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洞察
【本田技研】评论 - 日本汽车如何了?
【查看信息来源】 12-25 7:32:11特约评论员黄亚南
12月23日,本田技研和日产汽车正式宣布将开启合并谈判。双方将成立一家准备在2026年8月上市的控股公司,并让本田和日产退市,成为控股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同时,最大股东为日产的三菱汽车也考虑在明年1月底参加这次合并。如果合并顺畅的话,那么,将会诞生继丰田汽车集团和德国大众汽车集团之后的世界第3大汽车集团。
其实,本田和日产将要合并的消息在12月18日传出后,市场担忧日产会成为本田的负担,造成本田的股票价格迅速下跌到今年的新低水平。而日产股票价格则以涨停收盘,说明这次合并对日产汽车来说含有救济的意义。双方正式发表的内容也证明了这点,本田技研将在将来的控股公司占多数董事席位并出任社长一职。曾经是日本代表性汽车企业的日产汽车何至于发展到需要救济?而一贯不与其它汽车企业进行资本合作的本田技研,又为何甘愿冒着风险与日产合并呢?
日产汽车是日本最早获得汽车生产许可的企业,曾经以生产技术著称,在日本国产汽车中最早被日本皇室指定为御用车。可是,曾经的辉煌经不住不断的折腾。上世纪日本泡沫经济时期,日产迎合市场需求,致力于高档轿车研发,取得骄人业绩。然而,泡沫经济溃散后,过剩的投资让日产陷入了经营危机,最后只能接受外资的救济。雷诺派来的“成本杀手”戈恩大胆地切除了日本式生产方式的“冗余”,迅速改善了日产的业绩。一时间,戈恩被封为新时代的经营之“神”。但“圣神”的光环很快褪去,不仅戈恩我锒铛入狱,日产汽车也因为了追求利益而不惜牺牲品质的经营方式造成品牌价值的下滑,再加上戈恩之后的日产经营层决策失误,在中美两大汽车市场上没有投入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而节节失利。2024年度上半期与去年同期相比,日产的纯利润惊人地降低了93.5%。经营危机迫在眉睫,急需解决方案。
而二战后建立的本田技研是以二轮摩托车起家的,其创造的成功让美国的经营学权威也为之震惊。原本是推销主流大型摩托车时作为员工代步工具的小型摩托车,却鹊巢鸠占地引起了美国人的注意,出人意表地成为在美国市场上的畅销产品。这次没有战略意图的成功,让本田技研信心大增,从1963年起开始涉足汽车生产,并一举成为对美出口规模最大的日本汽车企业。在国外市场的成功也增强了本田的底气,他们也主动投入日本国内市场,终于在进入新世纪后取代日产占据了日本国内市场份额第贰的地位。尽管如此,对日本汽车行业的龙头老大丰田汽车,本田还是望尘莫及。本田技研试图用多品种战略争夺市场份额,但过多的研发、生产费用反而使得收益进一步恶化。在 新能源 汽车市场不断壮大的环境下,本田公布了到2040年全部生产 新能源 汽车的计划,希望以此来弯道超车。虽然本田对自身的技术十分自信,却不曾想在海外一些地区市场上表现不尽如人意。
这些问题,使得本田认识到海外市场已经成为日本汽车企业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快速发展起来的一些海外 新能源 汽车企业品牌已经成为将来的主要竞争对手,依靠一家企业的单打独斗已经很难占据有利地位了。这样,与日产合并对本田来说就是一个正确的决策了。通过合并,本田能够获得日产的多种资源,强化自己的竞争能力。而日产汽车也可以因此而获得本田的多方支援,从而开脱日益严峻的经营危机。其实,数年前,日本政府曾经撮合过本田与日产的合并,但因时机不成熟而无疾而终。因此,日本国内对本田和日产正式开启合并谈判还是比较看好的。
可是,在此情形下规模经济是否能起效仍然存疑,而对日本曾经引以为豪的磨合生产方式可以提供更优质产品的崇信也显得有一些保守了。市场对汽车的切实需求正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汽车技术的发展之快也令人炫目。日本企业需要超前的战略目光和敏捷的行动能力。而且,日本企业之间的合并还面临着非常棘手的问题,即如何克服企业文化的隔阂,真正地把两家企业的资源,尤其是人的资源有机地融合起来。两家企业的合并还会牵连他们关联企业的利益。处理好这些问题都将耗费本田和日产的大量资源。同时,他们不仅要面对海外 新能源 车企的竞争,还需要面对特朗普上台之后国际市场的巨大不确定因素。虽然解决经济中的政治问题其实不是日本企业之所长,但却是无法逃避的事。
虽然本田和日产列举了汽车平台、研发机能和生产体制等7个领域中的合并效果,并且已经在描绘合并后的前景,但他们务必意识到即将获得的战略自由度也会给他们造成巨大的危险。而汽车行业的兴衰也事关日本经济的发展,肩负着日本国内很多期望的本田技研和日产汽车还需要进一步兢兢业业地去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