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商业洞察
【威高骨科】利润下跌、行业-地震- 骨科耗材企业如何应对双重冲击?
【查看信息来源】 3-29 9:14:49
3月29日, 春立医疗 发布2023年年报,全年实现营业收入约12.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0.5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收入、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我们时常性损益的净收入分别为2.8亿元和2.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9.72%和8.32%,主要系受到国家高值耗材带量采购落地实施的影响,公司相关产品售价下降,造成净收入下降。
在集采冲击之下,其它骨科龙头企业发展状况似乎同样不容乐观,2023年, 三友医疗 净收入同比下降超五成, 威高骨科 扣非净收入下降超八成。且近期 威高骨科 管理层出现较大变动,3月8日, 威高骨科 老总弓剑波、董事燕霞、副总经理邱锅平辞职,3月25日, 威高骨科 收到副总经理李丹的书面辞职报告。
众成医械研究部经理杨雳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骨科耗材集采最明显的影响是产品价格降低,但短时间内临床用量需求提升量有限,产品市场规模的确会出现下降。
另外,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积水潭医院原院长田伟被查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更被称为骨科耗材行业“地震”。
对此,一位骨科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耗材需求较丰富,骨科企业都期待产品能够顺畅进院, 威高骨科 也不破例,但其实直到今天 威高骨科 在积水潭医院的产品较少,业务比例也较小。
冲击下的业绩
根据 威高骨科 年报披露,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2.8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7.63%;扣非净收入1.0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81.68%;净收入1.1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81.16%。
威高骨科 表示,公司营业收入下滑主要为带量采购执行引起产品出厂价格下降和渠道存货补差给予进货价格折让影响,造成产品销售毛利率下降,从而造成报告期营业收入和归属净收入减少。
三友医疗 2023年实现营业总收入4.6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9.0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收入9121.77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52.20%。 三友医疗 指出,受国家脊柱高值耗材带量采购落地实施的影响,公司脊柱产品销售价格大幅下降,造成公司主要营业收入及净收入下降。
另据 凯利泰 业绩快报披露,2023年度营业总收入9.6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7.4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收入1.16亿元人民币,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我们时常性损益的净收入6964.16万元人民币,同比结束亏损实现盈利。
目前 大博医疗 尚未公布全年业绩,但其2023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约11.25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8.8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收入约9772万元人民币,同比减少54.03%。
医疗器械营销管理专家王强曾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产品一旦被省际联盟或国家带量采购,第壹轮集采后产品进入微利状态,两轮以后企业利润可能会更低。90%的经销商都会被淘汰,从而进入自然销售时代——带量采购前,生产厂家需要销售或代理商跑医院,可是带量采购后,产品降价超过80%,没有费用支撑销售,不再需要销售开发和维护医院市场,且带量采购已经把医院市场和销量进行划分,进一步弱化了销售的功能。
但 中银证券 发布研究报告称,目前骨科核心细分领域集采已经落地,创伤类集采续约提价,预期未来大幅度降价的存在性较低,价格已经趋向平稳,骨科行业政策端或将不会进一步收紧。随着老龄化趋势增强,同时国内骨科手术渗透率仍然偏低,预计未来国内骨科手术量将保持稳步上涨的态势。
除此之外,田伟被带走调查的消息在业内引发了一道“骨科冲击波”。对此,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到,近日天智航、 威高骨科 和爱康医疗均表示该事件对公司影响有限。
其实骨科领域的带金销售问题长期以来饱受诟病,而且由于耗材使用的隐蔽性等原因,骨科也一直是骗珍重灾区,例如2022年4月,国家医保局联合多部门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进行飞行检查,发现存在串换、虚记骨科高值医用耗材问题,诈骗医保基金支付超2334万元。
可是据相关媒体透露,某医疗器械公司职员指出,当前通过集采、药械占比等多种制度设计,医师已没有那么多操作空间,但另一面是,病患在医院的决策也变少了,无法像过去一样在不同品牌、不同价位、不同特点的手术耗材中选择。
手术 机器人 是解药?
在集采压力下,骨科企业如何谋求业绩增长成为重要问题。
春立医疗 表示,除了继续推进骨科产品管线的创新研发外,还会进一步加快对 新材料 、齿科、富血小板血浆(PRP)制备系统、 机器人 等项目的推进。 三友医疗 在拓宽产品线,通过收购公司实现产品线新增超声骨刀和超声止血刀,并且借此实现出海。
值得注意的是, 威高骨科 也在布局骨科 机器人 ,据其年报披露, 威高骨科 在2023年与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骨科手术 机器人 的研发和应用方面达成了战略合作,布局适应 机器人 操作的新一代骨科产品。
最近,在第十八届华西国际骨科论坛上有专家指出,在 机器人 辅助下的关节置换手术的确彰显出了更精确、更智能、更微创的治疗优势。
中银证券 研报也分析称,骨科 机器人 能够精准治疗解决临床手术槽点,在国内市场发展较晚,市场规模潜力较大,从长期发展来看,骨科手术 机器人 是产业发展的一定趋势,国内龙头企业也逐渐开始布局,预期未来我国手术 机器人 行业将逐渐由依赖进口手术 机器人 转向技术创新,国产企业市场份额提升,行业规模也将随之增长。
针对骨科手术 机器人 市场,杨雳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国内骨科手术 机器人 近几年发展迅速,未来两年市场规模预计翻倍。
2023世界 机器人 大会发布的《2023医疗 机器人 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医疗 机器人 市场规模约90亿元人民币,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221亿元人民币。
可是这一赛道目前竞争日趋激烈,据行业媒体统计,截至2023年末,骨科手术 机器人 依旧是最卷赛道,共有11款骨科产品获批,关节置换手术 机器人 可谓是“卷中王”,占据新获批产品半壁江山。同时如何走出亏损困境仍然是国内 机器人 赛道企业的重要问题,根据天智航发布的业绩快报,2022年和2023年利润总额分别为-1.4亿元和-1.5亿元人民币。
杨雳进一步向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从2023年来看,手术 机器人 领域本土品牌和外资品牌销量几乎对半均分,国产化率提升空间较大,目前骨科手术 机器人 市排场临的挑战主要还是各地医保尚未普及,市场有待进一步渗透。
另外,术后康复是否也是骨科耗材企业潜在发展方向之一?曾有业内资深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带量采购之后,骨科企业要做的将不是单个产品,而是服务和疾病的解决方案,包含术前规划、术中导航、术后的康复,覆盖患者治疗的全流程。可是杨雳指出,骨科基本以治疗为主,康复则以出院后辅助疗愈为主,两赛道可能相差较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