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洞察

【开源证券】立方观察 - 别让车贷诈骗成为监管的-盲区-

查看信息来源】   12-10 14:46:14  
开源证券

  不久前,全国多地警方打掉了一批车贷诈骗犯罪团伙。据新华社报道,近期,天津、山东、上海等地警方打掉多个涉汽车贷款诈骗犯罪团伙,有的涉案金额上亿元人民币,一条环环相扣的车贷诈骗黑色链条由此揭开。

  这些团伙靠伪造材料和套路操作,利用“征信白户”诈骗银行借款购车,转手变现后卷款跑路。被坑的“背贷人”背着巨额贷款,银行回不了款,社会信用体系也因此蒙受重创。而这背后,是一条精心策划的黑色产业链,更是监管与道德的双重失守。

  乍一看,这些案件离我们很远,但细思极恐:银行咋可能会放过这些漏洞?4S店和二手车商真不晓得这些交易有问题?被利用的“背贷人”为何如此轻易上钩?归根结柢,是各方责任心和监管力度出了一点问题。

  首先,银行的审核机制似乎成了纸老虎。贷款诈骗之所以屡屡得手,就在于银行审核的漏洞。犯罪团伙不仅能拿到贷款,还能通过伪造材料、包装流水、拉长还款周期提高银行的放贷意愿。试问:银行审核的风控机制去哪了?“流水作业”式的信贷审批根本经不起推敲。金融机构如果再不补上这些漏洞,损失的只能是自己。

  其次,汽车交易市场里,不乏装疯卖傻的角色。甭管是4S店还是二手车商,他们对异常交易绝非毫无发觉。从“购车到转卖只用了几个小时,行驶不到20公里”这样的不可思议操作来看,这种行为明显不合常规。但为了追逐利润,一些车商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主动参与其中。这种财迷心窍的表现,不仅助纣为虐,更拉低了整个行业的信誉。

  再次,“背贷人”何以频繁成为工具人?“征信白户”往往是这些犯罪团伙的关键目标。他们大多文化水平低、法治观念稀薄,一听“贷款不用还,还能拿分红”,就眼巴巴跳进坑里。而这背后,既是对信用的无知,也是对法律的麻木。殊不知,一旦贷款逾期,个人征信被毁,甚至可能面临刑事责任。这些“贪图蝇头小利吃大亏”的案例,是对全民信用教育和法治意识的一记警钟。

  最后,监管的缺位才是顶尖的定 时炸弹。犯罪团伙之所以能在全国范围内“蛟龙得 水”,不只是个别银行和商家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和监管体系存在一些漏洞。好比,有的银行贷后管理不到位,甚至连汽车上牌后的抵押情况都跟踪不上。再好比,汽车行业缺乏有效的监察管理制度,让非法分子有隙可乘。这些“盲区”不堵住,犯罪只会越来越疯狂。

  要想完全革除车贷诈骗黑产,光靠惩戒犯罪远远不够。银行务必扛起风控的大旗,别再稀里糊涂将钱贷出去;车商务必坚守道德底线,别再助纣为虐;监管职能部门务必扎紧篱笆,别再让漏洞变成犯罪的温床。而对于普通人而言,千万别因小利动了歪心,贪图蝇头小利的背后往往藏着天大的陷阱。

  从某种水平讲,车贷诈骗不是孤立的个案,而是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一次“压力测试”。我们期望的不只是破案的捷报,更是一场完全的整顿。唯有如此,从制度到观念都严防死守,才能让这些害人的黑手无处伸展,让金融和社会的安全更加稳固。

繁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