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商业洞察
【海印股份】跨界并购宣告失败!海印股份股票复牌跌停 7.5万股东或-踩雷-退市股
【查看信息来源】 8-1 13:44:42
7月31日晚,已停牌14天的 海印股份 (000861.SZ)发布公告称,正式终止规画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事项,并于8月1日开市起复牌。
根据公告, 海印股份 以完善公司在 新能源 业务的布局为由,计划通过外延并购的形式,收购江苏巨电 新能源 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江苏巨电”)。 海印股份 拟收购福建巨电 新能源 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的江苏巨电51%股权,或通过增资的形式持有江苏巨电51%股权。
图片来源:官方公告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江苏巨电生产的产品可应用于 储能 项目。 海印股份 预期,如能有效整合双方资源,可与公司原有的光伏发电项目发生协同效应。
只是,这笔交易最终未能如愿。
就退市等许多问题,8月1日,时代周报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 海印股份 董秘办。“公司采取了措施,但受制于市场表现,也无法让公司股票价格起来,这方面我们目前也没办法。”董秘办相关职员表示。
8月1日复牌后, 海印股份 股票价格集合竞价阶段狂跌,302万手跌停单封锁跌停板。有投资者在股吧上表示,“原本不重组还有一丝生机,结果重组失败,负面情绪爆发,完全没希望了,退市已定。”
曙光破灭,自救失败
对于 海印股份 而言,江苏巨电的资产质地非常不错。
企查查显示,江苏巨电是福建巨电 新能源 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福建巨电”)旗下公司。官方网站显示,福建巨电注册建立于2016年9月,是全国第壹家掌握单体大容量 锂电池 量产技术并实现市场化应用的企业,也是全国第壹家掌握单体大容量无并联固态聚合物pack技术的企业。公司独有的大容量固态聚合物动力 锂电池 是国家科技部863火炬计划聚合物固态动力 锂电池 产业化项目的成果。
2018年3月,福建巨电通过技术输出等方式,在 徐州市 投资设立江苏巨电,启动年产10亿安时单体大容量固态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生产项目。该项目于2020年4月开工建设。
2024年3月18日,一份名为《江苏巨电 新能源 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0亿Ah单体大容量固态聚合物动力锂离子电池生产项目一般变动影响分析公示》中显示,江苏巨电 新能源 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9.99亿元在江苏徐州空港经济开发区建设年产10亿安时单体大容量固态聚合物动力锂离子电池生产项目。
项目分二期建设,一期建成4亿安时锂离子电池,二期建成6亿安时锂离子电池,建设规模合计10亿安时。目前,一期工程已建设完成,二期工程年产6亿安时锂离子电池生产线及对应公辅工程暂未建设。
虽然江苏巨电的锂电业务有着一定的发展潜力,但 海印股份 在面对退市的紧急时刻,仍然选择了终止收购。
“参考中介机构的尽职调查结果、标的企业涉诉及业绩亏损情况,并综合考虑了本次交易事项所面临的相关不确定性因素,公司认为本次交易不及预期,且双方未能就核心条款达成一致意见,继续推进预计无法短时间内改善上市公司财务情况和增强持续经营能力,且无法有效控制上市公司风险。” 海印股份 在公告中指出终止收购计划的原因。
企查查显示,江苏巨电目前涉及14份司法案件,被执行总金额5674.82万元。从 海印股份 的描述来看,法律诉讼及业绩亏损是让公司决心终止收购的原因之一。
“之前是有这个意向的,后面是因为考量到多方面原因,可能觉得这个资产不太适合我们现在去收购,和可能双方没有达成意向协议。最主要可能双方没有达成那个主要的收购协议。核心条款没有洽谈好。”前述董秘办相关职员表示。
终止收购后,或许意味着 海印股份 即将走向退市。
根据《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 海印股份 自股票复牌之日起至少1个月内无法再规画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目前, 海印股份 仍在努力。甭管是管理层还是控股股东,均发布了增持计划。
公告显示,2024年6月6日,老总邵建明、副总裁潘尉分别增持50万股和10万股,增持金额为60.5万元和12.1万元;6月7日,董事邵建佳、副总裁陈文胜分别增持100万股和10万股,增持金额为118.9万元和11.5万元;6月19日,控股股东广东海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海印集团”)披露增持计划,增持金额很多于5000万元、不高于8000万元。
