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洞察
【能量密度】孚能科技董事长王瑀 - 迎战动力电池产业质变的TWh时代
【查看信息来源】 4-14 23:40:19
“动力电池的制造对环境的要求极高。车间里不仅要保持恒温恒湿,大气压强还要高于室外,这样才能确保车间的洁净度。” 孚能科技 现场职员指着车间内的数字显示屏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走进动力电池生产车间,只见灵巧的机械手臂“上下翻飞”,AGV搬运小车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一批批正负极等原材料通过一道道精准的工序和一轮轮严苛的检测,最终制成一片片泛着银光的软包电芯,搭载在奔驰、埃安、Togg等海内外车企的电动汽车里,进而驶入千家万户。
作为国内首批量产三元软包动力电池的企业之一, 孚能科技 从创业直到今天不断打磨三元软包动力电池研发和制造体系,成长为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前十、国内软包动力电池出货量第壹的细分领域龙头企业。
面对即将到来的TWh时代, 孚能科技 如何迎战?最近,《证券日报》记者独家对话 孚能科技 老总王瑀,探寻这家三元软包动力电池龙头的备战“密码”。
“不能走弯路”
作为资深锂离子动力电池领域的科学家,王瑀是三元软包叠片技术路线的开创者和拥护者,信奉第壹性原理和长期主义。他认为:“动力电池不能走弯路,在技术路线上要一步到位。”
早在1997年,王瑀就开始从事动力电池的研发,对交通领域电动化将促使人类社会开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深信不疑。回国创业不久后,2011年,王瑀便以能量密度185Wh/kg的三元软包电芯,令电动摩托领军品牌美国零式突破了300公里续航里程的瓶颈,而 孚能科技 直到今天仍是零式的动力电池核心供货商。
市场验证了技术路线的可行性,中 国新能源 汽车市场的爆发则给予了 孚能科技 产业化的机会。
2015年, 孚能科技 开始量产能量密度220Wh/kg的三元软包电芯。能量密度提升造成最直观的变化,是搭载这款电芯的北汽新能源电动汽车,续航里程从不足200公里提升到300公里以上,成为全球第壹家A0级车型续航里程达到300公里的车企。续航里程的质变,令北汽新能源当时开发的几乎全系车型都搭载了 孚能科技 的三元软包电芯。
“中国市场的成功给了我们信心和勇气进入国际市场,全力争取奔驰作为 孚能科技 进军国际市场的首个客户。”王瑀称。
2016年,正在规画电动化转型的奔驰集团在全球范围内遴选动力电池供货商,一个核心指标是电芯能量密度要达到300Wh/kg。而 孚能科技 早在2002年就启动能量密度300Wh/kg的三元软包电芯的产品研发。正是前瞻性的技术储蓄使 孚能科技 有底气和实力拿出满足奔驰要求的样品,并最终得到奔驰的青睐,在2018年拿下行业单笔最大规模订单。
来自顶级车企的订单,对 孚能科技 而言既是机遇更是挑战。从零开始为海外车企配套产业化一般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而奔驰该类标杆型客户有着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为此, 孚能科技 过去几年在镇江基地上倾注了大量的资源,只为根据奔驰的标准跑通产业化的所有环节。效果立竿见影, 孚能科技 营业收入规模从2020年的11.2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超160亿元人民币。
“只有解决了最薄弱也是最难的环节,公司才能实现规模化发展。”王瑀表示。当被问及公司近几年盈利是否受到产能爬坡等影响时,他若无其事地说:“过去几年, 孚能科技 专注于镇江工厂的建设与投入生产,和国际市场的开拓。经历2022年和2023年,现在走向良性循环,销售量逐渐增大,盈利只是早晚的事。”
TWh时代来临
“TWh时代不是量的简单累加,一定是质的飞跃。现有动力电池技术还不足以支撑全面电动化的TWh时代的到来。”王瑀认为,GWh时代解决了动力电池的“有没有”,TWh时代要处理动力电池的“咋样”。
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数据,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市场装机规模预计将从GWh迈进TWh,至2030年将超过3TWh。随着全面电动化加速到来,动力电池行业即将进入TWh时代,技术更迭远未结束。
