子烟 。这些产品往往打着“时尚”“健康”的旗帜,利用未成年人好奇心强、鉴别能力弱的特点,进行诱惑销售。
为了打击相关违规行为,相关部门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但为何果味 电子烟 仍能躲过监管,流入未成年人手中?
其中有监管职能部门之间协同不够紧密的问题,造成一些环节出现监管空白。当然,也有监管手段相对滞后的原因。
一些商家知道违法,所以挖空心思进行规避。他们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记号”引流,将 电子烟 的关键部件伪装成其它商品以规避平台监管,在线下则通过微信交易等方式逃避检查。另外,一些电商平台对“擦边球”商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为果味 电子烟 的销售提供了无隙可乘。
要阻断 电子烟 对未成年人的侵害,务必强化监管和打击力度。
执法部门需要创新监管手段,运用 大数据 分析等技术,对 电子烟 销售网络进行精准打击;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强化对电商平台的监察管理,切断 电子烟 的线上销售渠道。同时,在校园周围设立 电子烟 销售禁区,加大对违法商家的查处力度。
考量到一些新兴的社交媒体平台和交易方式可能游离于监管者的视线之外,相关部门需要对此保持关注,把可能的监察管理漏洞尽快补上。无妨面向全社会建立健全有奖举报机制,尤其可以通过适当的激励措施,鼓励“吹哨人”举报,以此拓宽问题线索的收集渠道。
电子烟 逐步向未成年人发动攻势,往往与未成年人及其家庭对 电子烟 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有关。因此预防未成年人接触 电子烟 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学校应加强健康教育宣讲,家长则要多关注孩子的表现变化,及时引导。
务必杜绝下一代成为“瘾君子”,这样的社会共识越坚实,遏阻 电子烟 侵害未成年人的防线就会越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