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洞察
【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组团布局低空赛道 股价先-起飞-业务待落地
【查看信息来源】 12-7 1:52:35低空经济热度持续攀升,也吸引了一众上市公司竞相跨界入局。
公开资料显示,今年以来,低空经济板块已涌现出包含 宗申动力 (001696.SZ)、 万丰奥威 (002085.SZ)、 中信海直 (000099.SZ)、 上工申贝 (600843.SH)、 建新股份 (300107.SZ)等在内的7只“翻倍股”。
以 上工申贝 为例,数据显示,截至12月4日,该公司股票价格年内上涨幅度已超过170%。“二级市场股票价格受资金情况、外部政策等原因影响,上市公司不是很清楚(具体原因)。”目前, 上工申贝 董秘办相关责任人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当前,低空经济仍处于发展早期,商业模式和市场需求尚未成熟,资本回报率具备较大的不确定性。”万联证券宏观分析师于天旭向记者表示,低空经济发展也面临空域管理、安全隐患监管、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挑战,相关法规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多家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翻倍
在资本市场追捧之下,很多“低空经济概念股”股票价格正处于“起飞”状态。
“公司A股股票交易连续三个交易日内(2024年11月21日、22日、25日)收盘价格上涨幅度偏离值累计超过20%,属于股票交易异常波动情形。公司股票可能存在非理性炒作,公司郑重提醒广大投资者切实增强风险意识,理性决策,审慎投资。”11月25日, 上工申贝 在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中提醒称。
记者梳理发现,自今年10月以来, 上工申贝 已先后8次发布股票交易异常波动(风险提示)公告。根据 东方财富 数据, 上工申贝 股票价格今年累计上涨幅度达到175.13%。
在 上工申贝 股票价格大涨背后,或与被并入“低空经济概念股”有关。据了解, 上工申贝 主要业务为研发、生产、销售自动化缝纫设备及智能制造设备,经营业务还涉及汽车内饰件、商贸物流等领域。
近期, 上工申贝 因跨界低空经济领域而备受外界瞩目。早在今年5月, 上工申贝 方面就对外表示:“为抓住国家低空经济的发展机遇,公司计划将业务从提供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件加工进程中的缝合、切割等设备进一步延伸到碳纤维轻型运动飞机的生产和制造,缔造企业‘第贰增长曲线’。”
上工申贝 方面彼时表示,其拟以自筹资金对德国DA公司进行增资,并通过其在美国新设子公司SGIA,以购买有效资产的形式参与美国ICON公司及其关联方的破产重整。
相关资料显示,ICON公司建立于2006年,主要从事设计、生产及销售碳纤维轻型双座运动型飞机,总部和总装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生产基地设在墨西哥。
对于股票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的问题, 上工申贝 董秘办相关责任人对记者表示:“二级市场股票价格受资金情况、外围政策等原因影响,上市公司不是很明白,也不是能控制和操作的。”
另外,低空经济赛道火热,正吸引诸多上市公司入局掘金。据证券时报智能原创新媒体“数据宝”统计,A股市场涉及低空经济的概念股已近300只。而自2024年以来,低空经济板块已出现7只“翻倍股”,包含 宗申动力 、 上工申贝 和 万丰奥威 等。
东方财富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 万丰奥威 股票价格上涨幅度达到296.03%。对此,记者致电 万丰奥威 董秘办,相关责任人对记者说:“企业的确有低空经济业务,至于股票价格,我们不方便发表任何意见。”
低空经济营业收入对业绩影响较小
在股票价格先“飞”背后,低空经济业务尚存在占比小、落地难、进度慢等诸多问题,也对跨界入局的上市公司造成困惑。
今年11月8日, 万丰奥威 发布公告称,其子公司万丰飞机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丰飞机”)与大众(中国)取消成立合资公司的合作模式。而在今年2月, 万丰奥威 方面曾发布信息称,万丰飞机与全球知名主机厂中国公司拟共同成立合资公司,但一直未透露合作方的具体名称。