“上市公司只能督促大股东完成增持计划,也木有办法对大股东进行安排。”前述董秘办职员表示。
多元化业务的失败之作
海印股份 走到退市这一步,与多元化发展心心相印。
海印股份 曾经是广州的商业传奇。
1991年,邵建明、邵建佳、邵建聪三兄弟建立海印集团。借助标准的“二房东”手法,将物业租下来,重新包装后再出租,同时运营管理由海印集团负责。这种被称之为“海印模式”的商业运营手法,将海印电器城在几年时间内发展为广州最大的电器产品交易中心。
尔后,邵氏三兄弟将这套模式在广州多个地方复制出各种商品城,海印集团由此崛起。2003年,海印集团以8700万元收购上市公司茂化永业控股权, 茂名市 财政局将持有的2928.82万国有股全部转让给海印集团。
2008年,已经成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海印集团将核心资产作价20.8亿元人民币,以发行股份的形式卖给上市公司。因此, 海印股份 新增商业物业运营业务,邵氏三兄弟的持股比例也达到了69.62%的历史峰值。
2014年,互联网经济异军突起,聚焦线下实体经济业务的邵氏三兄弟,自然能敏锐感知到线下商业的变化。
在过去的沪深A股市场中,“业务越多,股票价格越高”曾经是一条资金规律,原主业受到冲击的企业,往往会不断收购各种非主业公司,以试图踩中新风口。
2014年, 海印股份 入股幻景娱乐、沁朴投资基金,收购湖南红太阳演艺及旗下剧场,开始走向多元化业务之路。2015年, 海印股份 先后投资广东商联支付,入股广州越秀小额贷与河源农商行,和申请发起设立花城银行、花城人寿等。2015年至2017年间,公司主要业务更改为金融、文化娱乐及商业物业运营。这时,邵氏三兄弟也一路减持股份。据时代周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自2015年至2023年,邵氏三兄弟合计减持约26亿元人民币,持股比例也从69.62%降低至不足25%。
只是,这些业务并没有给 海印股份 造成对应的回报。
财报显示,2014年至2023年, 海印股份 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9.19亿元、16.52亿元、19.94亿元、25.61亿元、25.07亿元、24.36亿元、13.02亿元、12.20亿元、11.60亿元和9.32亿元人民币。从营业收入指标上不难看出, 海印股份 自2017年后便开始走向下坡路。
2017年12月, 海印股份 将持有的湖南红太阳100% 股权转让 给控股股东,剥离文娱业务。2022年1月, 海印股份 出资3200万元收购四川申辉智慧能源有限公司40%股权,切入光伏领域。
尔后, 海印股份 摇身一变成为 新能源 概念股,但公司仍然无法阻止业绩崩盘。
财报显示,2017年至2023年, 海印股份 分别实现归母净收入2.30亿元、1.38亿元、1.39亿元、0.32亿元、-6.23亿元、-3.83亿元和-1.56亿元人民币。自2017年后, 海印股份 业绩进入下跌轨道,股票价格也同步下跌。按2017年首个交易日开盘价4.80元/股、2023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2.00元/股计算, 海印股份 股票价格总下下跌幅度度为58.33%。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并购外, 海印股份 亦试图扭转业绩颓势。
2024年半年报预告显示, 海印股份 预计实现归母净收入9006.51万元至1.3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1.13%至251.59%;预计扣非归母净收入亏损3862.40万元至5793.60万元人民币,亏损规模进一步缩小。
“2024年半年度经济环境回暖,公司商业板块的收入和利润同比上升,经营情况稳中向好;本期公司收到子公司 珠海市 澳杰置业有限公司股东的1.61亿元补偿款,增加本期利润1.61亿元人民币,该项目属于非我们时常性损益。” 海印股份 在业绩预告中表示。
只是, 海印股份 的退市或许已成定局。
根据《深圳证交所股票上市规则》(2024年修订)第9.2.1条第壹款第(四)项的规定,在深圳证交所仅发行A股股票或仅发行B股股票的企业,通过深圳证交所交易系统连续二十个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1元,深圳证交所终止其股票上市交易。
2024年7月17日, 海印股份 股票收盘价为0.86元/股,已连续17个交易日低于1元。算上复牌的8月1日, 海印股份 收盘价已连续18个交易日低于1元,距离退市仅差2个交易日。根据2024年一季报, 海印股份 仍有7.5万户股东。明确“踩雷”的7.5万股东,或许只能随同着公司一同走向退市之路。
截至8月1日收盘, 海印股份 报收0.77元/股,跌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