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洞察

【人工智能】-财经分析-人形机器人-大规模量产仍需时日 尚无标志性商业化场景

查看信息来源】   12-30 12:56:22  

  新华财经上海12月30日电(记者杜康)回顾2024年,人形 机器人 绝对是“热词”之一。2024 人工智能 大会上,18台人形 机器人 组成的“十八金刚”阵列惊艳亮相;很多行业头部企业逐渐宣布小规模量产,且售价降至10万元以内;华为、英伟达和诸多车企也宣布“跨界”布局人形 机器人 ……

  多家机构预测,2025年或迎来人形 机器人 的量产“元年”。

  新华财经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人形 机器人 在一些场景已经有了落地,包含服务业的迎宾导览场景、汽车制造工业场景等,但2025年大规模量产恐难以实现,功能上仍有“一两步”需要迈过,行业落地的标志性场景仍在寻找。

  大规模量产仍需时日

  岁末年初,人形 机器人 行业好消息不断。

  12月24日,波士顿动力公司发布人形 机器人 Atlas最新视频,视频中, 机器人 饰演的圣诞老人从屈膝微蹲、胳膊后甩、腾空翻转,再到稳稳落地,动作干净利落。Atlas最初亮相于2013年,此前其因超强的动态“跑酷”能力受到全世界的注意。

  同一天,国内 机器人 公司众擎 机器人 也发布了人形 机器人 新品PM01,该款 机器人 身高1.38米,体重约40公斤,全身24个自由度,移动速度每秒2米,腰部装有320度自由旋转电机,具有机械式步态和类人自然步态两种行走模式。

  12月初, 特斯拉 人形 机器人 公布了新进展,发布了Optimus在复杂地形上行走的视频,灵活性进一步提高。

  人形 机器人 领域也迎来了更多跨界选手。前几日,Open AI被曝或将亲自“下场”自研人形 机器人 ;2024年11月,华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宣布正式运营,并与16家企业签署合作备忘录。今年更早些时候,英伟达在GTC 2024大会推出人形 机器人 通用基础模型Project GR00T。另外,小鹏汽车、 东风汽车 、奇瑞汽车等车企也相继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合作、战略投资等方式入局人形 机器人 赛道。

  从产业化水平来看,记者观察到,智元、傅利叶、宇树、Agility Robotics等国内外 机器人 领先企业已经先后开启人形 机器人 的小规模量产。如 特斯拉 宣布,Optimus有望2025年进入小批量量产阶段,将有数千台人形 机器人 落地内部工厂运行,2026年有望对外销售。

  今年8月份,智元 机器人 曾公布2024年预估发货量将达到300台左右,然而,从年底数据来看,其工厂总计下线超过900台 机器人 ,发货将近700台。数据大幅超过市场预期,甚至超过了企业自己在年中时候的预测。

  行业按下加速键。很多机构预测,2025年或迎来人形 机器人 的量产“元年”。不过,2025年真的要迎来大规模商用量产了么?答案却是未必。其实,记者采访发现,多家赛道头部“玩家”们给出了相对保守的定论。

  “目前人形 机器人 行业正处于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的关键节点,处于发展起步期向小规模量产过渡阶段,2024 年智元开始进行小批量的商业化交付。一些国外的头部企业如 特斯拉 计划在2025年底前开始小规模生产 Optimus,并有望到 2026 年三季度大规模量产。”智元 机器人 联合开创人、CTO彭志辉表示。

  傅利叶智能老总兼首席执行官顾捷也表达了同样的说法,“人形 机器人 行业整体还是处于从样机到小批量产的阶段,基本大家的出量都在数百台水平。距离达到大家想象中的几万台、几十万台大规模的量产,其实还要有一些时日。”

  不过行业也坦言,回顾2024年,人形 机器人 产业可谓是“一年干了好几年的事”,实现了“站起来”“走起来”“说起来”“跑起来”,年底大家又在研究如何实现“自然步态”。

