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商业洞察

【科创板】生物医药企业IPO频频遭拒 - 突围之路何在?

查看信息来源】   6-11 14:12:37  
科创板】【生物医药】【副总经理】【IPO】【医药企业

  随着 创新药 高估值泡沫逐渐破灭,生物医药行业发展进入调整周期, 创新药 企在资本市场开始遇冷。这时,沪深两市IPO审核收紧,科创板准入对创新要求提高;港股整体状态低迷,流动性不足,吸引力下降。在多重不利原因影响下,当前国内生物科技企业冲击IPO步伐出现减缓或停滞。

  6月,多家生物科技企业就传出了终止IPO的消息。例如,6月9日,深圳证交所官方网站显示,杭州微策生物创业板IPO终止注册;6月6日,北京证交所官方网站显示,圣兆药物北交所上市申请终止;6月5日,上海证交所官方网站显示,锦江电子主动取消科创板上市申请,上市终止;6月1日,深圳证交所官方网站显示,美康医药软件创业板上市申请终止。

  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近两年,生物医药领域的IPO有一些共性问题,包含上市公司数量少、发行价较低、募资难。另外,在IPO申报进程中撤材料的企业也特别多,这也说明在注册制下对公司审核的要点还是非常多,上市标准其实是在提高的。而IPO数量减少后,市场筹资力度下降,能够让存量股票表现得比较不错。

  “医药板块自2021年中开始调整以来,已经足足持续了2年以上的振荡下行,板块酝酿着消极的情感。不过,从长远来看政策对药企IPO无疑起到了积极正向的作用。目前政策是大力度鼓励医药企业,尤其是具备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医药企业,通过资本市场早日完成上市的。”上述分析师说。

  Biotech上市之路艰难

  IPO是通过发行股票吸引投资者投资,从而获取大量的钱财用于支持公司的业务发展,在某种水平上来说为Biotech(生物科技)注入新鲜的“血液”。但在现今行业寒冬中,IPO步伐逐渐放缓,新兴Biotech上市之路也会变得更加艰难。

  从2022年到2023年,Biotech企业的融资额和占比都在下降,而2024年IPO市场或将延续2023年低迷态势。据普华永道发布的《2023年中国内地和香港IPO市场表现及前景展望》显示,2023年共有313只新股上市,融资额为3564亿元人民币,和上一年同期相比,新股数量下降26%,融资额则下滑39%。在此环境下,生物医药上市融资的情景也不容乐观。

  Wind数据显示,2023年A股有21家生物医药企业上市,募资合计223.56亿元人民币。企业上市数量和募资总额降幅明显,分别同比下降57.14%和70.15%。

  从大环境来看,目前生物医药产业所面临的现状是一个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既有美元加息、地缘政治等原因对资本流动造成的影响,也有全球范围内生物医药周期的示范效应,同时也离不开国内的行业政策、近年高速发展造成的估值倒挂、国内创新环境和竞争格局等客观原因。

  这些因素反映在资本市场出现两方面的现象:一方面,众多变量都存在不确定性,造成 创新药 企业炮弹不充分,研发投入下降;另一方面,诸多已进入拟上市周期的医药医疗企业仍在“扎堆”等待估值回升后挂牌上市,目前即便完成聆讯也由于估值过低无法挂牌,陷入两难境地。

  上述分析师指出,投融资节奏放缓,投资人出手更加谨慎是不争的事实。原因不外乎上面提到的这些原因。这种放缓落在具体的生物医药企业尤其是 创新药 企业身上,可能意味着资金流的枯竭。如此,企业也尤其需要小心谨慎对待资本市场选择,不可随意选择上市地。

  从6月终止IPO步伐的这几家Biotech企业来看,根据公开信息,微策生物及美康医药均选择的是《深圳证交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2023年修订)》第2.1.2条的第壹项上市标准,即“最近两年净收入均为正,且累计净收入很多于5,000万元”。

  圣兆药物结合自身规模、经营情况、盈利情况等原因综合考量,本次IPO选择了《上市规则》第2.1.3条第(四)项规定的发行条件:“(四)预计市值很多于15亿元人民币,最近两年研发投入合计很多于5,000万元。”而在终止IPO之前,圣兆药物曾经历两轮问询,具体来看,北交所关注的问题包含实际控制人大额减持及控制权稳定性、在研管线的商业化风险、关于研发、生产、配送模式相关问题等。

  锦江电子选择具体上市标准为《科创板上市规则》第2.1.2条第壹款第(五)项规定:预计市值很多于人民币40亿元人民币。同时,招股书显示,该公司符合《上海证交所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7号—医疗器械企业适用第五套上市标准》的具体要求。

  “眼下,投资标的不再因为热钱的哄抢而承受超出合理范围的高溢价,被资本裹挟。真正关注长期价值、深耕这一行业的钱财能够以一个正确的估值携手具潜力公司,投资人已经有充裕的时间窗口研究被投企业的技术路径、探讨商业化逻辑。”上述分析师说。

  如何走稳上市路径?

