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互联
  • 1
  • 2
  • 3
  • 4
  • 5
商业热点 > 商业洞察 > 回调是加仓机会!绩优基金经理最新发声!

【王贵重】回调是加仓机会!绩优基金经理最新发声!

查看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3-31 10:54:17    文章分类:商业洞察   
专题:王贵重】 【基金经理

  【导读】四大绩优基金经理看二季度:目前处于上涨行情早中期,回调是加仓机会

  中国基金报记者方丽曹雯璟

  一季度,收官在即!二季度,正在到来!

  今年以来,A股、港股市场出现久违的回暖行情,上证指数一度突破3400点创出年内新高,港股市场更掀起一场科技股的狂欢盛宴; 人工智能 (AI)、人形 机器人 等科技板块成为权益市场上涨的“推手”,部分主动权益基金业绩大反弹。

  对二季度A股、港股市场的整体走势有何预判?哪些行业具有较好的投资机会?主要风险因素有哪些?为此,中国基金报记者专访了四位绩优基金经理:永赢基金权益投资部总经理兼首席权益投资官高楠、嘉实基金大科技研究总监王贵重、平安基金基金经理张荫先、金鹰基金基金经理陈颖。

  受访基金经理认为,在地缘风险有限的大环境下,市场风险偏好随着科技板块的事情驱动而提升,一季度走出“结构牛”行情。当下A股绝对估值不贵,经济触底回升,目前整体处于上涨行情的早中期,回调也是加仓的机会。

一季度走出“结构牛”行情

  中国基金报:如何看今年一季度整体市场?当前A股市场估值水平如何?

  高楠:一季度市场具备较强的结构性机会,挣钱效应聚焦在与DeepSeek相关的 云计算数据中心机器人 等科技领域。截至3月底,Wind全A、沪深300指数PE均处于过去十年50%左右水平,仍处于合理区间。虽然部分热门板块可能存在一定的估值压力,但大量具备良好成长性和稳健财务表现的企业被市场低估。

  王贵重:从2024年9月底到今年一季度,市场主要有两波迅速拉高行情,一波是打破通缩和衰退的叙事,另一波是春节后重估我国的生产力潜力。一个良性增长的经济体要随同着生产力的提升,今年以来我国科技领域取得的突破,引发全球资本重估中国资产投资价值。这是量变引起质变的微观体现,未来将涌现更多的投资机会。总体来看,A股绝对估值不贵,目前处于上涨行情的早中期,若回调也是加仓的机会。

  陈颖:自2024年9月底以来,市场信仰出现积极的变化,基于国内经济相关政策出现较大转变: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房地产政策出现趋势性反转,同时强调资本市场的重要性,建立两项新型工具引入中长期资金,托举市场风险偏好快速回升。从市场情绪、流动性等方面来看,均是信心重建的起点。经济显现温和复苏态势,部分前瞻性经济数据表现比较好,同时,在地缘风险有限的大环境下,市场风险偏好随着科技板块的事情驱动而提升,一季度走出“结构牛”行情。

  张荫先:今年一季度,在宏观环境扑朔迷离叠加业绩空窗期的环境下,以AI、 机器人 为代表的久期长的成长性赛道出现结构性机会。当前A股整体估值处于中枢之上,需要高度关注年报、季报业绩表现,一季度上涨幅度较大的板块或标的可能迎来调整。

2025年能多些期待

  中国基金报:对二季度及全年A股市场的整体走势有何预判?

  高楠:当前,投资主要处于捕捉结构性行情的时期,大的投资主线可能围绕AI与科技展开,不过,后续不排除转变为指数型投资机会。

  从一些关键数据来看,例如,房地产销售已连续数月企稳,今年1、2月份更是出现了超出市场预期的“小阳春”行情。工程机械等部分终端行业已出现排产不足、缺货的情景,部分型号产品价格开始上涨,且近期涨价的品种日益增多,这是由于行业长期出清后实现了供需关系的逆转。若该类企稳行业持续增多,再结合分母端的理论,若今年二季度或三季度国内货币政策获得更多操作空间,或拉动指数上涨,因此,后续不排除出现从结构性行情转向指数性行情的机会。

  王贵重:展望2025年,我们仍然是我国经济的乐观派,核心逻辑在于中国庞大的制造业基础与优势并未消失,同时,我们观察到我国的科技越来越强,AI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刚刚开始,国产算力、半导体的先进制程、汽车的高阶智驾都有了明显的突破。未来十年,中国科技不仅会实现自主崛起,也会向世界贡献越来越多的中国力量,中国资产的重估也就顺理成章。2025年是可以多些期待的一年。

  陈颖:从当前政策执行力度来看,我们认为今年会强于2024年,全年宏观经济稳健改善,大盘或将显现慢牛走势,主要进攻机会在科技方向,现阶段行情可能延续至4月下旬或5月上旬,其间需高度关注地缘风险。

  张荫先:一季度,成长性板块明显上涨。随着市场情绪集中释放,部分板块的短时间估值处于相对高位,后续需要高度关注市场波动和政策划向。预计二季度大盘以区间振荡为主,关注结构性机会。

关注科技、消费、高端制造等领域

  中国基金报:今年以来,AI、人形 机器人 等科技板块成为权益市场上涨的“推手”。您认为哪些行业或板块在二季度(或全年)具有较好的投资机会?

