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洞察

【金融消费者】-金融锦囊-严打不法贷款中介 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查看信息来源】   12-27 0:38:00  

  近年来,不法贷款中介打着贷款居间服务的幌子,频繁实施非法行为。不仅侵害了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还干扰了信贷市场正常秩序。不法贷款中介乱象丛生,整治势在必行。

  当前,不法贷款中介常见的“套路”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违规假冒营销,收取高额中介费。一些不法贷款中介假冒银行职员,打着银行信贷部、直贷中心等名义,频繁致电消费者,宣介额度高、利率低、纯信用的贷款;打着与银行合作的旗帜,谎称掌握银行内部资源,可提供所谓的“迅速放款”“加快审批”等服务。二是违规包装骗贷,形成灰色利益链。有的不法贷款中介瞄准自身资质不符合贷款条件或征信有问题的小微企业或自然人,以满足银行借款审批条件为名诱导和协助当事人开具虚假收入证明,虚构消费合同、银行流水等;有的不法贷款中介与个别银行员工违规合作,通过行贿、分享绩效奖金等方式,建立利益共同体,诈骗授信审批和贷款发放。三是非法诱导过桥贷款,成职业放贷人。

  目前不法贷款中介乱象丛生,背后成因复杂。一是受近年来经济下行影响,有效信贷需求不足,信贷投放难度加大,一些银行的基层机构和客户经理希望通过贷款中介来获取客户。二是部分银行借款考核机制不得人心,简单唯数量论,唯规模论,粗放式发展。业绩考核压力让一些基层员工过于重视短时间的业绩目标,倾向于通过贷款中介来获取客户。三是金融信息的不对等性,不法中介往往瞄准对贷款业务、流程不了解的消费者群体下手,提供所谓的贷款服务,收取巨额费用。其实,消费者完全可以通过银行自行办理贷款业务。四是监管存在一定空白,贷款中介既不属于银行范畴,也不属于小额贷款公司,处于监管的边缘地带。另外,公民个人信息保护也存在漏洞,容易被贷款中介设法获取。

  不法贷款中介对经济金融秩序有较大破坏作用,发生诸多不良影响。从微观层面看,不法贷款中介严重损害金融消费者权益。不法贷款中介收取的高额中介费用进一步加重了消费者的经济负担,侵犯了消费者的财产安全和知情权。用短时间贷款置换长期贷款,加重了消费者短时间还款压力,增加了期限错配风险。从行业层面看,不法贷款中介严重扰乱金融市场秩序。不法贷款中介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业务,如夸大宣传、恶意竞争等,干扰了金融市场的正常竞争秩序。正规金融机构在合规经营的条件下,往往难以与这些不法中介竞争,造成市场资源被不得人心分配。从宏观层面看,不法贷款中介对部分区域领域的信用状况造成不良影响,拆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增加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加大潜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同时,不法贷款中介的违规操作可能干扰金融政策的有效执行,削弱宏观政策的调控效果。

  不法贷款中介是社会毒瘤,务必坚持零容忍,出重拳,下重手。在现今国家高度重视金融稳定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环境下,严厉惩戒不法贷款中介已经成为各方共识。2023年3月,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不法贷款中介专项治理行动的公告》,部署开展为期6个月的不法贷款中介专项治理行动。今年以来,国内多地监管职能部门均开展了打击不法贷款中介的专项行动。打击不法贷款中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长线关注、积极治理,更需要监管职能部门、金融机构、消费者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监管职能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不法贷款中介的查处力度,联动公安、检察院、法院等机关推进刑事打击,提高犯罪成本,形成强大震慑力。加强市场监管,对贷款中介机构的设立进行严格审查,确保其具备相应的资质和实力。金融机构要加强内部风险控制,提高贷款审批的标准和严谨性,防止被不法贷款中介利用。加强基层机构、员工日常行为的规范和排查,杜绝与不法贷款中介合作。加强宣传教育,让金融消费者了解正规的贷款渠道和流程,通过多种渠道向金融消费者宣传不法贷款中介的危险。金融消费者自身要树立正确的借贷观念、量入为出,理性借贷,应通过正规渠道选择贷款产品和服务。只有各方协同发力,才能有效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形成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推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繁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