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商业洞察

【周爱萍】胃癌关爱日-专家提醒 - 趁早-找茬-、精准诊疗,可改善胃癌预后

查看信息来源】   11-29 18:25:34  

  胃癌是我国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病发率、去世率高,然而由于发现晚、诊断晚,造成确诊时患者晚期占比高、预后情况差。11月29日是胃癌关爱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周爱萍强调,胃癌凶险,但若能做好精准诊断,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另外,公众应树立早筛早诊的意识,以预防胃癌、护“胃”健康。

  出现年轻化态势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新增了约35.87万例胃癌病例,去世26.04万例。不仅如此,由于胃癌临床表现异质性强、症状隐匿,有数据显示,65%以上的病患在第壹次查出胃癌时就被确诊为中晚期。

  周爱萍指出,虽然近年来我国胃癌的病发率和病死率总体已呈下降趋势,然而病发人群却出现了年轻化态势,近五年来,19-35岁青年人的胃癌病发率明显上升,35岁以下年轻患者占病患总数的6%-11%,病发率则相较30年前翻了一番。

  另外,由于我国胃癌的早期确诊率仅约20%,给胃癌的治疗造成了诸多挑战。“早期胃癌可以手术切除,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患者生活品质高、花费少;一旦胃癌进入进展期,分期越晚,病患的5年生存率越低,严重要挟着病患的生命健康,并造成繁重的疾病负担。”周爱萍指出,全球每年新增的胃癌病例大半都来自东亚地区,其中以中国、日本和韩国尤为严重。但在日、韩两国,胃癌确诊患者中有70%为早期,而我国则相反。

  尽早戒掉“恶习”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胃癌相关分子标志物被发现并应用于临床,这为胃癌的精准治疗提供了可能。胃癌治疗路径中,指南常规推荐检测的分子生物标志物包含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微卫星不稳定性(MSI)/错配修复缺陷(MSI/MMR-d)和PD-L1。在中国,HER2阳性胃癌约占我国全部胃癌的13%-18%,具有极强的侵袭性、治疗难度高。

  周爱萍表示,近年来随着抗体偶联药物(ADC)的发展,后线治疗也开始进入了精准治疗的时代。ADC药物将具有靶向性的抗体和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细胞毒性药物链接成一体,如同“魔法导弹”高效精准杀伤肿瘤并有助于降低全身毒性。

  胃癌预后与诊断和治疗时机密切相关,绝大多数早期胃癌经过根治性治疗后,其5年生存率可大于90%。因此,重视胃癌筛查对于提高我国胃癌早诊早治水平、改善患者预后、减轻疾病负担具有重要意义。周爱萍重点强调,胃癌的发生与“隐形杀手”——幽门螺杆菌(Hp)脱不了“干系”。《柳叶刀——公共卫生》中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每年约34万例胃癌军力是由Hp感染造成的,其危害不容小觑。而我国是幽门螺杆菌感染人数最多的国家,感染率近50%。

  另外,维持良好的生活及饮食习惯也很关键。世界卫生组织曾建议胃癌患者每日食用盐摄入量不高于2-3g,并将黄曲霉素列为一级致癌物,应尽可能避免摄入。周爱萍建议,饮食应素淡结合、少食多餐,在人多聚餐时可尽量采用分食制度;年轻人应避免熬夜,保持规律作息,并在餐后适当活动,以减轻胃肠道负担,保“胃”健康。

 ● 相关商业动态
 ● 相关商业热点

安大互联 - 您值得的拥有的网站建设专家
Email:401112684@qq.com
联系QQ:401112684
官方网址:www.fengbaosun.com
手机搜索:进入手机搜索导航>>

Copyright © 2006 www.fengbaosun.com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