  “一方面,是 人工智能 大模型的发展,让人形 机器人 有了大脑,更加智能,能够‘解锁’的功能更多。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产业在‘觉醒’,资本在涌入。下游需求方开始对人形 机器人 发生兴趣,主动找过来提出一些可能的应用场景;更多零部件厂商进入这个行业,愿意配合优化性能的同时降低成本。可以说,上下游的资源在这一年开始聚拢。”顾捷说。

  寻找“标志性”落地场景成本已非行业发展最大阻碍因素

  从小规模量产,到大规模量产,其中的关键区别,就在于是否落地了“标志性场景”,是否完成闭环。所谓“闭环”,即产品让客户能够用得起来,账也算得过来,功能性和经济性缺一不可。

  先看功能性。现在人形 机器人 落地了哪些场景?

  记者了解到,目前小规模量产的人形 机器人 企业中,较大一部分落地是在服务业的迎宾导览场景。今年7月,傅利叶人形 机器人 落地 建设银行 大堂,帮助引导客户、分流叫号,并对客户进行容易的反诈骗培训,随着肢体语言和行走能力的增强,逐渐能够完成迎宾接待、导览等工作。顾捷介绍,未来其 机器人 会逐步扩展到包含养老康复、家庭服务等场景。

  对于人形 机器人 而言,工厂也是落地的极佳场景,可提供“从易到难”多类场景供 机器人 逐级解锁。开普勒人形 机器人 定位便是工业场景。“全球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明显。随着 特斯拉 以千台规模以上量产,并在自有汽车产线落地部署,人形 机器人 的落地进程距离拐点越来越近,并且速度可能比许多人预想得更快。”开普勒人形 机器人 总裁胡德波介绍,开普勒目前已经在与汽车、3C、仓储物流行业头部企业合作,进行场景落地。

  “汽车制造业规模大、自动化水平高,对引入人形 机器人 的意愿相对强烈。”彭志辉表示,目前在汽车制造、电气设备生产和零部件加工等领域,人形 机器人 可执行柔性、泛化的搬运、分拣、简单组装等任务,随着技术成熟度的不断提升,场景会进一步扩展。

  另外,多家人形 机器人 企业均提到了特种行业的场景落地,“这些应用场景往往风险较高,好比易燃易爆;或存在辐射、粉尘、噪音的污染因素,因此需求刚性更强。”

  不过,虽然已经落地诸多场景,但顾捷表示,人形 机器人 距离大规模应用,距离从能用到好用,还是差那么“一两步”的距离,好比需要结合大模型,实现端到端的通用泛化能力,要结合场景,解决不同场景的真实槽点。

  再来看价格。今年8月份,宇树科技官宣发布售价仅9.9万元起的G1量产版 机器人 ,引发广泛关注。12月份众擎 机器人 PM01 发售价为8.8万元。人形 机器人 售价进入10万元以内,让人形 机器人 变得“可望又可及”。

  对于这个价格,业内人士表示,当前人形 机器人 的最终形态还没有完全收敛,“高矮胖瘦”和性能均有不同,所以价格浮动区间也较宽。以9.9万元售价的 机器人 为例,身高127厘米,体重约35公斤,属于轻量化“非完全体”形态,随着功能叠加,售价也会上浮。

  开普勒一款应用于仓储物流工业场景的人形 机器人 公开售价3万美金一台,胡德波介绍称,“这对于欧美客户而言,已经是可以接受的价钱范围。相较于人工来看,人形 机器人 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这意味其只需要达到0.6到0.7个人力,在经济账上就可以打平。”另外,他还表示,对于很多希望推动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的工厂而言,使用AGV小车还需要进行工厂环境改造,这又是一笔成本。AGV一般要求固定线路,货物堆放格口要求规整、标准。相较而言,人形 机器人 更为灵活,对环境适应性高。

  “未来随着产业的成熟,规模化水平的提升,我们相信人形 机器人 的成本一定会更低。不过,即便放在现在来看,价格已经不是阻碍人形 机器人 大规模量产的最大因素。在一些特种场景中,下游客户也表现出了较高的价钱承受能力和支付意愿。”胡德波说。

  具身智能水平提升被寄予厚望关键零部件待进一步突破

  人形 机器人 下一步会怎么走?2025年我们可以期待什么?

