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商业洞察
【天津银行】消费金融-头牌-重组落定 资产质量考验股东协同
【查看信息来源】 12-28 1:27:15
昔日消费金融巨头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信消金”)的重组方案,近日通过天津银行(01578.HK)的公告浮出水面。根据披露,京东集团、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外贸信托”)、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及天津银行将成为捷信消金的新股东。
作为中国首批获批的消费金融牌照试点公司之一,捷信消金曾以线下场景分期模式异军突起,其合作销售网点一度突破20万个,员工规模超过4万人。然而,从2019年起,捷信消金的经营业绩不断下滑陷入水火倒悬之中,到今年70亿元股权被悉数质押。
如今,重组的消息为这家老牌消费金融公司揭开了新篇章,过去的故事将教会消费金融市场哪些经验?昔日巨头重启市场还将面临哪些挑战?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捷信消金的重组虽然引入了新股东,但面临的挑战仍不可忽视。一方面,捷信消金的资产质量问题令人担忧,其以往以自营业务为主,过多依赖线下渠道;另一方面,当前消费金融领域内卷加剧,头部公司市场地位已较为稳固,竞争压力较大。
减资、引战:昔日质权人成为新股东
根据近期天津银行公告,通过先减资、后引进战略投资者增资的股权重组方式,将捷信消金的注册资金从70亿元调整至50亿元人民币。
捷信消金70亿元的注册资金金即便在目前也属于业内位列第四的水平,即便是减资,等待南银法巴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银法巴”)增资至60亿元计划落成后,仍然可以与平安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并列第七。
依照公告,捷信消金的减资程序为捷信消金注册资金减少,捷信集团(Home Credit N.V,捷信消金的现有股东)不在减资程序中从捷信消金取得减资款或任何款项。
增资程序为引入广东晶东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晶东贸易”)、网银在线(北京)商务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网银在线”)、外贸信托、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及天津银行作为新增股东,其中,天津银行出资5亿元人民币,与京东主导捷信消金股权重组工作。
公开资料显示,晶东贸易、网银在线均为京东集团旗下公司。
根据公告,天津银行作为捷信消金的主要股东,自取得10%股权之日起5年内不得转让所持有的股权。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捷信消金的股东捷信集团将其持有的价值23.1亿元、46.9亿元的股权分别处置给了天津银行与外贸信托,两次质押完成后,捷信消金合计被质押的股权数目达到70亿元人民币,与该公司注册资金一致,被质押的股权比例达到100%。
天津银行与外贸信托作为质权人,占有债务人或第叁人出质的财产,并有权在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质权的情形时,就该动产优先受偿。
关于重组之后质押股权与债务情况将如何处理,记者向天津银行与外贸信托分别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尚未收到正面回应。
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新宇向记者表示,理论上,根据法律规定,在捷信消金转让被质押的股权之前,应当获得质权人的同意,不然不得转让股权。
刘新宇称,若质权人同意进行 股权转让 ,则债务人应当以 股权转让 所得的价款提前清偿相关债务,在这种情景下,相关主债务已经被清偿,不会造成京东所收购的股权被处置。
裁员、坏账:线下资产质量承压
捷信消金官方网站显示,其20十年正式开业,累计服务客户超过8400万。业务覆盖全国29个省份和直辖市、300余个城市。
在成立之初,捷信消金以提供3C(计算机、通讯和消费电子产品)分期为主的商品贷款,后来扩展到消费贷款、信用卡/循环贷款及其它产品。
2017年,捷信消金业务覆盖达到312个城市,拥有合作销售点逾23.75万个,员工超7.3万人。2017年年末,捷信消金资产总金额达到878.88亿元人民币。根据6年后的2023年消费金融公司总资产排名,位列第贰的兴业消费金融股份公司总资产也仅在869.3亿元的水平。捷信消金在当年的发展可谓一骑绝尘。