在与大众(中国)设立合资公司计划生变之时, 万丰奥威 还对外公告称,万丰飞机与大众(德国)签署了《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领域技术合作谅解备忘录》。记者了解到,大众(德国)持有大众(中国)100%股权,为大众(中国)的控股股东。
“eVTOL产品已在珠海航展上进行了展示。” 万丰奥威 董秘办相关责任人近日对记者说。 万丰奥威 所属的万丰奥特控股集团官方微信公众号信息显示,11月12日,万丰钻石eVTOL亮相珠海航展,“这是在全球范围内第壹次面向公众展示万丰与大众汽车集团合作的创新成果”。
“目前,我们坚守‘双引擎’发展战略,即汽车零部件业务和 通用航空 飞机创新制造业务,两方面都是主要业务。” 万丰奥威 董秘办相关责任人向记者表示,“在低空经济领域, 通用航空 飞机创新制造板块每年可创造20余亿元的营业收入和几亿元的收益。”
对于低空经济业务发展重点,和未来是否会将重心转向eVTOL领域, 万丰奥威 董秘办上述责任人对记者坦言,该问题“涉及公司未来发展战略,不是我能回答的”。
不过,和少数拥有 通用航空 业务的上市公司相比,多数跨界低空经济赛道的上市公司还面临相关业务营业收入占比小、盈利难等诸多问题。
上工申贝 方面此前表示,其前期收购的ICON公司相关资产尚未发生利润,由于前期运营费用较高造成公司增加经营亏损,且预计2024年SGIA无法实现盈利,对公司2024年业绩也无法发生正向影响。
对于ICON飞机国产化基地进展, 上工申贝 董秘办上述责任人向记者表示:“还处于整合进程中。” 上工申贝 方面之前在回复投资者咨询时称,公司下属美国子公司SGIA已获得美国FAA(美国联邦航空局)的TC(型号合格证)认证,正在向中国民航局(CAAC)申请VTC(型号认可证)认证。
对于具体进展情况, 上工申贝 董秘办责任人向记者表示:“目前还没有结果,如果有进展,我们会及时披露。”
其实,多家上市公司此前也对外披露称,低空经济业务占比较小。例如, 苏州规划 (301505.SZ)近期表示,公司已签订少量低空经济相关业务合同,合同额总计约为120万元人民币,随着工作完成会逐步转化为业务收入。“目前,上述合同金额对公司的业绩影响极小。”
设研院 (300732.SZ)方面也表示:“与低空经济相关的园区类、起降设施类、科研研发类、数字化保障类项目在稳步推进中。目前,公司该板块业务收入占比不大。”
商业化落地待破局
在上市公司纷纷发力的同时,如何破解低空经济商业化落地难题,也备受市场关注。
“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广泛,产业链完整,未来发展潜力巨大,能够满足市场对于更加高效、便捷、创新服务的切实需求,并为我国供应链网络建设发展提供新动能。”于天旭表示,随着 无人机 、商业卫星等飞行器技术快速发展,低空智联网建设为其提供了通信基础,技术进步与创新为产业发展夯实基础,我国低空经济的产业基础相对海外具备一定领先优势。
“我们认为,以中 国新能源 汽车发展为鉴,低空经济或站在类比新能源汽车20十年前后的启动阶段,由点及面的铺开速度或加快。据民航局预测,2030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有望达2万亿元人民币。” 国海证券 研报认为。
尽管潜在市场较大,但低空经济做大、做强还面临很多挑战。
例如,管理体制方面,有行业人士向记者介绍,低空经济全面的运行和管理涉及气象、通信、地面管理等多个方面。“当前的管理体制机制仍沿用传统航空思路和方法,与低空经济发展形势要求不相符,飞行审批、管控指挥、空域类别划分等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不仅如此,在核心技术层面,低空经济在电池、 新材料 等领域仍有待进一步突破。在电池领域, 华安证券 研报分析认为,eVTOL电池为技术制高点,性能要求“三高一快”(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高安全性、快充)。
华安证券 研报称,极高的安全性也是对航空电池的一大挑战。美国FAA和欧盟EASA分别要求飞行事故率在千万分之一和十亿分之一以下,这对电池的可靠性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
低空经济如何破局?有行业人士向记者介绍,助推低空经济发展、加快商业化落地步伐,除了进一步支持企业积极探索外,还需要各方在低空空域管理体制改革、加大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及加快核心技术攻关等多方面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