  政策端,可以看到,仅仅12月份就有重庆、安徽、杭州等地发布相关政策措施或行动规划,支持人形 机器人 产业发展。今年7月份,上海发布增进工业服务业赋能产业升级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要建立国家人形 机器人 制造业创新中心,在汽车、电气设备生产和零部件加工等领域,缔造一批人形 机器人 赋能制造应用场景,形成 机器人 生产解决方案。同时前瞻布局人形 机器人 等未来产业标准研究。

  政策的加码,无疑将进一步推动资源向人形 机器人 这一未来产业集聚。再看产业端,彭志辉表示,下一步人形 机器人 核心零部件如电机、 减速器 、高算力的计算模块、触觉 传感器 、滚珠丝杠等成本仍较高,进一步降低成本有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上量规模。

  同时,彭志辉也表示,人形 机器人 更重要的还是具身智能水平的提升,需要在定位导航、环境感知、人机交互、任务规划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不断进步,提高 机器人 的智能化水平和自主性。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 机器人 创新中心市场体系总监杨正叶表示,高精度 传感器新材料 、一体化设计、拥有更长续航能力的电源,这些都将是人形 机器人 领域明年关注的关键。同时,他也提出,明年人形 机器人 最大的亮点可能是具身智能水平的提升,也即“大脑”能力的提升。

  为啥行业如此关注智能水平的提升,杨正叶给出了解释,“智能水平的提升,可以在现有硬件技术水平上,完成人形 机器人 应用场景的大幅拓展,并造成成本的降低。其实,具身智能也是国外最受关注的部分,其次才是核心零部件、 机器人 本体。”

  “人类的精度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高。好比我们要取一个东西,如果位置偏了,我们可以通过视觉、触觉进行调整。现在对于 机器人 来说也是如此,可以通过 传感器 反馈进行调整。在大模型之前,对 机器人 的各项性能指标要求是极高的,这也给应用造成了门槛。”杨正叶说。

  为了让 机器人 智能水平不断进化,国地共建人形 机器人 创新中心在上海缔造了支持超100台异构 机器人 收集训练的“训练场”。所谓训练场,即数据生产和数据规模化场地,这里会建设实时标定系统、控制系统、数据收集系统和数据反馈系统,缔造真实和生成式数据。杨正叶表示,2025年这些训练场上获得的数据将真正“跑”起来,“我们将加快推动这些可靠、可泛用的数据作为语料,用于人形 机器人 智能水平的提升。”

  “整体来看,人形 机器人 行业正在迎来越来越多的玩家,生态不断完善。当然,围绕人形 机器人 ,目前行业还有许多未能形成共识的点,好比人形 机器人 到底应该有多少个关节;作业能力应该承担多大负载;硬件架构、电机架构如何最佳……最终这些分歧都会‘收敛’到具体应用场景中去。行业期盼着人形 机器人 在接着有‘标志性’应用场景真正闭环,届时行业发展将会大大提速。”顾捷说。

 ● 相关商业动态
 ● 相关商业热点
人形机器人】  【中信证券】  【Atlas】  【商业化】  【CEO】  【数字经济】  【金梓才】  【人工智能】  【主动权益】  【百分点】  【冠亚军】  【百机大战】  【2025】  【雷志勇】  【马丽娜】  【基金经理】  【昊志机电】  【汤秀清】  【肖泳林】  【净利润】  【董事长】  【操纵证券市场】  【寒武纪】  【英伟达】  【智能芯片】  【国产化】  【OpenAI】  【奥特曼】  【AGI】  【Sora】  【大众交通】  【DRAM】  【DeepSeek】  【二手房】  【避雷针】  【机器人概念】  【未来产业】  【人工智能+】 
繁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