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洞察
【企业会计准则】四部门 - 企业不得通过随意调整收入确认方法提早、推迟确认收入或平滑收入
【查看信息来源】 1-6 18:10:24财联社1月6日讯,财政部等四部门日前印发通知,要求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切实做好企业2024年年报工作。其中提出,企业应当对收入确认采用时段法还是时点法进行判断。企业不得通过随意调整收入确认方法提早、推迟确认收入或平滑收入。通知全文如下:
关于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切实做好企业2024年年报工作的公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的公告》等有关要求,坚决打击和遏制财务做假行为,根据新会计法有关要求,强化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贯彻实施,加大对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环节的管理和指导力度,督促相关企业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扎实做好2024年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以下简称年报)编制等相关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编制2024年年报应予关注的准则实施重点
企业应当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以下简称财务报告),向有关各方提供的财务报告,其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应当一致,不得提供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不一样的财务报告。企业编制年报应当严格执行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解释、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会计处理规定等有关规定,不得编制或提供不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要求的会计信息。在此基础上,需要特别关注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数据资源,资产减值,收入,债务重组,政府补助,金融工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过失更正,合并财务报表,关联方及其交易,终止经营,报表编制等领域的下列重点:
(一)关于长期股权投资。
企业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财会〔2014〕14号)、《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财会〔2014〕11号)的有关规定,判断是否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并进行相应会计处理。在判断对被投资单位是否具有重大影响时,企业应当综合考虑所有事实和情况,对其是否对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参与决策的权力来作出恰当的判断。企业不应仅以取消或委派董事、委派监事、增加或减少持有被投资单位的股份等个别事实为根据作出判断。
企业采用权益法对被投资单位进行后续计量时,对于投资方与其联营企业、合营企业之间发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根据应享有的比率计算归属于投资方的部分,应当予以抵销,在此基础上确认投资收益。
(二)关于投资性房地产。
企业确认的投资性房地产,应当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企业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财会〔2006〕3号)、《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8号》(财会〔2024〕24号)等有关规定,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模式或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计量模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只有存在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才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的,应当作为会计政策变更,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过失更正》(财会〔2006〕3号)处理。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
(三)关于数据资源。
企业对于数据资源应当结合经济实质,根据《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财会〔2023〕11号)和企业会计准则等有关规定进行判断和会计处理。对于符合无形资产定义和确认条件的,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对于企业日常活动中持有、最终目的用于出售的数据资源,符合存货定义和确认条件的,应当确认为存货;数据资源成本或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对于确认为无形资产的数据资源,应当结合不同类型数据资源经济利益预期消耗方式确定相应的摊销方法。
企业应当根据《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财会〔2023〕11号)、《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财会〔2006〕3号)等有关规定,对企业内部数据资源研究开发项目支出资本化条件进行判断,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数据资源不应确认为资产。企业应当加强数据资产相关成本管理,夯实数据资产成本核算基础。
(四)关于资产减值。
企业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财会〔2006〕3号)、《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财会〔2006〕3号)等有关规定,根据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存在且能够取得的可靠信息,对存货降价准备、长期资产(如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使用权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减值准备进行判断和会计处理,合理确定关键参数,正确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或估计长期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充分、及时计提减值并披露与减值相关的重要信息;估计可收回金额时通常不应使用重置成本法。
1.关于资产组。企业在减值测试时应当正确认定资产组,资产组一经确定,在各会计期间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资产组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方式应当与其账面价值的确定基础保持一致,例如,承租人在确定包含租赁业务的资产组是否包含租赁负债时,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方式与相关资产组账面价值的确定基础应当保持一致。
2.关于商誉减值。因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甭管是否存在减值迹象,至少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商誉应当结合与其相关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在商誉减值测试时,因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的账面价值,应当自购买日起根据正确的要领分摊至购买方预计能够从企业合并的协同效应中受益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企业后续因重组等原因改变其报告结构而变更商誉分摊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应当证明其合理性并作出审慎判断。
