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商业洞察

【吴晓求】资本市场加速形成新生态

查看信息来源】   6-20 4:16:45  

  6月19日,在2024 陆家嘴 论坛上,中国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主席吴清表示,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事理,是我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资本市场只有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大局,建立健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适配的市场体系和制度机制,才能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他阐述了当前资本市场建设的三个着力点:积极主动拥抱新质生产力发展,大力推动上市公司提升投资价值,坚持把维护投资者贯穿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和监管执法全过程。这是再一次向市场发出鲜明信号:资本市场建设,紧抓“强本强基”,形成良好生态,促高质量发展。

  当前,国际环境的复杂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但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力大。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关键就是要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

  今年4月1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与配套制度规则共同形成“1+N”政策体系。“1+N”政策体系的主线就是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据梳理,2个多月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台了近50项制度规则,各地方和各部委也都有很多动作。吴清屡次表示,投资者是市场之本,上市公司是市场之基,投资者和上市公司都是资本市场发展的源头活水。与之一脉相承,此次监管层再次向市场明确表达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资本市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两手抓”:一方面聚焦服务新质生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让市场中优质的投资标的占比增多,回报能力更强,市场更具“可投性”;另一方面严监严管,更好保护中小投资者,保护市场公开公平公正。业内人士认为,深化资本市场改革,让投资者能更好分享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红利,一个有活力、有回报的资本市场就会像磁铁一样牢牢吸引海内外资金,强化我国的全球金融资源配置能力,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与新质生产力同频共振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包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也包含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资本市场是重要引擎之一。环顾全球,科技股的崛起支撑了美股十年牛市,明星科技股贡献了标普500大部分上涨幅度。能够聚集新质生产力的上市公司和晓得新经济投资人的金融市场才有国际竞争力。因此,我国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资本市场加大对新质生产力的支持和服务,就是应有之义。对投资者而言,更多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优质企业,就是具有未来成长性和前景的优质投资标的,意味着更多的投资机会,更好分享经济成长的成果。

  我国资本市场高质量建设要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同频共振,就要提升多条理资本市场的服务覆盖面和精准度。高质量的上市公司是基石。今年4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的16项措施,旨在进一步强化对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支持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接着,还要深入研究相关企业特点、发展规律及其在投融资、激励约束、公司治理等方面的切实需求,推出更多有针对性的资本市场工具、产品、服务。

  以科创板为例,作为注册制改革的起点和“试验田”,服务科技创新尤其是高水平自立自强是科创板的初心。截至2024年5月31日,科创板上市公司已达572家,IPO融资总金额9091亿元人民币,成为“硬科技”企业上市首选地。此次 陆家嘴 论坛上,宣布深化科创板改革,将推出“科创板八条”,正是资本市场提高服务新质生产力精准度的最新体现。

  资本市场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还要壮大耐心资本。下一步,将加快修订《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配套规则,为私募股权 创投 基金服务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培育壮大母基金、并购基金等专业机构投资者队伍,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围绕创业投资、私募股权的“募投管退”全链条化支持,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增进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

  资本市场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还要从制度机制和理念上解决包容创新的问题,这也需要市场各参与方都提升包容度。作为改革“试验田”,科创板设立多元包容的上市条件,为科技研发突破提供资本支持。目前已经有54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8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7家红筹企业、20家第五套上市标准企业在科创板上市。上市时未盈利企业涵盖 中芯国际沪硅产业 、寒武纪等“硬科技”企业。54家企业目前经营情况整体良好,2023年财报更新后有48家企业实现收入过亿元人民币,19家企业收入超过10亿元人民币,14家企业实现盈利。

  记者了解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交易所将推动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的16项措施和“科创板八条”逐项落地,全方位立体化施展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私募投资等功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

  上市公司是实体经济的基本盘。沪深5100多家上市公司囊括了七成以上国内500强企业。去年,上市公司营业收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上市公司是经济发展动能的重要转换器。截至2023年底,已经有超半数上市公司聚焦战略性新兴行业。过去五年,上市公司累计研发投入6.4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近20%,研发投入已占全国企业研发支出的一半,专利数量占全国专利数量的近三分之一。

