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洞察
【人民银行】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辽宁省分行行长付喜国 - 辽宁振兴金融有为 以长效机制提升普惠金融可持续性
【查看信息来源】 3-3 17:51:302024年全国两会临近,着力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辽宁实践,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 辽宁省 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国家外汇局 辽宁省 分局局长付喜国近日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详谈人民银行 辽宁省 分行如何推动金融支持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持续做好普惠金融服务等工作,针对辽宁重要重组改制企业融资难、辽宁老龄化趋势等现实问题提出具体建议。
加大央行资金投入
施展信贷“稳盘压舱”作用
证券时报记者:过去一年,人民银行 辽宁省 分行如何为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提供有力金融支持?
付喜国:2023年,人民银行 辽宁省 分行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总行党委领导下,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锚定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全力稳住信贷总量,加大央行资金投入,引导信贷结构调整优化,推动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为辽宁经济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营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一是多措并举,推动信贷总量实现合理增长。2023年,我们统筹谋划、综合施策,通过完善监测调度,强化考核督导,努力增进全省信贷稳定增长。一方面,引导推动国有大行靠前发力,持续施展信贷“稳盘压舱”作用,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2023年,国有六大行新增贷款203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2%,增量和增速均创近七年同期新高。另一方面,指导地方法人机构平衡好改革化险和信贷稳增长的关系,坚持在发展中逐步化解风险。
二是聚焦重点,持续释放货币政策工具综合效能。充分施展央行资金的引导作用,以低成本的“金银财宝”撬动全省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2023年,累计向全省提供各类政策工具资金952.6亿元人民币,惠及市场主体4.3万余户,带动融资成本下降48个基点。通过单设货币政策工具额度、创新工具产品,加大对新质生产力的扶持力度,全年投放到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等领域的再贷款再贴现资金占比超四成。
三是精准发力,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流向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2023年,我们紧盯各项目标任务,立足辽宁实际,瞄准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工作着力点,不断寻找活干突破口,为辽宁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
四是左右开弓,引导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有效施展利率自律机制作用,营造良好存贷款市场竞争环境。指导金融机构参照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合理定价,在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推动贷款利率稳中有降。2023年12月份,全省一般贷款、企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同比分别下降28个基点、22个基点和91个基点。
强化长效机制建设
不断提升普惠金融可连续性
证券时报记者:人民银行 辽宁省 分行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支持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方面获得了哪些成效?
付喜国:截至2023年末,全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73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62%,连续三年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速超过10%。人民银行 辽宁省 分行在发展普惠金融服务中,重点在两大领域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连续三年开展“金融育苗兴商兴辽”和“全国个体工商户服务月”活动,走访发现需求、完善信贷政策、创新金融产品,满足个体工商户多样化融资需求,通过活动共发放贷款884.9亿元人民币,惠及52.1万名个体工商户。
二是推动在全省建立“首贷中心”,整合信贷、财政、担保等支持政策,融合 线上线下 服务平台,协同发力,集中开拓首贷户,扩大融资服务支持范围,建立惠企惠民新模式。目前, 辽宁省 14个地市均完成首贷中心建设,累计帮助9281户企业获得贷款118亿元人民币。
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人民银行 辽宁省 分行多措并举,持续推动金融机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包含强化信贷指导、加大低成本资金供给、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和强化长效机制建设、引导融资成本稳中趋降、支持企业扩大直接融资、完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
证券时报记者:接着,人民银行 辽宁省 分行如何继续做好普惠金融服务?
付喜国:发展普惠金融,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持续推进,首要任务是不断提升普惠金融的可连续性。一是努力保持信贷总量的合理增长,为普惠金融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继续加强督导调度,施展全国性银行稳盘压舱作用,保持信贷增长的连续性。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加快推进城商行、农信系统改革化险,提升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支持普惠领域的实力。施展再贷款再贴现工具的正向激励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
二是维护存贷款市场有序运行,推进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趋降。一方面,推动地方法人机构以改革化险为契机,通过发行同业存单、大额存单等拓展融资渠道,降低对存款的过度依赖,压降负债成本。另一方面,更好施展市场利率自律机制作用,督促金融机构根据市场化和商业可持续原则合理定价,确保贷款利率覆盖信贷风险和资金成本。
三是强化“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建设,进一步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金融服务能力。进一步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科技手段赋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提高贷款效率。深入做好政策效果监测评估,强化政策约束。完善小微企业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制度,有效开展评估工作,加大对金融机构考核力度。
四是不断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改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推进“辽信通”建设,为银企对接提供高效便捷的平台支持。推广人民银行“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的应用范围,拓宽相关领域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强化首贷中心建设,扩大信贷覆盖面。
重整企业融资难不是“死结”
证券时报记者:近年来,辽宁部分大型工业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甚至陷入了破产重整的境地,您对此有何看法?
