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商业洞察
【私募机构】公司简称被-个体户-使用 百亿私募公号竟被迫改名 背后有啥套路?
【查看信息来源】 4-24 20:50:22以“个体工商户”为主体注册公众号,再将账号名称改成私募公司简称,最后“强逼”私募机构改名。最近一段时期,数家知名私募机构公司的简称,被用于一些个体工商户注册的公众号命名。
短公开信息显示,直到今天,已经有上海石锋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石锋资产”)、深圳诚奇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诚奇资产”)和上海呈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呈瑞投资”)三家机构“中招”。
除了公众号名称与私募公司简称相同,上述公众号的介绍,都使用了“欢迎关注**资产官方公众号”的格式,并发布内容与私募相关的文章。
第壹财经发现,注册这些高仿号的个体工商户,均注册于 福建省 莆田市 荔城区,但发布文章的IP均在辽宁,而其瞄准的机构均为国内百亿或准百亿私募。
业内人士分析,通过个体工商户名义注册公众号,难度小、成本较低,而后以一些百亿私募机构简称命名,可以占据百亿私募的公众号注册商标,目的可能是使这些百亿私募无法使用公司简称注册商标,从而强逼机构向其购买公众号商标注册权。
两家百亿私募公众号被迫改名
公开信息先死,4月15日,公司主体为“ 莆田市 荔城区欧瑞博信息咨询服务部”个体工商户,注册了公众号“石锋资产”,并将公众号简介设定为“欢迎关注石锋资产公众号!!”,且每天发布多篇与私募行业、资本市场相关的文章。
4月22日,私募机构石锋资产将原本名为“石锋资产”的官方公众号,更名为“上海石锋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并在官方网站发布了警惕非法分子冒用石锋资产名义进行诈骗活动提示的同时,还贴出了自家公司的官方网站网址和官方微信号。
官方网站信息显示,石锋资产建立于2015年,是一家专注于二级市场权益类投资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目前资产管理规模超过百亿。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目前公司旗下共有183只基金产品,机构整体年化率为14.86%,代表作“石锋资产厚积一号”年内绝对收益率为3.66%。
类似情况还发生在诚奇资产身上。4月10日,公司主体为“ 莆田市 荔城区海报电子产品商行”的个体工商户,也将新注册的公众号名称设定为“诚奇资产”,简介为“你好,欢迎关注诚奇资产!!”的简介,且发布多篇与私募和股市相关文章。
相较石锋资产,诚奇资产官微受到了更大影响。4月3日,该官微的名称,由之前的“诚奇资产”更改为“未命名公众号”,而且目前已无法通过搜索找到该公众号。
诚奇资产也同样是一家百亿私募,建立于2013年9月。官方网站信息显示,截至2021年底,该公司各类资产管理规模甚至超400亿元人民币。
另外,3月29日,公司主体为“ 莆田市 荔城幻境电子产品商行”的个体工商户,将新注册的公众号名称改为“呈瑞投资”,公众号简介为“欢迎关注呈瑞投资官方公众号”,内容同样囊括了资本市场的各类资讯,其中甚至包含“葛兰已清仓跑路”这样的不实信息。
与其它两家不同, 莆田市 荔城幻境电子产品商行不仅注册了公众号“呈瑞投资”,还申请了“呈瑞”的商标保护,商标有效期至2028年4月6日。( 莆田市 荔城幻境电子产品商行的经营者杨磊持有呈瑞商标,授权给该企业使用,再通过这个企业主体认证公众号。)
可查信息显示,杨磊持有的呈瑞商标类型为36,而第36类商标服务内容主要指的是关于金融及货币事务的服务,包含各种财务服务、银行服务、保险服务、不动产及金融投资服务等。
不过,呈瑞投资的官微名称并为沿用公司简称,而是“CRAssets”。呈瑞投资建立于20十年5月31日,私募排排网显示,该公司管理规模在50亿—100亿元之间,目前有信息显示的8只产品,年内均获得正收益。
用意何在?
为何有人通过高仿公众号“碰瓷”百亿私募?某机构品牌管理人分析,或许上述团伙是为了诈骗、或推荐股票。
四川证监局于2022年6月的一则信息,提到了“荐股骗局”的7大套路,其中就包含用与合法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市场专业机构近似的名称蒙骗投资者,或直接假冒合法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的名誉来实施诈骗。出于对专业机构的信任,投资者往往缴纳会员费、获得“荐股”。
不过,第壹财经关注上述“高仿”公众号后,未在订阅号内发现有交易入口、服务内容等信息。
“还有一种可能,有人通过抢先占据百亿私募公众号注册商标,反过来强逼这些知名私募向其购买商标注册权。有些类似于PC时代有人专门抢注域名一样。”另一名百亿私募品牌责任人对记者说。
企查查信息显示,将公众号改名为石锋资产、诚奇资产和呈瑞投资的三家个体工商户,企业地址均位于 福建省 莆田市 荔城区拱辰街道,且成立时间相近,后两者建立于今年2月27日,前者则建立于今年3月29日。其中,“欧瑞博信息咨询服务部”和“荔城幻境电子产品商行”经营者均为“杨磊”。
三家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范围,与金融业并无太多关联。以“欧瑞博信息咨询服务部”为例,其业务范围包含:电子产品销售、光通信设备销售、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零售、鞋帽零售、服装服饰零售、化妆品零售、箱包销售、珠宝首饰零售、家具销售和五金产品零售等。
业内人士建议,上述三家知名私募的逐渐“中招”,也是给其它机构提醒,尽早完成公司品牌名的商标保护,避免给他人留下无隙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