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商业洞察

【出生人口】每经专访十三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王培安 - 预计今年我国出生人口会小幅增长

查看信息来源】   3-7 21:54:48  
生产力】【出生人口

  近年来,人口话题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2023年我国诞生人口902万人,总人口比上年末减少20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

  人口负增长的情景如何改变?如何破解年轻人“不想生、不敢生、生不好”的忧虑?龙年是否会迎来生育高潮……带着这些问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国家卫生健康委健康和人口发展战略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十三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党组成员王培安。

  影响人口均衡发展的两大风险挑战需要高度重视

  NBD:在现今人口结构变化的环境下,我国人口发展具有哪些特征?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人口均衡发展?

  王培安:人口问题始终是关系社会发展的条件性、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优化生育假期制度,完善经营主体用工成本合理共担机制,多渠道增加 托育服务 供给,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显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 势头性特征。2023年,全年诞生人口902万人,总人口14.1亿人,较上年末减少208万人。 2eic4iblTAWEUC4LYOicgkykvszPfOOTrKDfJ3has93qYBp9wseYlG05Zbmw4tZUjc7DzsSfdJFrLAKs7dQjK0mBQ.png

图片来源:国家统计局

  在人口负增长环境下,影响人口均衡发展的两大风险挑战需要高度重视:一是低生育水平。二是迅速的老龄化。

  “十四五”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由2020年的2.64亿人增加到2025年的3.09亿人,占总人口比重由18.4%上升到21.6%。预计2035年前后进入人口重度老龄化阶段(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30%)。

  少子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产物,也是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困扰。

  NBD:未来十年,我国在人口政策、生育支持措施和相关法律法规方面可能发生哪些重大变革趋势?

  王培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口政策的优化、生育支持措施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都应紧紧围绕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安排,主动适应和引领人口发展新常态,系统统筹谋划、改革创新推动、同频同向发力,充分把握人口发展的有利因素,积极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创造有益于发展的总量势能、结构红利和素质资本叠加优势,增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良好的人口条件。

  一是重视优化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加强统筹规划。健全人口高质量发展领导协调机制,深入研究人口负增长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科技进步、国家安全等重大问题的影响,深入研究新科技革命环境下人口与社会发展的互动规律,建立人口高质量发展及生育友好评估指标体系,下先手棋,打主动仗,强化政策储蓄,提高政策前瞻性、包容性、针对性,与时俱进完善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

  二是重视全面提升人口整体素质。健全人力资本投资和公共服务保障机制,持续提升人口教育素质、健康水平和文明素养。把教育强国建设作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突出公平优质导向,重视儿童早期发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劳动力技能培训。

  三是努力实现适度生育水平。生育水平的快速下降,是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动的最主要因素,只有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才能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减轻对社会发展的结构性冲击。因此需要实施积极干预方案,修复提升失速下滑的生育水平,避免人口规模过快下降,防止人口结构失衡,实现人口规模和结构平缓变动。

  四是重视构建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把生育支持理念融入所有经济社会政策,打好政策“组合拳”,提高生育支持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落地,强化工作督导和效果评估,在地方探索基础上形成全国性统一规范,逐步缩小地域补助、假期等政策的不同。

  五是重视人口发展的平衡性充分性。推动人口与财政、货币、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生态、区域等政策系统集成,更好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积极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强化对重点地区人口发展的支持,通过公共资源的再配置,推动人口发展的城乡、区域平衡,提高欠发达、生态脆弱和部分边疆地区的人口发展水平。

  预期今年我国诞生人口会小幅增长

  NBD:当前,社会有一些说法,提到了年轻人的“三不”现象,如何看待?

  王培安:当前,有一些关于年轻人“不想生、不敢生、生不好”的说法。我认为,影响当代年轻人婚育观念和婚育行为的主要因素有几点:

  一是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受教育时间延长,对年轻人的婚育计划和安排发生较大影响,多数女性难以平衡生育养育与职业发展的关系,发生生育焦虑,成为造成婚育观念和行为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是随着个人至上观念的扩散,许多年轻人将婚育看成个人私事,更强调个人发展、自由和价值的实现,弱化了家庭生育观念及行为。

  三是现代化社会对劳动力素质的高要求造成养育成本的攀升,人们倾向于将更多资源投放在子女身上,抚养孩子的成本成为家庭的主要负担之一。同时,婚嫁、住房、教育等成本也逐渐攀升。

  四是青年人性与生殖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人工流产数长期居高不下,影响民族生育力。据统计,我国每年流产近900万人次,不孕不育发生率高达18%,不孕不育人群近3000万。

