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洞察

【《猎罪图鉴2》】专访-猎罪图鉴2-编剧 - 人性即宇宙 长剧短剧间不存在-降维打击-

查看信息来源】   12-24 12:11:52  

  2024年末中国影视圈迎来了悬疑剧小高潮,从《白夜追凶2》到《我是刑警》再到《猎罪图鉴2》,一大批悬疑类剧集先后定档爆款频出。作为续作《猎罪图鉴2》仍然带给观众不小的惊喜,首案“偶像之死”就因直指内娱本质引发社交媒体热议,后续多个单元案件播出后更被网友调侃“每一个案件播出就有一个行业汗流浃背”。

  悬疑剧越来越多的今天如何避免落入同质化陷阱?在短剧的强势冲击下长剧人又咋看待短剧?蓝鲸新闻记者于近日专访《猎罪图鉴2》编剧团队。

  热搜不可预测,但人性是可洞察的

  怎样在创作时延续前作风格又完成创新基本是每一个进行续集创作者面前的困扰。

  《猎罪图鉴2》编剧张莱团队的决策是延续前作的人物关系,但对案件和核心角色的专业探索完成升级。编剧童杺表示:“第壹部中的人物关系和人物变化包含剧集质感都很精彩,这些是我们肯定要延续下来的,我们非常认可第壹部的这种创作方式和人物关系,我们主要完成的是案件上的深度升级。”

  《猎罪图鉴2》中的单元案件从内娱乱象抵家庭暴力,再到边缘群体、AI换脸等,几乎精准地切入了当下的各类社会热点,但这背后其实不是对于“热搜”的预测,而是对“人性”的洞察。编剧韩志鹏认为,社会热点是不断变化的,可是新闻背后的人物关系模式的变化并没有那么快,“就好比讨论偶像和粉丝之间的关系,其实背后是以爱之名的利用。”正如制片人张翼芸在接受采访时说的那样:“人性浩瀚、复杂,是不能被可丁可卯地研究出来的,因此相比于把案件的成因归咎于某个具象的因素,我们更期待能够挖掘出这些案件背后的家庭、社会,甚至基因中的深层成因。”

  “人性即宇宙”的创作理念下,对案件和人物的挖掘深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第壹季中,画像师沈翊让观众眼前一亮,这不仅与其相对小众的职业有关,还与这个角色本身显现出的人物弧光有关。如何延续这种人物弧光并创造创造更多高光?编剧张莱认为沈翊身上有艺术家、科研人员的特质,这意味着他们在探索更高条理的进程中,势必会遇到瓶颈,“一步成佛,一步成魔”,“他在无尽的探索中接近临界值的时候,会变得极为敏感,这时期是一个类似于‘渡劫’的状态,他也会完成一个自己的升级。”

  “短剧和长剧的观剧快感其实不是一个体系”

  近年来,悬疑推理剧爆款频出,毫无疑问是我国视听产业备受关注的影视剧种之一,但此时“同质化”问题也成为一大困惑。张莱认为这背后是创作理念的保守,“的确现在行业被 大数据 、同质化影响比较大,但我个人不赞同在这个上面内卷,因为每个团队的优势不同,假如你是以追求异质化产品为第壹要义,你的创作理念不保守,创作初衷不保守,那就不太会发生同质化的作品。”

  编剧李柯影也认为,创作者和项目本身都有自己想表达的东西,真正能够被大众记住的作品就证明了异质化的重要性,“大家耳熟能详的这些悬疑剧其实都各有各自的特点,悬疑剧落入同质化其实不是一个一定趋势。”

  除悬疑赛道的激烈竞争外,短剧的冲击已经成为整个影视行业不得不面临的现实。

  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发布的《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指出,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达504.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4.90%;2024年微短剧市场规模有望第壹次超过内地电影票房。长剧市场的整体规模也出现了下滑。酷云数据显示,今年第叁季度,长剧市场全端播放量整体下降,较上季度环比下降11.95%。

  很多“长剧团队下场拍短剧”,“短剧导演上桌拍长剧”等新闻相继刷屏,短剧和长剧之间到底有无“鸿沟”,短剧凶猛的浪潮下长剧人又会如何自处?

  编剧张莱认为,短剧和长剧的观剧快感其实不是同一个体系,“其实我是不太赞同长剧短剧化之类的说法,这种类比无异于用自己的弱项去对标别人的长项。其实我们应该更加专注在如何把长剧做好的问题上。”

  具体而言,短剧的爽感往往来自于短时间内的强刺激和快节奏,但这种策略如果直接嫁接在长剧上,则会有逻辑不足、深度不够等诸多问题发生。编剧陈情以《猎罪图鉴2》为例类比,“短剧往往是直接给观众最强的刺激,但我们在《猎罪图鉴2》的剧中期待能够挖掘人性的很多面,那只追求爽感就不够了,而是要在深度上做文章。”

  虽然目前短剧和长剧在舆论场总以对峙的形式出现,但在张莱看来,影视行业产品本身就具有多样化趋势,历来不存在所谓的“降维打击”,“甭管是短剧还是长剧,人才是流动,越流动人才越多,整个行业才能蓬勃发展。”

繁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