  高楠:年初科技股暴涨,是有产业基础支撑的,尤其是国产AI的相关产业。在没有国产模型之前,科技股股票价格表现多为海外映射。如今,随着性能优异且开源、成本较低的模型出现,整体AI产业的下限大幅提升。

  在此基础上,国内C端和B端的各类应用开始大力建设。大厂纷纷加大资本开支,部分大厂的资本开支甚至实现翻倍增长。 数据中心 租用率呈指数级上升,许多相关环节出现缺货现象。虽然难以评估交易风险,但假如因交易因素引发阶段性回调,后续仍大概率存在连续性机会。产业发展趋势向好,需求持续增长,产业链各环节的积极变化将不断推动科技股行情发展。

  从当前市场情况来看,许多行业前期上涨幅度非常大。若今年市场如预期般前期先演绎结构性机会、后期指数开始上扬,那么,在选择投资行业时,需剔除过去已大幅领涨的行业。通常而言,前些年上涨幅度滞后的行业,在今年实现盈利的确定性相对更高。虽难以准确预判其上涨幅度,但该类行业一旦启动,上涨幅度可能较为可观,如医药行业。

  王贵重:AI相关的软硬件是科技投资的核心主线。AI是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起点,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之一。投资AI的理论清晰且确定,因为AI的确能够提升效率、创造价值,并且为投资人造成回报。我国AI产业链已经进入“从1到N”全面快速发展阶段。对科技行业的投资者而言,最好的时代也许正在到来。

  另外,中国品牌出海的宏观线索也值得关注。曾经我国的出口主要是三类:零部件、代工和白牌,接着则是品牌和渠道的共同出海,也意味着更好的商业模式、更强的收益能力和更好的股东回报。

  陈颖:我们认为现阶段仍以结构行情为主,建议关注科技、悦己消费、金融等方向。在中美博弈的大环境下,国内财政发力的必要性加强,但总量型政策进一步超预期的空间有限,预计市场风格有所切换,由估值修复转向盈利驱动。市场热点或缩圈,聚焦于科技、消费、高端制造领域的产业政策实际执行效果,个股标的之间也将有所分化。另外,受益于呵护资本市场的政策基调,预计以金融为代表的红利资产也将有所表现。

  张荫先:在行业格局优化和市场出清的进程中,需求处于触底阶段、估值受到压缩的行业,如地产链、医疗器械中财务报表质量过硬的企业标的或有较好的投资机会。

关注海内外不确定因素

  中国基金报:二季度影响A股市场的主要风险因素有哪些?

  高楠:今年房地产市场的表现有着重要意义,若其表现稳定,则意味着市场不再面临估值坍塌的危险,至少为市场提供一个底部支撑。

  王贵重:在海内外多重因素作用下,市场短时间波动难免,后续关注经济复苏情况。外部政治经济关系的变化、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地缘政治冲突等也会对A股和港股造成不确定性,尤其是对出口导向型公司和高科技企业的影响更为明显。同时,科技股投资有波动大、主题性的特点,对估值和节奏的机会挑战较大。

  尽管市场会有起伏,但中国经济的长期向好趋势未变。建议保持定力,选择有潜力的方向,采用基金定投或逢低分批买入的形式来参与。

  张荫先: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仍面临不确定性,若局部地缘冲突进一步升级,可能引发全球供应链扰动、能源价格波动和贸易摩擦加剧,进而对A股市场情绪和资金流动发生明显影响。

对港股市场长期乐观

  中国基金报:今年以来港股市场表现不俗,恒生科技指数上涨幅度一度接近25%。对二季度港股市场怎么看?

  高楠:港股的投资逻辑与A股存在本质不同。成熟市场通常只有第壹类基于企业价值的投资机会,而缺乏第贰类波动率资产的机会。例如,港股从2021年见顶后持续下跌,许多白马股下跌幅度超过90%,这种情景下可能发生类似A股的阶段性机会——当下跌幅渡过大时,做空力量衰竭,市场可能进入类似A股的修复阶段。但这种状态其实不能持续,一旦市场恢复常态,港股仍需回归基本面驱动的理论。

  二季度,对于港股市场维持相对乐观的判断。一方面,美国经济数据边际走弱,美元指数或将继续走弱,叠加美联储潜在降息预期,二季度港股流动性可能更为宽松;另一方面,随着地方专项债发行在二季度提速,经济基本面也有望逐步回暖,支撑港股上市公司盈利修复。

  王贵重:我们对港股市场长期乐观的意见没有改变。恒生科技指数经历3年下跌,虽然在2024年有所反弹,但中国资产仍然极具性价比,预计大部分公司会在2025年持续复苏,叠加AI造成的估值催化,有望涌现更多机会。

  陈颖:考量到港股市场受全球流动性影响更深,二季度会阶段性受美股反弹后振荡及关税影响,或以振荡为主。一方面,进入4月后,需评估海外政策落地所造成的危险;另一方面,受政策不确定性扰动及担忧经济衰退等风险影响,一季度美股大幅走弱,资金流入新兴市场。在现今美股估值已挤出一些泡沫,且降息预期低、政策不确定性已提前price-in的环境下,美联储偏鸽表态给予一定情绪修复造成的反弹空间。短时间内流动性趋势性流向新兴市场的理论可能被打破,面临全球流动性再平衡。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商业动态
 ● 相关商业热点
FOF】  【基金经理】  【专项债】  【特别国债】  【地方债】  【充电桩】  【共享单车】  【人形机器人】  【巨星科技】  【抱团股】  【黄金ETF】  【2024】  【基金买手】  【金融科技】  【同花顺】  【华宝基金】  【投资者】  【信达澳亚基金】  【基金公司】  【流动性】  【债券市场】  【利率水平】  【研究院】  【中国银行】  【陈扬帆】  【刘格菘】  【朱少醒】  【重仓股】  【顺丰控股】  【隐形重仓股】 
  • 客服与业务咨询

   【网络建设服务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