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互联
  • 1
  • 2
  • 3
  • 4
  • 5
商业热点 > 商业洞察 > 中国光伏 - 用科技创新消灭-内卷式-竞争

【2024】中国光伏 - 用科技创新消灭-内卷式-竞争

查看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3-24 23:37:18    文章分类:商业洞察   
专题:2024】 【内卷式】 【科技创新

  2024年,光伏行业面临巨大挑战,同时“反内卷”的力度也达到了空前水平。一方面,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包含硅料、硅片、电池片及组件的价钱持续下滑,组件价格更是下探至每瓦0.6元水平,供需错配矛盾突出,企业盈利空间压缩。

  令人欣慰的是,行业内部积极寻求自我规范,“反内卷”的呼声日益高涨,对于遏制组件以低于成本价中标的表现的反对声愈发强烈。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等机构纷纷发表声明,并采取了有力措施,例如确立了组件的最低限价标准,以规范市场竞争秩序。这时,光伏产品的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各项性能指标不断取得新突破,TOPCon(N型硅衬底 太阳能 电池)、BC(背接触电池)、HJT(异质结电池)等技术路线竞相发展,共同推动了整个产业的进步。

  “当前(光伏)行业发展面临着‘内卷式’竞争加剧与全球化壁垒高筑的双重挑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处长李婷表示。

  展望2025年,光伏产品的价钱是否会继续下降?产能的拐点何时出现?光伏行业自律协议与配额制度的约束力将维持多久?这些问题仍待解答。

  “内卷”根源:

  供需错配与产品同质化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下,中国光伏产业曾凭借技术革新和成本优势,成为中国制造业的典型。然而,自2020年起,光伏产业迅猛发展,各路资本蜂拥而入,千行百业跨界而来,造成大量良莠不齐的产能迅速涌现。

  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从2020年至2023年7月底,光伏行业一级市场共发生融资事件164起,涉及IDG资本、中金资本、高瓴、红杉中国等知名投资机构。另外,根据中国光伏协会的数据,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光伏企业通过IPO、定向增发、可转换债券、配股等方式,分别募集资金714亿元、1058亿元、1662亿元和近2000亿元人民币。在此环境下,我国光伏名义产能迅速突破了1000吉瓦。

  有业内人士就此比喻称:“1000吉瓦的产能足以将现有的所有风电和光伏项目拆除后重建。”在企业方面,2023年出货排名靠前的七家光伏企业—— 隆基绿能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隆基绿能 ”)、 天合光能 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天合光能 ”)、晶澳 太阳能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晶澳科技 ”)、正泰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泰新能”)、 晶科能源 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晶科能源 ”)、 通威股份 有限公司、 阿特斯 阳光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的出货目标合计约在497吉瓦至552吉瓦之间,而仅是这一数字,就已达到了业界预判的2024年全球组件需求(469吉瓦至533吉瓦)。

  从2023年中期开始,光伏行业愈发关注产能问题。当时,光伏技术路线正从P型向N型迭代,以TOPCon为代表的N型产能还未实现大规模供应。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2024年的新增装机量达到了277吉瓦,这相当于20十年至2020年11年累计装机量的总和。”截至2024年底,我国光伏累计装机量已超过880吉瓦。

  除了产能扩张,技术路线的趋同进一步加剧了“内卷”现象。尽管TOPCon、HJT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但大多数企业仍聚焦在PERC(钝化发射极和背接触电池)等成熟技术上。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PERC电池市场占有率高达75%,而新兴技术由于研发投入高、风险大,主要由头部企业主导,中小企业的模仿式创新造成产品同质化严重,以价换量成为唯一手段。

  有光伏企业高管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许多中小企业从同一供货商采购设备,仅对参数进行微调便声称是自主研发,但实际产品性能并无明显不同。同质化竞争的直接后果是企业不得不牺牲利润以换取市场份额。2024年,光伏组件价格跌破0.6元/瓦,部分企业毛利率甚至跌破盈亏平衡点。

