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洞察
【年化收益率】有银行理财产品营销-钻空子-被监管通报
【查看信息来源】 9-5 20:35:55“为何银行理财产品成立以来年化率相当可观,但最近30天年化率却突然变脸——大幅下滑。”越来越多投资者都在发出类似的感慨。
记者随机查询一家国有大型银行理财子公司所发行的较低风险等级理财产品,其成立以来的年化率为3.03%,但近30天年化率仅有1.12%。
值得注意的是,相关部门也注意到这个问题。近期,金融监管职能部门对银行理财子公司通报多项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中包含理财产品年化率展示虚高等。
通报称,部分银行理财子公司在代销渠道不停地新发份额,虚增产品收益率,甚至用“四舍五入”的形式来展示万份收益,与客户实际到手的 利润率完全不相配。好比有些产品展示7日年化率是3.5%~3.6%,而投资者实际上只能拿到1.8%~2%的 利润率,这属于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要求。
年化率被“做文章”?
记者多方了解到,银行理财产品之所以出现成立以来年化率“大幅高于”近30天年化率的状况,一个主要起因是部分银行理财子公司在产品投资运作方面“做了文章”。具体而言,在新产品发行早期,他们先通过30天、三个月封闭期等方式向普通投资者开放申购,募集较低的钱财规模(通常百万级),再装入收益较高的资产,从而创造相当可观的成立以来年化率。
此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较高的产品成立以来年化率,吸引广大投资者继续认购这款产品,从而实现理财产品规模的快速壮大。
可是,随着理财产品规模迅速扩大,银行也无法装入更多高收益资产,造成理财产品实际收益率迅速回落,出现“近30天年化率”跳水下跌等状况。
记者获悉,业界对这种现象已经“见怪不怪”。起因是部分银行理财子公司在效仿这种做法,为了驱动银行理财产品规模迅速扩大。
另外,理财产品销售渠道端也乐见银行理财子公司“刻意”调高理财新产品成立以来年化率,因为这有助于他们向广大普通投资者进行产品推介。
钻备案登记低门槛“空子”
普益标准研究员何雨芮表示,造成众多理财产品成立以来年化率大幅高于近30天/近7天年化率的原因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部分银行理财子公司为吸引客户资金,倾向于选择业绩更好的一个或多个业绩指标进行展示;二是受债市表现影响,部分理财产品净值有所回撤,短时间收益表现弱于长期表现。
这种状况也引发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央行发布的《2024年第贰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专栏形式分析了资管产品净值机制对公众投资人的影响。报告提醒,理财产品动态发布的年化率是当前时点的期待收益率,是按过去一段时期的 利润率,线性推算出的未来一年化率,投资者未来赎回产品时实际获得的 利润率是不明确的。现在净值越高,意味着是在更高的价钱位置投资,将来的损失风险可能越大。
记者获悉,在上述通报下发给银行理财子公司后,部分机构已着手加强合规操作,杜绝通过“虚高”银行理财产品成立以来年化率手法进行产品营销。
记者获悉,引发银行理财子公司“虚高”展示理财产品成立以来年化率的另外一个因素,是银行理财产品的登记门槛规模相对较低。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将单只公募理财产品销售起点由当前的5万元降至1万元人民币,这意味着投资人即便购买1万元理财产品,银行也要进行理财产品上报登记备案。
但这也给银行理财子公司看到了新的操作空间——即他们只需先募集较低的钱财额度完成产品备案登记,再装入高收益资产“创造”可观的成立以来年化率作为营销“幌子”,就能吸引众多普通投资者争相认购,实现理财产品快速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