  2023年,从上市公司业绩情况看,八成公司盈利,五成净利增长。 新能源 汽车、 锂电池 、光伏行业上市公司海外业务收入合计同比增长32.3%,高于相关行业全国出口收入29.9%的增速。 比亚迪宁德时代 海外业务收入同比均增长70%以上。上市公司还是各方投资者分享经济增长红利的新渠道。为提高投资者回报、增强投资者获得感,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持续完善上市公司分红规则,加大支持企业现金分红、股份回购注销力度。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将支持上市公司运用各种资本市场工具增强核心竞争力,同时施展并购重组主渠道作用,推动上市公司加强产业整合协同,鼓励产业链上下游并购重组,支持上市公司吸收合并。

  专家表示,一方面,上市公司要切实用好并购重组工具,抓住机遇注入优质资产、出清低效产能,实施兼并整合,通过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提升投资价值,增强投资者获得感。另一方面,企业进行并购重组应围绕上市公司所擅长的产业链,而不是以套利为目的进行资本炒作,市场不能也不会纵容一些上市公司成为“转型专业户”。监管要对忽悠式重组“零容忍”,对借壳上市和跨界并购重组严监管。

  强化追究责任维护投资者利益

  把强监管放在更突出的位置,是加强投资者保护最直接、最核心的真实写照。不久前,市场关注退市设计中的投资者保护问题。对此,吴清表示,对证券市场中的违法犯罪表现,坚决追究刑事责任。对退市中的非法问题,一追到底,决不允许“浑水摸鱼”“一退了之”。

  新“国九条”明确提出,严格退市执行,严厉惩戒财务做假、操作市场等恶意规避退市的犯法行为;健全退市进程中的投资者赔偿救济机制,加大行政、民事、刑事立体化追究责任力度。

  退市是一种市场化制度安排。假如是因为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引发的退市,本身就是资本市场优胜汰劣的市场化出清手段。可是,假如是因为企业做假等重大非法行为造成退市,那么,这就涉及投资者赔偿问题。加强退市实施中的投资者保护,是退市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退得下、退得稳”的重要前提。2024年4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要求,以更大力度落实投资者赔偿救济。

  记者了解到,涉及虚假陈述、财务做假、资金占用等恶性非法行为的上市公司,即便在退市后,相关行为主体仍然存在,责任还要承担,投资者利益保护不因退市而改变。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交易所将会同监管职能部门和司法机关,持续强化自律监管、行政处理、刑事追究责任、民事赔偿等全方位立体式追究责任,坚决杜绝“缓兵之计”“一退了之”。例如,对存在非法行为的“残渣余孽”,强化问责追“首恶”,及时予以立案查处,如 *ST宏图*ST凯乐 等案,从严处罚“关键少数”,正在用监管行动表明“退市不是免罚牌”。

  2024年以来,在确定退市的企业中, *ST华仪 等9家公司退市前已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处理文书, *ST左江 等13家公司已经被立案侦查。这时,刑事、民事等多方面追究责任救济同步跟进,加大对违法“首恶”的刑事移送力度。今年以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已依法将17家涉嫌犯罪的退市公司及责任人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后续司法机关将根据查办进展依法公布案情。

  下一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将推动出台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司法解释,强化对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组织实施财务做假、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的刑事追究责任,深挖董事、高管挪用资金、职务侵占线索,强化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另外还要更好施展投保机构的能动作用,推动更多的特别代表人诉讼、先行赔付、当事人承诺等案例落地,让赔偿救济更加便捷更加有力。

 ● 相关商业动态
 ● 相关商业热点
国旅联合】  【上市公司】  【权益变动】  【资本市场】  【DeepSeek】  【ETF】  【指数化投资】  【《促进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指数基金】  【长期股票投资】  【证券公司】  【投资者】  【北交所公司】  【现金红利】  【银行理财】  【公募基金】  【战略投资者】  【中长期】  【博世科】  【南化集团】  【表决权】  【补充流动资金】  【控制权】  【北森控股】  【中国神华】  【并购重组】  【年报审计】  【事务所】  【小高潮】 

安大互联 - 您值得的拥有的网站建设专家
Email:401112684@qq.com
联系QQ:401112684
官方网址:www.fengbaosun.com
手机搜索:进入手机搜索导航>>

Copyright © 2006 www.fengbaosun.com 婄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