  谈及“量增价减”“行业普损”等情况,通威集团董事会主席刘汉元公开表示:“行业的发展增量和前两年速度相比有明显下降,可是生产的规模仍然有明显上升,所以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供需的错配,价格顺其自然就下去了。下去之后由于内卷水平加剧,每一个环节基本上都亏损,所以销得越多,亏得越多,产业链越长也亏得越多,就成了今天这样的格局。”

  绝地求生:

  以自律破解困境

  低价竞争的直接后果是行业利润的全面缩水。截至记者发稿,有33家光伏上市公司均预计2024年归母净收入亏损超过1亿元人民币,累计亏损额高达637亿元人民币。其中,13家公司预计亏损超过10亿元人民币,这些公司大多处在硅料、组件、电池、硅片等光伏产业关键环节。

  从2024年年中起,部分光伏业界人士、相关机构开始呼吁主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通过自律与监管相结合的形式“反内卷”。在此环境下,光伏行业打响了“反内卷”第壹枪。

  2024年10月14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联合16家光伏头部企业召开“防止恶性竞争”座谈会,达成共识强化行业自律,并发布光伏组件最低成本价0.68元/瓦,明确低于成本投标中标涉嫌违法;10月16日,12家风电整机商签订《中国风电行业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自律公约》,并在30天后,40家风电企业又提出“依法依规制定低价竞争行为的认定标准及处罚办法”。

  然而,“自律”只能是第壹道防火墙。业内普遍认为,假如企业涉及生死存亡或资金流问题时,大概率会放弃约束性行为准则。因此,产业界需要实施更为本质的措施。为此,配额制度应运而生。

  2024年12月5日,在2024光伏行业年度大会期间,业内数家光伏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联合签署自律公约的条件上,就控产相关内容进行了商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与会人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行业内占据至少80%产能的厂商依据2024年各家企业的出货量,和产能决议从2025年起执行配额制度,核心目标是通过稳定价格,实现2025年硅料、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等产业链主要环节的供需平衡。

  “光伏制造业是一个参与者众多、竞争充分、高度市场化的行业。”一位光伏企业高管对《证券日报》表示,目前看来,基于市场规律的企业自救,尤其是龙头企业策略的调整,是缓解光伏制造业当前困境的主要途径。

  配额维系:

  欲增进产能整合

  配额制度另一方面的作用是,在该规则下,光伏企业的市场份额被量化分配,如果龙头企业想要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最直接有效的形式就是通过兼并收购其它企业来获取其配额,这在一定水平上将赋予行业兼并重组的内在利益驱动力,减少光伏企业数量,使得资源更加集中。

  然而,从低价公约到产能配额,强计划性控价也被疑问“堵不如疏”。某地方国有光伏企业责任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通过配额制来调理供应,虽然短时间可以稳定市场价格,但效果或难长久体现。“光伏产业链较长,实行产能配额协议可能会打破产业链原有的供需平衡和协同关系,如果分配不得人心,不仅可能引发股票价格和融资环境的变数,甚至对整体供应造成短缺风险。”

  该责任人认为,有实力的企业更倾向于通过提高产能和开工率,利用充分且具有价格竞争力的订单来实现正确的生产安排,并在开工率与出货量之间进行动态调整。从长远来看,这些企业可能难以严格遵守配额制。另外,配额制的分配和执行,和执行进程中的监察管理,每一个环节都布满挑战。

  相比“雨露均沾”的配额制度,通过兼并重组实现产能退出也有着广泛的民意基础。对此,协鑫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席总裁兰天石的说法直接了当:“在现今非理性的供需关系下,务必要有人离开‘牌桌’才是反转的信号。”

  2024年上半年,在工信部电子信息司指导下,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召开了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鼓励行业兼并重组,通顺市场退出机制。