(五)关于收入。
企业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财会〔2017〕22号,以下简称收入准则)等有关规定,判断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合约是否适用收入准则。
1.关于时段法和时点法。企业应当对收入确认采用时段法还是时点法进行判断。企业不得通过随意调整收入确认方法提早、推迟确认收入或平滑收入。对于在某一时段内履行的履约义务,企业应当判断是否能合理确定合同履约进度,并考虑商品或服务(以下简称商品)的性质,采用产出法或投入法中适合的要领确定履约进度。对于在某一时点履行的履约义务,企业应当准确判断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的时点。其中,涉及客户初验、终验等环节的,企业应当结合验收程序内容、实质要求情况和相关商品的定制化水平等情况,综合判断有关商品的控制权转移给客户的时点,不应仅基于初验、终验等环节简单认定控制权转移时点;对于采用售后代管、附担保回购条件、附有销售退回条款的销售等特殊安排,企业应当结合经济实质进行判断和会计处理。
2.关于主要责任人和代理人。企业应当根据其在向客户转让商品之前是否拥有对该商品的控制权,来判断其从事交易时的身份是主要责任人还是代理人,相应采用总额法或净额法确认收入。部分行业如贸易、百货、电商、来料加工、广告营销、互联网平台等应对此予以特别关注,企业应当结合销售业务的商业模式等相关事实和情况进行判断和会计处理。通过“空转”、“走单”等方式开展的虚假贸易业务不符合收入准则总额法的确认条件。
3.关于合同履约成本。对于企业在某一时段内履行的履约义务,在采用产出法确定履约进度时,如果企业为履行该履约义务实际发生的成本超过了根据产出法明确的成本,这些成本是与过去已履行的履约情况相关的支出,不会增加企业未来用于履行(包含持续履行)履约义务的资源,不应作为资产确认,而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六)关于债务重组。
企业以存货清偿债务的,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财会〔2019〕9号)进行会计处理。
(七)关于政府补助。
企业应当根据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对来源于政府的经济资源所归属的类型作出判断,区分收入、政府补助和政府的资本性投入等不同情况,并分别进行相应会计处理。企业从政府取得的经济资源不符合无偿性特征的,不属于政府补助。
企业应当根据经济实质对政府补助是否与日常活动相关进行判断,并进行相应会计处理。对与日常活动相关的政府补助,严禁不经判断或随意判断就将政府补助计入营业外收入;对与日常活动无关的政府补助,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或冲减相关损失,不得通过“其它收益”科目核算。企业应当合理确定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计入当期损益的时点,不得提前或延后。
企业应当严格审核把关,对于政府补助的种类、金额应当根据“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两类汇总信息进行披露。
(八)关于金融工具。
1.关于金融工具的分类和计量。企业应当根据其管理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和金融资产的合约资金流量特征等有关规定,划分金融资产的类别,不得随意进行分类和重分类。仅在有限情境下,权益工具的投资和与此类投资相联系的合约的成本方可代表对公允价值的最佳估计。当成本不能代表公允价值的最佳估计时,企业应当对权益工具的投资和与此类投资相联系的合约以恰当的要领进行公允价值计量。
企业应当以预期信用损失为基础对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应收款项、合同资产和相关贷款承诺、财务担保合同等计提减值准备,不得以其信用风险较低为由不对其计提减值准备。在计量预期信用损失时,企业应当恰当考虑属于合同条款组成部分的信用增级所引发的钱财流量。
2.关于应收账款的终止确认。企业通过保理、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转让应收账款,应当根据相关合同的经济实质,而非仅以其合同形式,判断该转让是否造成应收账款的终止确认。
3.关于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区分。企业应当根据合同条款所反映的经济实质,综合判断相关合同条款是否造成企业存在向其它方交付现金或其它金融资产的合约义务,将所发行的金融工具或其组成部分划分为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
(九)关于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过失更正。
企业应当正确区分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前期过失更正,并进行相应会计处理。企业既有会计政策具体应用于新情况,仅运用结果发生变化、而未变更会计政策的,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因本期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与以前相比具有本质不同而采用新的会计政策,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例如,对于企业补缴的税款、质量保证费用的实际发生额与前期预计数的差额等,如果企业前期根据当时的信息、假设等作了合理估计,在当期根据新的信息、假设等对前期估计金额作出调整,则应当作为会计估计变更处理,不然应当作为前期过失更正处理。
企业应当在附注中充分披露与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前期过失更正相关的信息,例如因会计政策变更进行追溯调整的,应当披露当期和各个列报前期财务报表中受影响的项目名称和调整金额等信息。
(十)关于合并财务报表。
企业应当综合考虑所有相关事实和情况,根据控制定义的三要素判断企业是否控制被投资单位。企业在判断是否拥有对被投资单位的权力时,应当仅考虑与被投资单位相关的本质权利,包含自身所享有的本质权利和其它方所享有的本质权利。企业不应仅以子公司自愿破产或停业、签订一致行动协议、董事会席位变动、股权比例变动或更改公司章程等个别事实为根据,随意改变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不仅包含根据表决权(或类似权利)本身或结合其它安排明确的子公司,也包含基于一项或多项合同安排决定表决权的结构化主体。被投资单位为已预先设定主要经营活动的项目公司时,企业不应仅以被投资单位是项目公司、不存在相关活动为由认定对项目公司不具有控制。
母公司应当以自身和其全部子公司的财务报表为基础,根据其它有关资料,统一子公司(包含境外子公司)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期间,正确抵销内部交易的影响,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十一)关于关联方及其交易。
企业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财会〔2006〕3号)、《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2号》(财会〔2017〕19号)、《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3号》(财会〔2019〕21号)的有关规定,正确判断关联方关系和关联方交易,并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进行相应披露,尤其是大股东抽逃出资、违规占用子公司资金等情况,应当严格根据有关要求进行披露。
(十二)关于终止经营。
企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2号——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处置组和终止经营》(财会〔2017〕13号)的规定,判断已经处置或划分为持有待售类别的组成部分构成终止经营的,应当在利润表中分别列示持续经营损益和终止经营损益。
(十三)关于报表编制。