  五是家庭养老抚幼功能弱化冲击着我国传统家庭文化,大龄单身、同居、丁克等非传统家庭逐渐增加,家庭规模小型化趋势日益明显。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平均家庭户人口规模降至2.62人,较2000年减少了0.82人。

  要想破解这一难题,关键在于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我认为需要从六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大经济支援力度。加强税收、住房等支持政策,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明显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增进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住房政策向多子女家庭倾斜。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多渠道增加长租房供应,推进租购权利均等。建立对依法保障职工生育权益的用人单位激励机制。向提供母婴护理、 托育服务 和相关职业培训、消费品生产的企业加大金融支援力度。 2eic4iblTAWEUC4LYOicgkykvszPfOOTrKD20Bv3QTHEDwHLxIDdJWXzPiaKPD8WaZFR0ia54NyuXWMZOz0Libhc3Y8A.png

小朋友在托育老师和家人的陪伴下玩乐新华社记者李博摄

  二是完善 托育服务 体系。增加普惠 托育服务 供给。拓展社区 托育服务 功能,完善婴幼儿照护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福利性 托育服务 。降低托育机构运营成本。完善土地、住房、财政、金融、人才等政策,鼓励地方对普惠托育机构予以支持。提升 托育服务 品质。深入开展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建立活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依法逐步实行托育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三是优化时间支持。优化生育休假制度,从保障职工生育权益和保护生育职工健康权的功能定位动身,体现保护生育和养育过程,如推行弹性工作制等,帮助职工平衡工作和家庭关系,增进公平就业和职业发展。要结合实际完善假期用工成本合理分担机制,明确相关各方责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障职工假期待遇。

  四是加强代际照料支持。加强对代际照料的政策支持。支持隔代照料、家庭互助等照护模式。将代际照料并入家庭 托育服务 点。探索将老人参与婴幼儿照料并入家政服务,通过助餐券、养老补助、出行优惠、公园免费等形式给予育儿补助。建立健全老人参与代际育儿照料的激励、评估和监督机制。

  五是加强文化观念引领。加强宣传引导,提倡树立积极婚育观念。大力倡扬尊重生育、适龄婚育、优生优育、夫妇共育,破除高价彩礼,弘扬家庭美德,让文明健康的婚育新风更加深入人心。鼓励创作一批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影视文化精品,讲好新时代美好爱情、幸福婚姻、和谐家庭故事。推动婚育教育进社区、进单位、进家庭,通过开设婚姻家庭课程、组织婚姻辅导讲座等,强化正面引领和专业指导,积极营造婚育友好社会氛围。

  六是加强生殖健康服务。健全妇幼健康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强化宣传提倡和健康教育,免费提供避孕节育、生殖健康、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等服务,向生殖健康风险袒露人群提供安全、有效、适宜的性与生殖健康服务,提高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大力发展 辅助生殖 技术,建立健全生育友好的 辅助生殖 技术服务和保障体系,推动 辅助生殖 技术普惠化,服务家庭发展,造福家庭幸福。

  NBD:今年是龙年,一些观点认为百姓对“龙宝宝”的喜爱会造成出现生育高潮,您如何看待这一说法,与以往相比,我国今年诞生人口数量是否会迎来高潮?

  王培安: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龙是祥瑞之兽,中国人对生肖龙的尊崇特别突出,因此有喜爱龙年生育的传统。在上一轮龙年,也就是2012年,就出现了龙年婴儿潮的现象。预期今年甲辰龙年,我国诞生人口会小幅增长。

  今年诞生人口有望提升,除了受生肖的影响,还有几个主要原因:

  一是随着疫情的好转,许多家庭开始计划生孩子,从备孕到生育需要一年时间,就刚好赶在龙年生娃。

  二是2023年我国结婚人数上升,《2023年3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办理结婚登记为569万对,比2022年同期增加了24.5万对,新婚夫妇数量的增加,对未来一年的生育或会造成有利影响; 2eic4iblTAWEUC4LYOicgkykvszPfOOTrKDly55QgeFzEz5odSbV5PcuHW45UrT2UKhZ6DmurG0XcesgG4EibK6puw.png

新人们在山东青岛金沙滩啤酒城“爱情海湾”参加集体婚礼图片来源:新华社

  三是各地积极施行优化生育政策,也会对提振育龄群众的生育意愿发生一定的积极效果。

  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向“人才红利”提升

  NBD: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议话题,您如何看待新质生产力与人口的关系,对于我国人口生育将发生哪些作用?