2018年年末,捷信消金合作销售点逾25.33万个,员工约4.42万人,资产总额990.75亿元人民币。当年捷信消金营业收入超过百亿元人民币,达到182亿元人民币,也是唯一一家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
2019年,捷信消金资产规模突破千亿元人民币,达到1045.36亿元人民币,并且拥有合作商户29.06万家,员工约3.67万人。当年营业收入170亿元人民币,位于行业第壹;净收入11.4亿元人民币,位于行业第贰。同年,捷信消金在港交所提交招股说明书,但尔后并无下文。
2020年疫情的到来,让这家以线下模式为主的消金公司遭遇困顿。2020年,捷信消金营业收入112.32亿元人民币,比上一年下降35.15%。
根据2020年年末数据,捷信消金的逾期贷款占比达到21.87%;2017—2019年,捷信消金逾期贷款占比分别为16%、21%、16%。
在上述环境下,捷信消金也曾尝试过转变,好比尝试与线上电商平台合作,但其后合作也宣告暂停。在人事方面,2021年捷信消金老总进行变更。
可是前述调整终究也未能阻挡捷信消金的颓势。虽然2020年后,捷信消金便不再披露财报,但根据捷信集团母公司PPF集团公布的2022年财报数据,2022年捷信消金实现总营业收入3.86亿欧元(约29.8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66%;利息净收入为1.9亿欧元(约14.6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73%。净收入情况则并未披露。
2024年12月17日,捷信消金公布关于2024年第6、7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转让项目不良贷款转让公告,转让资产笔数分别为29.8万笔、3.22万笔,未偿本息总额分别为16.79亿元、0.21亿元人民币。
根据记者统计,从2023年直到今天,捷信消金公开披露的不良贷款转让项目未偿本息总金额逾240亿元人民币,其中最大一笔在2023年,金额为169.75亿元人民币,2024年11月消费金融公司全行业公开转让不良资产也仅仅将近200亿元人民币。
有银行业人士对记者说,捷信消金的资产质量将十分考验京东的整合能力。
整合、协同:激烈竞争中如何突围
不过,此次重组,业内也向记者传达了一点乐观的展望。
行业共识在于,京东自身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成熟的白条类产品和丰富的消费场景,具备一定壁垒。消费金融牌照的获取不仅提升了合规性,更为其在金融业务上的进一步扩展铺平道路。另外,捷信消金在线下渠道多年积累的资源或能为京东补充市场经验,帮助其拓展线下业务。
京东集团对记者表示:在 天津市 政府和监管机构指导下,我们将与外贸信托、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天津银行、Home Credit N.V有序参与捷信消金重组。
北京市 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认为,当前消费金融虽面临内卷和风控挑战,但仍是入局的好时机,市场需求存在,政策环境有利,且技术进步助力风控模型升级。精细化运营和不同化服务可找到新增长点。
王鹏表示,京东入局消费金融的优势在于技术、场景和品牌影响力。然而,也面临市场竞争激烈、风控模型需优化和合规要求严格的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京东需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优化风控体系,确保业务合规发展。
某消费金融公司高层人士对记者说,京东在消费金融领域已经有相应的布局和积累,尤其是在数据风控、金融科技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京东参与捷信消金重组,可以借助牌照优势和市场经验,结合京东自身的技术实力和场景优势,提升竞争力。
“另外京东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丰富的消费场景,这为其消费金融业务提供了天然的流量和数据支持。”该人士说道。他同时也表示,京东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不同化的竞争策略,和如何更好地利用自身的数据和技术优势提供服务。
根据行业数据,截至2023年年末,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及贷款余额均突破1.1万亿元人民币,累计服务客户超过3.7亿人次。
随着资产规模的飞速增长,和监管新规的出台,日前南银法巴也拟增资至60亿元注册资金,在银行主力军入场提高行业门槛、竞争加剧的环境下,留给捷信消金的数字转型与创新考验仍待股东们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