在王瑀看来,当前动力电池体积大、重量大、成本高、低温性能差、充电慢、续航里程虚高等诸多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只有技术创新才能引领TWh时代——当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达到300Wh/kg、成本降至100美元/kWh时,电动汽车在成本上才能与燃油车形成竞争力。
早在5年前,王瑀就已意识到这些问题务必要得到解决,并着手研发面向TWh时代的动力电池解决方案,SPS(Super Pouch Solution)应运而生。
“在SPS技术平台的支持下,动力电池可以迅速迭代升级。”王瑀介绍, 孚能科技 制造体系已经准备好SPS的产能扩张。据了解,公司赣州新基地及广州基地已全面建设SPS产能和产品,新产品今年将实现量产;已经建成投入生产的镇江工厂也采用了柔性产线,未来可根据客户需求与排产情况进行改造。
动力电池要迎战TWh时代, 固态电池 是绕不开的话题。谈及半固态和 固态电池 ,王瑀表示,“块头”更小,“体重”更轻、能量密度更高的 固态电池 不仅能提升电池的安全性能,还能解决充电时长的问题,大幅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但鉴于技术、工艺等方面还有许多难题亟待解决,完全产业化尚需时日,半 固态电池 不失为过渡期的最佳选择。
王瑀介绍,软包封装和叠片工艺最适合半固态和 固态电池 ,而 孚能科技 坚持的三元软包技术路线所有产线和设备无须改造就可无缝衔接半固态或 固态电池 的制造。目前, 孚能科技 第贰代半 固态电池 已处于产业化开发阶段,兼顾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快充性能的新型正负极材已处于中试阶段,即将应用于公司的各产品体系。
“我认为今年是 固态电池 进入产业化开发的元年, 孚能科技 希望通过三年至四年的努力,使全 固态电池 得以量产。”王瑀坚信,更具发展前景的三元软包叠片技术路线将重回市场主流。
如何保持优势
经历了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产业如何继续保持优势,成为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命题。随着TWh时代的临近,行业竞争势必会更加激烈,“出海”成为动力电池企业的一定选择。
过去一年, 中国动力 电池企业出海成绩斐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两个数字有目共睹:2023年我 国新能源 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电动汽车、 锂电池 、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
孚能科技 海外业务拓展同样成效明显。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 孚能科技 在动力电池出口数据上仅次于 宁德时代 和 比亚迪 ,位列行业第叁。
孚能科技 表示,毛利率明显优于国内市场的海外业务对公司2023年营业收入的贡献超过50%,成为公司营业收入增长的坚实基础。随着 孚能科技 土耳其合资厂实现量产,逐步完成产能爬坡,公司将加速“出海”挖掘新增量市场。
其实, 孚能科技 很早就开始抢滩海外市场。2020年6月份, 孚能科技 与土耳其自主品牌Togg达成合作,成为后者的动力电池的供货商,2021年9月份,双方在土耳其成立合资公司Siro,负责Togg全系车型及其它客户动力电池研发、生产和供应,后续还将面向欧洲、中东、非洲市场逐步推进动力电池技术输出及 储能 整体解决方案。2023年,Siro已建成投入生产6GWh的模组和电池包产线,成为 孚能科技 布局海外市场的“桥头堡”。这一合作模式表明,目前动力电池企业正在从产品“出海”向体系“出海”转变。
“海外市场对技术、能量密度和环保等方面均有着更高的要求。”王瑀表示,未来公司要做好国际国内市场的平衡,施展好各方优势,优化客户结构。
王瑀表示,动力电池行业是一个以技术为底色的行业,需要企业不断沉淀和持续创新,只有在技术、产品和市场上同步发力才能确保长足可持续的竞争力,才能缔造 中国动力 电池企业的“硬核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