  王培安:人口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经济社会运行的条件变量,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人口的高质量发展充分释放“人口红利”“人才红利”,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支撑和持久动力;另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有益于缓解人口负增长造成的挑战,进一步增进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

  人口发展对新质生产力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两点:

  第壹,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利条件。我国拥有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将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更广阔的适配空间、更丰富的应用场景、更宽容的试错环境、更有力的内需支撑,将持续为各类企业和人才的发展提供广阔舞台,让我国在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和竞争中占据先发优势,以 新型工业化 发展新成效加速中国式现代化新进程。

  第贰,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本质是人才驱动。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向“人才红利”提升,2023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超过8.6亿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05年,具有大学文化水平人口超过2.5亿人,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居全球首位。根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模型测算,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年龄人口在2035年、2050年预计分别达到3.29亿和3.37亿,占劳动年龄人口总量持续提高,预计分别达到36.31%、45.23%。因此,即便面临人口负增长的向往,随着健康水平和受教育水平提升,我国人力资源总量仍将在2040年前持续增长,到2050年保持稳定,这为我们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资源保障。

  新质生产力对人口生育的作用,也可以从两个方面看:

  第壹,人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一定要求缔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包含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把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有效增进全社会人力资本跃升。当前我们还存在短板,例如,西方七国集团的经济总量是我国的3倍,劳动生产率是我国的7倍多,但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不到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二分之一,总人口是我国的一半左右。

  因此,要根据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继续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顺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施展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急需的创新创造型人才;要大力发展 职业教育 ,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动态适应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的发展变化;要推动形成有益于人才成长、鼓励人才贡献社会的环境,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使更多创新人才和技术人才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

  第贰,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是应对人口负增长挑战的重要选择。除了劳动者的因素,新质生产力还表现为劳动资料由“机器化”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变,劳动对象既包含物质形态的高端智能设备,也包含数据、信息等“无形物”等。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为我国应对人口负增长提供一个更有利的科技环境,更加智能的机器等可以弥补劳动者退出造成的岗位空缺,可以改善劳动环境、提高劳动者创造价值的能力,甚而解决生育力保护、诞生缺陷防控、不孕不育治疗、人口治理模式、人口数据开发利用等目前人口生育方面很多难题。

  NBD:今年两会,您关注了哪些话题,有何看法?

  王培安:最近 人工智能 的热度不断攀升。几年前,我和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的同志们就关注这一领域并开展了屡次专题调研。 人工智能 不仅可以在体力上替代和辅助人类,而且还可以在脑力上替代和辅助人类,进一步解放人类的手和大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同时,随着 人工智能 的发展,劳动人口素质和技能这个矛盾也会更加突出。

  我们需要加强系统研究和政策储蓄,深入研究 人工智能 造成的就业结构、就业方式转变和新型职业和工作岗位的技能需求,及时分析产业变化趋势,强化教育、就业、产业、社会保障政策顶层设计,推动就业结构优化与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教育体系改革相协调。

  再就是老龄数字化问题。互联网、 人工智能 等新技术其实不是年轻人的专属,也为积极应对老龄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国办2024年1号文件《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明确提出缔造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 人工智能 技术通过其高度智能化的管理和服务,不仅有助于缓解老龄化造成的劳动力不足问题,也有助于老年人群通过互联网快速融入社会,改善老年人生活品质,缓解心理焦虑等,激发了新的市场需求,推动了相关经济业态的发展。 2eic4iblTAWEUC4LYOicgkykvszPfOOTrKD5SlSFLao9kXvklBJ0XgdM6g6QRJws5k0oF7YOl75RKm4V5OJmqD6jw.png

在老年公寓文体活动室,老人们在剪纸图片来源:新华社记者郭绪雷摄

  但另一方面,迅速的数字化进程也给很多老年人群造成了巨大的数字鸿沟,对老年人群的出行、消费、就医等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数字化时代要充分施展市场机制作用,提供多元化数字产品和服务,持续推进适合老年群体的数字化产品研发。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鼓励各类老年大学、社区学校及志愿活动组织开设老年数字素养相关专业和课程。在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时代下,我们要想方设法助力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走出“数字困境”,让老年人更好地享受数字时代的方便、快捷与高效。

 ● 相关商业动态
 ● 相关商业热点
上市公司】  【四川证监局】  【北交所】  【中小企业】  【生产力】  【中国石化】  【新兴产业】  【传统产业】  【能源化工】  【欧莱新材】  【发行市盈率】  【溅射靶材】  【无锡振华】  【新能源汽车】  【长三角】  【一年新建一厂】  【传统制造业】  【人形机器人】  【AI应用】  【传感器】  【刘海涛】  【数字化】  【物联网】  【研究院】  【高质量】  【资本市场】  【大有可为】  【证券公司】  【资本中介业务】 

安大互联 - 您值得的拥有的网站建设专家
Email:401112684@qq.com
联系QQ:401112684
官方网址:www.fengbaosun.com
手机搜索:进入手机搜索导航>>

Copyright © 2006 www.fengbaosun.com 嶅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