企业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财会〔2014〕7号)、财政部发布的财务报表格式等有关规定编制2024年年度财务报表,披露财务报表附注相关信息,企业在信息披露时应当严格遵守保密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信息安全。企业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结合资产的主要用途及日常活动等合理确定相关资产分类,并在前后各期保持一致,不得仅因为持有意图临时发生改变等个别因素随意对资产进行重分类。
二、切实加强组织实施与监督检查,认真扎实做好企业2024年年报工作
(一)企业应当严格执行会计准则,强化内部控制,全面提升2024年年报质量。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各类企业应当以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切实履行会计信息质量主体责任,磨杵成针抓好年报编制工作。单位责任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可靠性、完整性负责。企业应当加强对企业会计准则和近年来年报工作通知相关重点内容等的学习理解,准确把握有关具体要求,严格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和经济实质,综合所有相关事实和情况,合理作出判断,并进行相应会计处理。
企业应当对近年来问题多发频发的关键领域,加大会计核算和报表编制审核力度,确保年报数据真实准确,严防会计信息失真。企业应当加强业务可靠性和风险充分识别的管理力度,严防大股东通过各种形式套取资金;严禁通过各种形式遮掩风险和损失;严禁曲解企业会计准则设计实施复杂交易调理利润、虚假转让资产、规避监管要求;严禁虚列经济事项套取资金。企业的财务数据应当真实反映企业财务情况、经营能力,严禁财务做假、粉饰包装、突击业绩等行为。
执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风险评估机制,明确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科学认定内部控制缺陷,强化内部控制缺陷整改工作,真实、完整、准确编制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充分施展内部控制在提升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防范财务舞弊等方面的关键作用。上市公司及拟上市企业应当根据《财政部中国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强化上市公司及拟上市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推进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的公告》(财会〔2023〕30号)的有关要求,披露经董事会批准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和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二)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提高审计质量,充分施展社会审计鉴证作用。会计师事务所应当紧抓质量提升主线,守住诚信操守底线,筑牢法律法规红线,充分施展审计鉴证作用,持续提升审计质量。有关企业应当严格根据《国有企业、上市公司选聘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办法》(财会〔2023〕4号)等规定,做好年报会计师事务所选聘、披露、轮换等工作,依规及时披露审计机构聘任、履职等有关信息,增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公平竞争,推动提升年报审计质量。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健全年报审计相关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执行审计轮换规定,强化独立性管理,不得以或有收费方式提供审计服务,不得为审计客户代编财务报表或从事与鉴证业务存在独立性冲突的非鉴证业务等。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加强业务风险分类管理,提高风险意识,强化全流程审计职业怀疑,业务承接及保持时应充分评估客户诚信状况,加大反舞弊资源投入。
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年报审计时,应当警惕企业业务做假触发财务做假、滥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做假、利益相关方配合做假等风险,重点关注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编制、收入确认、减值计提、数据资源会计处理等易发生错报的领域,重点关注虚假贸易、供应链金融、商业保理、票据交易、工程施工、集团审计、境外业务等业务,重点关注虚构收入、会计操作、财务洗澡、资金占用、业绩变脸、重大会计过失、大额资金流出、退市风险等诸多问题,及时有效识别企业舞弊和财务做假行为。对企业年报存在异常的,应当保持高度的职业怀疑,作出恰当的职业判断,进一步执行审计程序,不应直接采用管理层声明替代必要的审计程序。审计进程中,应当加强与审计委员会等治理层沟通,严格执行审计准则要求,实施恰当的审计程序,确保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支撑审计结论和意见,客观公正发表审计意见,注意审计意见的恰当性,切实提升审计执业质量。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准确评价专家的工作是否足以实现审计目的,确保获取的审计证据充分、适当。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准确分析评估机构采用的评估方法及模型、重要假设、关键参数的恰当性,有效识别、评估和应对因舞弊引发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会计师事务所应当积极开发和应用数智化反舞弊工具,强化对市场主体登记等相关公开数据的整合利用,提升对企业财务做假风险的识别和应对能力。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根据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和相关执业准则要求,对上市公司及拟上市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审计,同时关注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独立客观公正发表审计意见,提升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质量。
(三)监管职能部门应当加强协同配合,持续强化监管,有效增进提升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各地方和有关单位应当根据职责分工,强化宣传贯彻,积极采取措施,强化协同配合,督促辖区内有关企业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加大对企业财务做假、有关机构配合做假等非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将企业2024年年报工作中的有关情况、问题建议等,及时向财政部及相关部门报告。
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金融监管总局、中国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将继续深入实施部门间年报通知工作机制,根据职责分工,加大协同配合力度,持续强化监督检查,密切跟踪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2024年年报编制、审计、决算等相关情况,强化信息共享与沟通,切实压实企业财务报告编制者主体责任、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责任、其它单位相关责任。
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
金融监管总局中国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2024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