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新规正在落地。
3月22日,有用户在社交平台发帖称, 招商银行 “闪电贷”的最长贷款期限已更新为84个月,即7年。帖子评论区,一条发布于24日下午的评论称,其贷款额度为50万元。
此前的3月21日,有市场消息称,来自银行业的消息,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公告》(下称“《通知》”)已正式下发。其中规定,个人消费贷款自主支付的钱财上限可阶段性从30万元提高至50万元人民币,商业银行用于个人消费的贷款期限可阶段性由不高于5年延长至不高于7年。
更早前的3月14日,金融监管总局有关司局责任人表示,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金融机构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该责任人表示,针对长期、大额消费需求,从消费贷款额度、期限等方面给予支持。
澎湃新闻近日走访上海发现,目前多家银行已落实新规并开始推广。
贷款额度如何确定
3月23日-24日,澎湃新闻以客户身份咨询多家银行线上客服并走访上海多家银行网点发现,已经有包含国有大行、股份行在内的多家银行开始落地消费贷款新规。
有的银行已将个人消费贷款的总额提升至50万元人民币,该50万元可以自由支取,且申请该贷款时不用提交贷款用途资料。
以 招商银行 “闪电贷”为例,3月24日,一位 招商银行 上海地区的业务经理对澎湃新闻介绍,3月22日晚8时, 招商银行 已将“闪电贷”的最高贷款额度提升至50万元人民币,最长贷款期限提升至7年。若取现金额较大,银行柜台会口头询问资金用途,但不用提供纸质证明。 招商银行 APP显示,若使用指定利率券,“闪电贷”年化率(单利)可低至2.58%。
该银行业务经理介绍,想要将贷款额度提升至50万元的门槛较高,好比客户每月收入或纳税达到一定额度,或在上海名下有房产等。假如想要提升额度,客户可以将资料上传至手机银行APP,若系统判定无法提额,则可以带着资料前往线下申请。
“闪电贷”是 招商银行 主要的个人消费贷款产品。据 招商银行 APP,申请“闪电贷”时, 招商银行 将综合评估客户个人信用及经济实力。据 招商银行 电话客服介绍,“闪电贷”的具体贷款期限由系统判断,以手机银行界面显示为准,近两天咨询“闪电贷”提额、延期问题的顾客数量有所增加。
澎湃新闻注意到,新规中上调的为自主支付的钱财上限。据2024年1月颁发的《个人贷款管理办法》,借款人自主支付是指贷款人根据借款人的提款申请将贷款资金直接发放至借款人账户,并由借款人自主支付给符合合同约定用途的借款人交易对象。
在实际操作中,客户可申请的个人消费贷款总额可远高于新规中所提到的50万元上限,即个人消费贷款总额度可高于50万元人民币,可自由支取的部分最高可提升至50万元人民币,剩余部分则只能用于定向消费。
以 建设银行 为例,3月24日,一位 建设银行 上海地区客户经理向澎湃新闻介绍,若工作单位在 建设银行 的白名单内,客户在 建设银行 的个人消费贷款总额最高可达100万元。《通知》执行前,客户可自由支取、提现的最高额度为30万元人民币,现在这一额度提升至50万元人民币,超过50万元的部分则仅能刷卡消费,取现部分不用提供资金用途证明。不过, 建设银行 上海地区暂未将贷款最长期限延长至7年,目前个人消费贷款的最长期限为5年。
该客户经理介绍,一般而言,“白名单”大多数是在 建设银行 开户的企业,还包含部分国企、央企。理论上,一位工作单位在白名单内、月收入2万-3万元、没有外债的顾客,个人消费贷款可贷总额可能可以达到70万-80万元。申请贷款需评估个人收入、纳税等情况。《通知》实施前后,审核标准暂未发生明显变化。
工商银行 与之类似。3月24日,据“中国 工商银行 上海分行”公众号,工行消费贷自助支付的额度由30万元提升至50万元人民币,最长期限从5年提升至7年,纯信用贷的最高授信可达100万元人民币,利率2.73%起。另据 工商银行 线上客服3月23日对澎湃新闻介绍,该行融e借(个人信用贷款)当前自主支付限额为50万元人民币,期限最长为7年,相关内容于3月22日零点按时更新,更新时间仅作参考。
来源:“中国 工商银行 上海分行”微信公众号
一位 工商银行 上海地区客户经理对澎湃新闻表示,上述调整或意味着,如果客户可在 工商银行 借款的额度为100万元人民币,过去可提现的部分为30万元人民币,剩余的70万元仅能在卡里用于购物等定向消费,现在可提现的额度则提高至了50万元。不过,在具体提现时,若单次提款额度超过20万元人民币,客户经理和客户需进行“双录”,同时提供资金用途证明等材料,承诺资金将不被用于投资。不同区域执行方式可能存在不同。
3月25日,上海另一区域 工商银行 客户经理对澎湃新闻表示,授信最高的100万元主要针对有公司背景的顾客,目前正常以公积金授信的最高额度为30万元人民币,后续可能提升至50万元人民币,但具体的政策还没出来。
