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洞察
【宋志平】大消费、大科技、大重组
【查看信息来源】 12-27 22:30:09■韩忠益
12月9日,高层会议再次强调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理,货币政策转向“适度宽松”,财政政策凸显“更加积极”,提出包含稳住楼市股市、大力提振消费、稳外贸、稳外资,强化预期管理等具体行业目标。思路一转变,中国经济格局的再提升指日可待。
2024年A股的趋势像个“N”字,投资人的心情也像坐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感慨不已。好在让人煎熬的2024年就要过去了,对于2025年的行情,我们又应该如何面对呢?
首先预判一下大盘走势。笔者认为,上证指数站上4000点还是能看到的。有灰心者认为,内外部经济环境都不支持A股走牛,别说4000点看不到,在两年之内,3674点都别想逾越。这话听起来总感觉有情绪,A股的长期熊市已经在很多人的脑海里深深地烙上了熊市思维,这不能责备他们,因为这种情绪实在是A股不争气,自己造成的。
但笔者务必亮明自己的说法,经济环境欠安是事实,但A股历来就是政策市,经济增速从10多年前11%的超高速增长转为如今的中速增长,这当中有过几次牛市?又持续过多久?所谓的牛市是不是都是短暂的?因此,A股的趋势跟经济基本面没有一定联系,经济超高速增长时没看到牛市,回到中速增长就一定会是熊市?这是啥逻辑关系?!
而眼下的政策背景是怎样的?高层会议在去年7月和今年7月都提到了“提振投资者信心,提升资本市场的内在稳定性”,这是很少见的。尤其是今年9月26日,高层会议再次直接提出“提振资本市场”,这是对我国资本市场未来走势与发展趋势的直接指引。与活跃资本市场、提升投资者信心的表述不同,提振资本市场就是要实施各种政策与措施,推动股票市场走出熊市,进而激发投资人的信心。
我们不能拿这次救市措施跟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救市举措相比,照旧经验看,会看走眼,这也是最近这两个月有些人把手里的筹马丢掉的原因。这是很可惜的。而且,也不要从历史角度看A股。因为A股正在创造历史,允许信贷互换资金入市、鼓励市值管理等措施都是空前绝后的。过去市值管理难登大雅之堂,因为管理层担忧部分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与相关机构及个人同穿一条裤子,进行“伪市值管理”,滥用持股、资金、信息等优势操作股票价格,从而扰乱市场秩序。因此,过去所谓的市值管理都是悄悄干的,哪里像现在这样正式发文让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呢?因此,A股的很多事情,都是思路决定前途,思路一变,前途就会不同。
如今的思路是:市值管理是上市公司价值创造最大化、价值实现最优化的战略管理行为。鼓励市值管理是为了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维护投资者利益,增进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手段。管理层现在应该有了新的理解:没有股市的繁华和发展,就很难有经济的生气蓬勃。当前我国居民的银行储蓄资金大约有150万亿元人民币,基本是A股总市值的一倍半。巨额的银行储蓄资金无疑是笼中之虎,为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务必由股市来充任大规模分流银行储蓄的任务。12月9日,高层会议再次强调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理,货币政策转向“适度宽松”,财政政策凸显“更加积极”,提出包含稳住楼市股市、大力提振消费、稳外贸、稳外资,强化预期管理等具体行业目标。思路一转变,中国经济格局的再提升指日可待。
说了看好大势的理由,再来谈谈啥板块值得关注。
笔者看好的板块有三个:一是大消费,二是大科技,三是大重组。
先来看大消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没有改变,通过内循环,可以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增强经济的独立性,还可以促进国内生产和消费的闭环,能够有效解决产能过剩问题,避免资源浪费。内循环也会使经济体系更稳固,能够更好地应对外部要挟。因此,大消费板块在2025年应该有较大机会获得资金追捧。
再看大科技。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是国策,新质生产力是弹性资产,具有无限可能。科技板块在这一政策指引下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通过创新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和效率提升,既可以解决“卡脖子”问题,也可以增强企业本身的投资价值和增长潜力。其中, 数字经济 的发展和芯片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突破最值得期待。例如, 人工智能 、 大数据 、 云计算 等技术,为传统产业提供数字化转型的解决方案,将直接推动产业升级,而各类高端芯片技术的突破,将带动一批产业链的进步,中国资产的重估价值也势必令外资重视。让股票市场成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与“加速器”不是一句空话,是最可能在科技赛道中找到注脚的。
最后就是大重组。看好并购重组的理由也很简单。国家大力支持并购重组的力度空前绝后,也出台了专门的行动方案和支持措施。例如,很多地方政府探索设立产业并购基金,强化政策供给,政策信号已经明确显示少IPO、多并购重组,鼓励企业通过 股权转让 等方式实现做大做强。12月10日,上海印发《上海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动方案(2025—2027年)》计划,力争到2027年,落地一批重点行业代表性并购案例,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 新材料 等重点产业领域培育10家左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公司,形成3000亿元并购交易规模,激活总资产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集聚3—5家具有较强行业影响力的专业并购基金经理。
随着并购重组政策的逐步优化,并购重组市场的活力相继激发,新一轮高质量产业并购正在出现,投资者无妨关注上市公司的信息发布。
最近两个月,每天都有少则几家,多则几十家公司发布关于并购重组的信息。可以说,整合优质资产,推动产业升级已经成为上市公司的自觉行动。通过并购重组,企业可以快速获取新技术、新市场,提升自身竞争力,尤其是在科技创新和自主可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这里的投资小诀窍是:上市公司买进资产的价值远不及卖壳的价值大,因为后者往往意味着绝处逢生、脱胎换骨。说白了,一家公司如果整体换赛道了,是不是很值得期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