  “中国光伏行业风险在现今体量下影响远胜以往,行业调整‘长痛不如短痛’。”王勃华表示,从历史维度看,光伏行业调整时间与调整深度成反比,因此行业调整宜重宜快;从现实维度看,鼓励企业兼并重组,行业需要轻装上阵,整合时间不宜过长。

  曙光已现:

  技术创新开新局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行业陷入“内卷”困境的关键问题在于存量博弈与创新不足,因此,企业应转变竞争策略,从争夺存量转向创造增量。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出海”多条路径走出“内卷”。

  其实,“内卷”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24年11月20日,工信部发布《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要求新建单晶硅光伏电池、组件项目平均效率指标分别由23%、20%提升至P型电池、组件效率很多于23.7%、21.8%,N型电池、组件效率很多于26%、23.1%……旨在通过市场的引导、政策的建立,鼓励集约化与集群化发展,让降本增效、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生存的通行证。

  纵览全球,甭管是应对国际市场的竞争还是解决国内市场的同质化竞争,技术创新始终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和一定选择。

  今年1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 新能源 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增进 新能源 高质量发展的公告》,要求 新能源 电量全部入市,并引入机制电价。这意味着,光伏项目若要获得稳定的 利润,就务必着力提升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倒逼上游制造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推出高效产品。

  “从历史维度看,技术创新引领的提效、降本,贯穿了我国光伏产业的完整发展历程。未来光伏行业增长动能势必来自关键技术突破,推动生产效率的提升、产品性能的升级和生产成本的进一步下降。”李婷表示,光伏行业“内卷式”竞争问题,既有行业技术、装备快速更新迭代的内在因素,也包含 新能源 产业高度关注下,社会资本竞相涌入,更有行业主流产业对产业发展形势的一些战略性的误判。要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进一步引导地方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光伏项目,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

  另外,“出海”也是破除“内卷式”竞争的有效手段之一。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学专家、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协会会长张连起认为,科技创新是整治“内卷式”竞争的“牛鼻子”。支持企业有序“出海”,构建国际利益共同体。一方面要引导链主型龙头企业组织上下游配套企业。另一方面,通过税收等政策为产业链集群出海保驾护航,推动中国产业从“单点出海”向“全链共赢”升级。

  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光伏行业已显现出积极的复苏迹象,产业链价格开始逐步回归理性,一些机构也给出了较为乐观的预测。 中金公司 认为,光伏行业在未来二至三个季度会实现部分尾部企业市场化出清; 国联证券 也认为,2025年行业供需格局有望迎来底部反转。

  “光伏行业的‘内卷’,本质是粗放式发展模式与高质量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当政策红利消退、市场机制失灵时,唯有通过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才能打破扩张、错配、亏损的恶性循环。”英利能源相关责任人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光伏行业仍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行业内的企业需要深刻反思,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合理优化产能布局,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

  展望未来五年,全球光伏产业将进入下一个技术迭代的关键窗口期。业内认为,国内光伏企业应保持技术路线的多样性和前瞻性,在巩固现有产业优势的同时,抢占下一代光伏技术的战略高地。

  若干年后回望,这场“内卷”大战与破局突围,或许正是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转折点。正如 天合光能 老总高纪凡所言:“中国光伏人历来没有浪费任何一次危机,转危为机,突破发展,是我们光伏人的基因,也是我们的信念。”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商业动态
 ● 相关商业热点
2024】  【净利润】  【摩根士丹利】  【董事会】  【2025】  【人工智能】  【帕瓦股份】  【2023】  【警示函】  【业绩变脸】  【五矿信托】  【五矿资本】  【金融纠纷】  【地平线】  【智能驾驶】  【最大公约数】  【比亚迪】  【默沙东】  【恒瑞医药】  【哪吒汽车】  【债转股】  【供应商】  【营业收入】  【在建工程】  【半年报】  【康师傅】  【方便面双雄】 
  • 客服与业务咨询

   【网络建设服务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