付喜国:近年来,受市场环境变化和经济周期波动影响,辽宁部分大型工业企业受到一定冲击,经营出现困难,甚至陷入了破产重整的境地,部分企业在行业内、省内甚至国内国际具有重要地位,其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和安全意义。
进入重整程序的企业,通常都具有资产规模大、技术先进、市场前景较好等特点,只是因为短时间经营困境而进入重整。重整本身不是融资难的症结所在,重整进程中引发的问题和重整后存在的障碍是企业出现融资难的具体原因。同时,重整企业融资难也不是“死结”,在重整进程中及重整后采取适当措施,可以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
证券时报记者:如何解决这些重点重整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帮助这些企业跨越发展的阵痛期?
付喜国:针对大型重整工业企业,应从战略、安全和供应链完整的高度重视其在辽宁甚至我国未来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建议加大对重点重整工业企业的财政补助和税收优惠力度,提高政府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投入规模,推动重整企业快速走入发展正轨。另外,可研究政府部门通过减税入股重整企业的可行性,政府尽管没有实际向企业投入资金,但通过减税为企业留存了更多的资源,进而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以此提高金融机构向重整企业提供融资的积极性。
针对企业重整过程,建议进一步完善企业破产重整法律法规,强化债权人保护,维护银企关系。目前,我国破产法对企业破产重整做出了有关规定,但内容还较为薄弱,造成企业重整进程中很多操作不规范,对部分利益相关者造成损伤。加强重整企业金融债权保护,既有益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降低金融风险,也有助于增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有效疏通重整企业融资渠道。
针对企业重整完成之后,建议加强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建立完善能够帮助企业信用恢复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助力重整企业快速恢复信用。地方政府也要积极帮助重整企业恢复信用,并在担保增信等方面提供支持,缓解融资难问题。
针对重整企业的生产经营,建议加强金融监管,完善制度框架,确保信贷资金专门用于企业核心产品生产经营,防止挪作他用。同时,可考虑建立重整企业主银行制度,可选择企业重整前的主要债权银行作为主银行,主银行对重整企业持续提供资金支持,企业通过账户开立、资金存放、分享经营业收入益等方式向主银行提供适当回报。
针对重整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人员,建议进一步完善激励约束制度框架,激励企业管理人员兼顾企业和社会利益,综合考虑决策对企业和其它利益相关者引发的影响,责罚其负外部性较大的表现,对重整进程中明显损害债权人的做法进行通报、公示,并参考失信惩戒的有关规定,采取限制其消费、不再担任企业高管等措施。
建议在辽宁开展养老产业体系试点
证券时报记者:在推动辽宁振兴进程中,如何应对老龄化挑战?您有哪些具体建议?
付喜国:辽宁老龄化进程位于全国前列,满足老龄人口需求是辽宁振兴亟待解决的问题。发展养老产业可以缔造“老年人口红利”,从而为辽宁振兴提供有效动力。从供给端看,养老产业可以带动房地产、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多个行业。从需求端看,老年需求是兼具稳定、长周期、有效等特征的高质量需求,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当前,养老行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有效带动各领域就业。
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具备率先探索建立养老体系的优势条件和迫切需要,建议加大中央试点政策倾斜,在辽宁探索走出一条解决“未富先老”问题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建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开展多条理养老供给建设。在辽宁率先试点,进一步强化满足普通养老需求的中等养老机构建设,丰富市场供给,明确养老机构建设标准,进行等级评定。在工商注册、土地供给、财政补助、税费减免等方面加大优惠力度,激发市场活力。加快布局和完善养老食堂、家庭医师等适老化服务,增进“医-养-康”融合发展。
建议在辽宁开展制度探索试点,盘活老年人资本。持续完善“以房养老”制度,对于“以房养老”与现行法律制度的冲突之处,可在辽宁开展试点探索,推动有效盘活老年人资产。同时,积极为老年人工作岗位创造有利条件,试点探索老年人工作岗位新业态、新形式。
建议在辽宁探索构建定位明晰、有效循环的养老产业体系。养老产业体系至少应包含三个方面——养老产品制造流通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和 养老金 融体系。养老产品制造流通支撑养老服务体系, 养老金 融支持养老产品制造流通和养老服务体系,同时两者反哺 养老金 融体系。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将针对老龄人口的产品、服务和金融需求内化到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增进养老产业发展的“资金流”“服务流”“需求流”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