  2018年4月,港交所宣布对未有收入引发的生物科技公司推行新的消息利好上市政策,生物医药公司在港交所上市的数量开始明显增加。同年11月,上海证交所宣布将设立科创板并做注册制试点,次年(2019年)6月13日,科创板正式开板,这为具备科创属性的生物医药公司提供改了新的融资上市路径,自此科创板逐步成长为生物医药公司最热门的上市板块之一。但最近两年,中国生物医药企业不管在科创板还是港交所上市数量均有所减少。

  侯绪超之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有一定收入利润的医疗企业可以商酌去北交所,现在有上海证交所和深交所两大交易所,北京一直缺一个同体量级的交易所,就从这个逻辑上来看未来北交所的体量至少是鼎足之势的级别,另外,从政策开放性、挣钱效应、排队情况看,北交所都是很好的状态。

  “对于一些无收入非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港交所还是最优上市地,港交所有成熟的机制、明确的规则、可控的时间表,这些对于当前的企业来说也还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况且最近一批上市的港股企业已经开始受到资金的关注和青睐,我预计2024年会是港股的大年,融资能力和挣钱效应会完全扭转。”侯绪超说。

  上述分析师也指出,对医疗医药企业而言,境内上市的吸引力来自较高的估值和企业品牌价值的提升。另外,具有原创性技术或模式的企业还有可能获得政策上的支持,甚至成为龙头型的代表企业。但境内上市的企业需要符合财务情况、业务连续性、股权结构等既定标准。这些标准相对来说比较严格,因此境内上市的难度较大,周期较长。对于拥有海外业务或计划建立海外营业收入或研发支点的企业而言,通过境外上市获得海外融资渠道可能是更为正确的决策。

  具体到A股市场,监管职能部门对拟上市生物医药公司的关注焦点在不同交易所间各有偏重。从IPO问询函的内容可以看出,科创板将重点放在核心技术的先进性、竞争力和企业的研发投入上,创业板则在此基础上对业务成长性更为十分看重。北交所定位为“ 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融资市场,面对业务成熟度相对较早,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它对业务可连续性的高关注度也十分可以理解。虽然各有偏重,但可以总结出,A股市场归根结柢关注的是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

  “医疗医药如何选择上市地点没有标准答案,企业需要在自身融资需求、财务情况、战略规划的条件上,根据最新的政策、市场动向做出合理选择。这中间也离不开企业与各中介机构保持密切交流,通过专业机构实时了解市场最新进展。”前述分析师强调,在IPO活跃度整体下降的环境下,建议企业要做“充分合规”的准备,让自己的企业治理和信息披露等相关事项适应多个市场的要求。

  其实,企业选择上市地只是开始,后续也仍然有诸多难题需要攻克。例如,企业需要布局好产品管线。药企要么做得更新,要么做得更快,要么做得更好,要么不同化,要么有临床价值,才能找到市场位置。另外,企业需要加大专业人才招聘、培养。随着未来上市品种的增加,产品之间将会更加重视比拼市场开拓和进入医保目录等方面,这将会需要更多具备相关经验的运营人才。

  如此,当下一众药企IPO步伐放缓,越是此时企业越要具体结合公司实际状况和发展战略综合考虑,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在这条路上,不断加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努力提升自己的创新及商业化能力。

 ● 相关商业动态
 ● 相关商业热点
汉邦科技】  【实验室】  【分离纯化】  【IPO】  【科创板】  【中芯国际】  【ETF】  【华夏上证科创板50成份ETF】  【2025】  【董事会】  【沪硅产业】  【普元信息】  【指数基金】  【思哲睿】  【手术机器人】  【投融资】  【生物医药】  【长三角】  【产业链】  【《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  【资本市场】  【上市公司】  【制造业】  【服务业】  【上海证券交易所】  【基金业绩】  【分别为】  【液相色谱】  【2023】  【锦艺新材】  【陈锦魁】  【郑州锦】 

安大互联 - 您值得的拥有的网站建设专家
Email:401112684@qq.com
联系QQ:401112684
官方网址:www.fengbaosun.com
手机搜索:进入手机搜索导航>>

Copyright © 2006 www.fengbaosun.com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