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洞察
【张振涛】消除-歧视-!全国政协委员张振涛 - 给予新型长时物理储能项目同等政策支持 - 两会声音
【查看信息来源】 3-7 13:14:592024年全国两会,新质生产力成为最热的关键词。
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振涛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现今经济发展迅猛的环境下,我国的首要任务之一是不断推动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以适应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和科技进步的持续推进。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持续创新、发展新兴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并积极迎接市场挑战。上市公司应抓住契机及时调整生产布局,提高市场占有率。
作为中科院关键技术人才,张振涛此次造成了《关于给予新型长时物理 储能 技术非歧视性政策,增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提案》《关于明确退役化学电池回收处置主体责任增进绿色安全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关于支持轨道交通绿色制冷科技发展的提案》三份提案。
他对记者说,此次提案专注于新型长时物理 储能 技术的发展。新型长时物理 储能 技术具有高效、可靠、安全、环保等特点,能够为能源生产和利用提供更为稳定和可持续的支持。这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心心相印,因为能源是生产进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新型长时物理 储能 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为生产过程提供更为稳定、可靠的能源支持,从而推动生产效率的提升和产品质量的改善。
张振涛坦言:目前,我国压缩空气/二氧化碳 储能 技术亟需国家有关政策支持,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取得产业化成果。他建议,要完善价格、消除歧视,给予新型长时物理 储能 项目同等政策支持,施行同样的两部制电价政策;鼓励部分地区积极建设“长时物理 储能 ”示范项目;完善产业链布局,增进产业集群发展。
给予非歧视性政策
二氧化碳压缩 储能 和空气压缩 储能 ,是解决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电并网的最佳新型 储能 技术之一,具有长时本征安全、建设周期短、选址简单灵活、调理能力多样化等明显特点,能灵活有效地满足 新能源 大规模接入和用户用能方式升级造成的系统平衡新需求,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各种时间标准电力电量供需平衡,提高电力全面的安全性,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张振涛看来,目前,我国压缩空气/二氧化碳 储能 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处在与西方跨国巨头激烈竞争的关键时期,亟需国家有关政策支持,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取得产业化成果。
张振涛坦言:目前,压缩空气/二氧化碳 储能 发展仍存在诸多障碍,主要是国家对压缩空气/二氧化碳 储能 新技术存在明显的歧视政策。国家现有补助政策对于 抽水蓄能 有基础容量电价补助,但对同样本征安全的压缩气体长时物理 储能 技术却实行同功能无补助政策,价格歧视造成收益不稳定,造成压缩空气/二氧化碳 储能 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应用受到遏制,制约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进程。
为此,张振涛建议,首先,完善价格、消除歧视,给予新型长时物理 储能 项目同等政策支持,施行同样的两部制电价政策。他分析称,通过“容量电价”托底建设运行成本、“电量电价”保合理利润根据准许成本+合理收益的模式,参考 抽水蓄能 两部制电价政策,给与容量电价政策支持,建立容量补偿机制,通过容量补偿全额回收固定资产投资,容量补偿费用并入系统运行费,由全体工商业用户承担。
同时,在充放电运行时明确电量电价机制。张振涛表示,在新型 储能 发展早期,综合考虑电站 储能 发电效率,充电电价根据一定比例下浮,不缴纳输配电价、线损、政府性基金及其附加,放电时根据标杆电价全额收购,暂不参与现货市场,稳定价差收益,回收电站运行成本,增进新型长时 储能 规模化发展,同时给与 储能 电站调用次数保证,确保电站在早期的收益能力。后期随着电力现货市场的发展,新型 储能 逐步并入电力现货市场开展交易,增进新型 储能 行业的良性发展。
其次,鼓励部分地区积极建设“长时物理 储能 ”示范项目。张振涛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风光等 新能源 入网,建议在不适宜建立大量 抽水蓄能 的地区加大政策力度以引导和支持压缩气体 储能 电站的建设,施展其功率较大、储放电时间较长的技术优势,实现就近打捆、就近消纳,提高区域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同时基于配储地区的地理条件和资源条件,分别推进压缩空气 储能 和压缩二氧化碳 储能 两种不同技术路线的示范应用,以达到资源天赋-技术优势紧密结合的利益最大化。
第叁,完善产业链布局,增进产业集群发展。张振涛称,通过示范项目进一步支持国家和行业形成新型高效长时 储能 设计、建造和运维方面的相关标准,带动相关装备制造和工程建设产业链发展,结合试点示范项目的实施情况,持续完善标准体系,增进产业集群发展。
助力 新产业 、新赛道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施展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 新型工业化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增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张振涛表示,当前,可以清楚地预见新型 储能 技术将是未来 新产业 和新赛道的关键助力。它将为能源产业、经济社会、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造成深远的影响和变革。
张振涛分析指出,新型 储能 技术是构建能源互联网的核心基础和关键支撑技术,它可以有效整合和管理可再生能源,如风电、光伏等,使其更好地融入电力系统。这不仅可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还可以推动能源新业态的发展,为 新能源 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同时,加速传统能源产业的升级和转型。随着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和应用,传统能源产业将面临巨大的挑战。而新型 储能 技术可以为传统能源产业提供新的发展方向和路径,推动其向更加环保、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不仅如此,在张振涛看来,新型 储能 技术的发展将催生一系列新的产业和就业机会。随着 储能 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将会出现更多的 储能 设备制造商、 储能 系统集成商、 储能 电站运营商等新型公司。这将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进经济发展。
“另外,随着 储能 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创新,将会出现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应用。这将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空间,推动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张振涛如是说。
抓住发展契机
在2024年,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张振涛认为,新质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不仅能够改善产品和服务品质,还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
在张振涛看来,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创新驱动、质量优先,实现经济发展的可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新质生产力不仅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抓住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契机非常重要。张振涛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首先,上市公司应当积极投入科研和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竞争力。
其次,上市公司应关注市场需求和趋势变化,及时调整生产布局,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市场占有率。
“最后,上市公司应加强与产业链各环节的合作与协同,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张振涛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