另外,记者走访时,亦有多家银行上海地区还未正式落地《通知》。3月24日, 中国银行 上海地区一客户经理对澎湃新闻表示,政策落实到银行层面可能需1-2个月的时间,当前该行个人消费贷最高可贷30万元人民币,期限一般为3年,最低利率约为2.7%;而在此前的3月23日, 中国银行 线上客服介绍,该行个人消费贷款“随心智贷”额度已调整至最高50万,详细情况建议联系线下网点咨询。 农业银行 、 平安银行 上海地区也有客户经理表示,《通知》暂未执行。
资金流向如何监管
“这种贷款目前获批的存在性没那么高,坏账风险相当高。”有银行客户经理对澎湃新闻表示。
在走访进程中,澎湃新闻发现,“不良率”是客户经理频繁提及的词汇。有客户经理提到,个人消费贷坏账率往往较高,也有客户经理认为,对个人消费贷“提额延期”可能造成坏账率上升。一位国有大行客户经理直言,“过往有些看似资质很好的顾客后期直接消失了。”
贷后监管也是难题。多位客户经理提到,尽管银行会提示消费贷款不允许用于投资,但将资金提现后,银行或难以监管资金流向。不过,银行会定期抽查客户资金使用方向,若发现资金被违规用于楼市、股市等投资,将要求客户提前全额还贷。
“如果没有监管的牵头,银行的确很难阻止消费贷款进入房市或股市。”一位上市银行人士对澎湃新闻表示,如果客户将贷款资金转入其它银行账户,再转入楼市和股市,银行方的确很难做到管控。在日常操作中,银行只能尽到告知的义务,即在办理贷款时,提示客户消费贷款资金禁止用于投资。
该上市银行人士认为,《通知》提出的“提额延期”是否会加大银行经营消费贷的危险,还有待实践后评估。尽管贷款期限延长意味着银行收益增加,但出现不良时,也意味着不良贷款的数目变大。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也表示,“提额延期”虽然能减轻短时间资金需求压力,但也有可能造成借款人过度举债,若收入水平不足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还款风险将明显上升。同时,自主支付金额上限的提升可能造成部分资金被挪用于房市、股市等非消费领域,违背政策初衷,加剧金融风险。
银行该如何把控个人消费贷款风险?
建立有关消费贷的危险防范体系或是处理问题的关键之一。上述上市银行人士表示,一套完善的审批准入和定价体系,和催收流程可以增强客户经理工作的积极性,可以让客户经理没有“后顾之忧”地推荐贷款。对银行而言,在内需较弱、行业内卷的环境下,消费贷业务的确不容易展开,一套包含营销策略、风险判断等的体系可以提升消费贷业务的成功概率。不过,建立该体系需要大量的数据积累,此前已在个人零售领域布局较多的银行或存在优势。
曾刚认为,银行需巩固贷后监管:一是利用 大数据 分析,动态监控借款人消费行为和信用状况,尽早识别风险;二是明确用途管理,要求借款人在贷款期内定期提供消费证明或发票;三是设置技术手段,限制消费贷款直接流入证券账户、房地产交易账户等高风险领域;四是完善资金流向审计,强化与支付平台合作,追踪资金用途,确保消费属性。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也对澎湃新闻表示,银行业需要科学有效开展贷款审查审批,强化对贷款资金的用途管理,以更好防控风险。
如何理解“阶段性”
澎湃新闻注意到,根据市场消息,《通知》提到,个人消费贷款自主支付的钱财上限可“阶段性”从30万元提高至50万元人民币,商业银行用于个人消费的贷款期限可“阶段性”由不高于5年延长至不高于7年。如何理解“阶段性”?
曾刚认为,《通知》是对国家今年扩大内需、支持消费的响应,本身具有相应的阶段性特征。“提额延期”可以更好地施展增进消费的作用,银行可根据《通知》提法,结合自身情况对产品进行调整,实践中不同银行策略也有可能不同。后续,若内需回暖,经济增上进入上升周期,不排除国家层面的政策和监管政策出现调整的可能。届时银行产品也有可能会有所变化。
上述上市银行人士也认为,从监管角度看,“阶段性”意味着保持政策的灵活性,使其可以在观望市场反应后做出调整。
3月14日,金融监管总局有关司局责任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条件下,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合理设置消费贷款额度、期限、利率,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个人消费贷款尽职免责要求。在有效核对身份、风险可控条件下,探索开展线上开立和激活信用卡业务。
另外,上述责任人表示,银行业金融机构可根据借款人信用记录、还款保障,针对暂时遇到艰难的借款人,合理商定贷款偿还的期限、频次。根据借款人申请,经审核合格后为符合基本条件的借款人提供续贷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