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商业洞察
【嘀嗒出行】五度提交上市申请后 - 第二大顺风车平台嘀嗒通过港交所聆讯
【查看信息来源】 6-13 20:46:38 继3月份第五次递交主板上市申请后,据港交所6月12日披露,嘀嗒出行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 中金公司 、海通国际、野村国际为联席保荐人。嘀嗒出行从2020年10月首次提交招股书,到如今通过聆讯,历时约三年零八个月。据招股书介绍,嘀嗒出行拟通过上市募集资金,用于扩大用户群及强化营销及推广计划,提升平台的技术能力及升级安全机制,增强变现能力及丰富变现渠道,在中国出行市场价值链中选择性地寻求战略联盟、投资收购机会,和用作营运资本和其它一般企业用途。
嘀嗒出行建立于2014年,2020年10月9日,嘀嗒出行第壹次向港股递交招股书,正式开启上市进程,曾被视为有望成为“共享出行第壹股”。尔后滴滴出行、哈啰出行先后发起赴美上市。滴滴登陆美股后退市,哈啰上市则一直处在停滞状态。今年,如祺出行、曹操出行也先后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
嘀嗒出行主要通过顺风车和出租车提供网约出行服务。招股书透露称,按2023年交易总额及顺风车搭乘次数计,嘀嗒出行是我国第贰大的顺风车平台,顺风车交易总额为人民币86亿元人民币,按交易总额计的市场份额为31.8%。截至2023年12月31日,在全国366个城市提供基于App的顺风车平台服务。同期,嘀嗒出行在中国98个城市提供出租车网约服务,按中国整个出租车市场的交易总额计的市场份额则为0.07%。
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2年及2023年,嘀嗒出行录得收入分别为7.81亿元、5.69亿元及8.15亿元人民币。2021年和2023年分别盈利17.31亿元、3亿元人民币,2022年亏损1.88亿元人民币。经调整净收入率(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分别为30.5%、14.9%及27.7%。
2021年~2023年,嘀嗒出行的顺风车平台收入占全年总收入的89.0%、90.5%及95.0%,反映出其对顺风车的依赖不断扩大。从智慧出租车服务引发的收入分别为3260万元、1940万元及1130万元人民币,分别占总收入的4.2%、3.4%及1.4%,占比不断下降,且出租车毛利率更是从2021年的7.7%转为负数。
近两年,全国多地发布网约车饱和市场饱和预警,反映出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嘀嗒出行招股书说明称,提供智慧出租车服务引发的收入减少,主要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和自2021年起终止与出租车网约服务相关的聚合平台合作,造成促进的出租车网约搭乘次数减少。“2023年,我们平台上的月均活跃认证的士司机人数减少,原因为疫情后,我们并无与主要网约车平台一同增加补助来吸引用户,而大量司机涌入我国的网约车行业,造成车费下跌、可供乘车量过剩,加剧了出租车网约服务面临的竞争,从而对我们的服务量造成了不良影响。”
当前,嘀嗒出行仍在加快推进巡游车数字化转型升级。南都记者近期从嘀嗒出行方面了解到,从2019年开启的“出租车·新出行”战略已实现全国74个城市签约。嘀嗒出行认为,单纯网约化其实不能破解巡游车当前的困境,因为巡游车行业当前更迫切需要改善的,是占据约90%运营体量的传统扬招,在乘客体验和服务管控方面的不足,和由于传统扬招模式造成司机缺乏提高服务内生动力,管理缺乏量化参照的天然短板。因此,巡游车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须要从深层去驱动改变。
招股书表示,展望未来,嘀嗒出行将继续利用平台的网络效应,通过优化服务和改善用户体验来扩大用户群,并进一步提高变现能力。有业内人士认为,此次嘀嗒出行再度冲击IPO,也许是作为重要的融资方式,来更好整合资源,获得新增长点。但平台目前对顺风车依赖大,加之相关部门对网约出行平台的监察管理不断收紧,未来仍然要持续面对顺风车等业务固有的薄利、安全及合规等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