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洞察
【新能源】应对新能源船舶安全隐患?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热议海上安全
【查看信息来源】 10-23 22:01:2110月23日,2024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海上交通安全”论坛在上海举行,多位业内重量级嘉宾从不同维度分享了他们的创新思路和经验成果,吸引了300余名海内外代表参加。
我国是海陆兼备之国,航运业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航运在飞速发展的今天,安全始终是行业核心关注焦点,营造安全稳定的海上运输环境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符合我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利益。
“中国有59个港口城市,海港城市经济增加值达到6.2万亿元人民币,经济贡献力达到13.4%。但海港城市具有外向型的明显特点,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时有发生,海港城市的安全管理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中国科协决策咨询首席专家徐祖远在论坛上探讨了海港城市的发展与安全这一重要话题。
“在过去十年时间里,通过在技术、管理等方面持续改进,年度船舶全损事故已经降低了65%。而当前影响全球海上交通安全的主要风险因素则包含地缘风险、政策不确定性、全球经济走低等。在全球推进船舶应用绿色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的技术环境下, 新能源 船舶和货物安全隐患也日益突出。”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教授严新平则分享了对海上交通安全趋势与对策的思考。
我国水上交通事故连续多年保持低位
本届“海上交通安全”论坛,是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的五大主题论坛之一。
论坛以“共建海上交通大安全格局,共促全球航运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旨在深条理推进海事、救捞、航运技术交流和融合互促,共同缔造数字、智能、平安、绿色的全球航运新生态,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海上安全保证。
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局长、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副主任王雷在论坛致辞环节中表示,作为海上交通安全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海事、救捞两大系统承担着海上交通安全全过程监管和应急保障的重要职责。当前,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交通强国、海洋强国建设加快实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正稳步提升,交通救捞将致力于走好“体系建设、智慧创新、共享发展”三条路,同各方聚焦务实合作,强化交流互鉴,全面提升海上交通安全保证能力,共同缔造海上交通大安全格局,携手为全球航运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为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海政府副秘书长王为人代表上海人民政府对此次论坛的举办表示祝贺,他在致辞中强调,本次论坛聚焦的主题,对护佑海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通顺,具有重要意义。他表示,上海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决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关注和解决航运安全领域的重大问题,顺应航运业数字、智能发展新趋势,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探索新技术在航运安全领域的应用,以高水平的安全,保障航运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构建水上交通大安全格局贡献“上海智慧”和“上海经验”。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党组书记、副局长徐伟在欢迎词中表示,长时间以来,中国航运业保持较快发展,海运船队规模、货物吞吐量、海上货运量等多项经济指标稳居世界前列,这时,水上交通事故包含事故件数、去世(失踪)人数、沉船艘数、直接经济流失等四项指标连续多年保持低位。他指出,今年恰逢《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通过50年,这一国际海事组织重要的支柱性公约在推动建立国际统一的安全标准、防范海上事故方面施展了关键作用。他期望,将以高质量履约推动海事国际合作持续深化,分享交流在海事治理方面的相关经验,同各方一道,为完善全球海上交通安全治理体系不懈努力。
海港城市面临的安全挑战与对策
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中国科协决策咨询首席专家徐祖远在主旨演讲中表示,我国沿海港口经济发达,包含上海及周围三省一市的长三角海港城市,在整体经济中贡献颇大,是我国沿海地区港口经济最发达的区域。
“与内地城市相比较,海港城市具有外向型的明显特点,海港城市由于其地域的开放性、经济的关联性、参与者的随机性、活动的多样性、风险的复杂性、价值理念的多元性,在管理进程中‘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时有发生。海港城市的发展与安全,历来具有挑战性,不可是我们中国有,世界各个海港城市都碰到这样的管理难题,这是一个世界性的困扰。”徐祖远说道。
如何应对这一管理上的挑战?徐祖远指出,应对海港城市的发展与安全进行全面的统筹。海港城市是交通的枢纽节点,加上海运又是最廉价的运输方式,这一定造成经济要素聚集水平的提高和物资、资金、人员流动速度的加快。这造成了物质财富的增长,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可是也要看到,发展与安全不是纯粹的线性关系,要实现港口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务必凝聚安全共同体的愿景,在治理方式上统筹城市风险管理、城市治理、社会建构工程,不断提高治理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教授严新平在论坛上分享了对海上安全形势的思考,他表示,近十年机损和碰撞始终是海上事故的主要因素,2022年记录到的火灾数量达到了十年来的最高点,成为仅次于碰撞、搁浅的第叁大事故原因。另外,还有地缘风险、政策不确定性、气候变化等。
好比,2023年10月起,也门胡塞武装开始袭击途径红海的以色列有关过往船只,这就是全球关注的红海危机;又好比,巴拿马运河干旱危机,说明气候的变化也正在对海上交通安全发生影响。
严新平指出,随着全球电动汽车的运输量日益攀升,载运电动汽车船发生火灾亦引起业内对于未来滚装船运输安全的深入思考。在全球推进船舶应用绿色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的技术环境下, 新能源 船舶和货物安全隐患日益突出。针对 新能源 技术的应用,强化安全管理和风险的防控需进一步关注。
国际海事组织环保司副司长黄天兵认为,安全是航运脱碳的前提。当前,航运正处在重要关头,在新技术、数字化、自动化等领域已经引发了深刻变革。2023年,国际海事组织温室气体减排战略的通过,开启了海事脱碳的新篇章。我们已经看到全球范围的研发倡议激增,约一半的新船订单已准备好使用替代燃料。但毫无疑问,这需要评估与船舶操作人员及周围基础设施和有关人员的安全风险,并制定必要的国际安全规则。与传统燃料相比,替代燃料的特性造成了新的安全挑战。
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常务副主任、交通运输部应急办主任卓立,韩国海洋水产部海事局局长崔成龍,丹麦海事局局长安德烈斯·诺塞斯,国际救捞联合会秘书长詹姆斯·赫伯特,国际独立油轮船东协会大中华区董事黄启祥,世界航运理事会亚洲分部管理董事谢金龙,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飞行服务队总飞机工程师孙志华等,先后就海上搜救合作、航运低碳与数字化、海上安全挑战应对、海上打捞行业发展、航运安全转型、海洋安全保护、直升机技术应用等方面作主题演讲。
在全体嘉宾的见证下,“海上交通安全”论坛发布了《交通救捞海上飞行救助能力大幅提升》《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基础整平关键技术及装备》《干线集装箱船舶交通组织一体化“集装箱海运准点降本”计划》三项重大成果,将为全球航运业发展和海上人命环境安全提供更可靠的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