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洞察
【罗显博】学生-冲阵-导师-坐镇-师生共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查看信息来源】 4-22 1:47:27高精度智能加工机床旁,各类参数在一块屏幕上不停变化、闪动。突然,警报声响起,提示刀具状态异常。一名机床工人快速进行确认,发现是刀具磨损达到临界点,便迅速更换了刀具。
这一数控机床刀具磨破损在线监测系统是深圳华刃智造科技有限公司的“拳头”产品,目前已经推出第贰代产品,并获批发明专利。
“这一创业想法的‘从无到有’,得追溯到我和导师王涛老师的一次课题研究。”深圳华刃智造科技有限公司责任人、同时也是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同学的罗显博对记者说。
“我在学校里跟着导师参与课题研究,解决一家制造类企业提出的定制化需求时,了解到刀具在线监测系统,便萌发了将其进一步推广应用的思路。”罗显博对记者说,基于其产品,并根据具体工况,大批量加工企业可以节省刀具成本8%至17%,自适应加工系统可以将粗加工效率提高15%至25%。
谈到王涛老师对公司的支持,罗显博说,导师虽不参与公司的日常运营,但不仅在技术上提供指导,后续也始终在人脉、企业资源等方面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帮助很大。
“在老师的指导下,原本只是针对单个企业的科研项目,被我们成功转化为可以大规模推广的产品。目前公司已授权两项发明专利及两项实用新型专利,为三百余台数控机床加装了相关产品设备。”罗显博说,“未来,我们希望可以做到完成一整个工厂的全智能化改造。”
类似罗显博这样师生合作创业的案例其实不鲜见,并已成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路径。
从事水面 无人驾驶 开发的陕西欧卡电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责任人朱健楠对记者说,在西北工业大学学习研究期间,自己发觉到 无人驾驶 技术在水面领域的市场空白,便组建了团队投身技术和产品研发。“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拥有多位在校教授作为技术和战略顾问,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全方面支持。”
中关村智酷公司老总赵强表示,“师生共创”是一种很好的模式。学生具有更灵活的创业思维,在发现商业机遇时可以“冲”在前端与市场对接。同时,导师“坐镇”实验室,为企业后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支持。“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有助于更高效地解决前期面临的各种难题。”
北京交通大学创业指导中心指导老师董瑞也提到,根据中心指导的学生创业案例来看,为了保证持续创新能力,学生创业项目往往会和导师保持密切沟通交流,对于科研成果的转化施展了良好的效果。
“校企合作当前普遍存在利益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关键在于建立合作共赢机制,才能确保长久的校企合作。需要不断探究新模式新机制,使得校企双方可以实现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利益的一致性,从而实现校企协同创新成果的高效转化。”中国产学研合作增进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原司长雷朝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