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洞察
【保险代理人】21特写 - 繁荣与变迁 - 中国保险代理人30年
【查看信息来源】 1-8 10:35:361992年,高中老师吴晋江一年前从浙江余杭中学辞职,正漂在广东“找活干机会”,在最后一堂语文课上,在给学生放了崔健的《空空如也》后,兜里只揣着400块钱的他,毅然南下前往当时改革最火热的前沿——广东深圳。
这一年,友邦正式拿到“外商独资寿险牌照”,在上海南京西路1376号的上海商城五楼开业,并引进了新颖的寿险“代理人制度”。
两年后,平安保险正式将“代理人营销制度”引入寿险业,还制定了国内第壹套代理人制度“基本法”(《个险寿险业务人员基本管理办法》)。随后,各保险公司纷纷效仿、扩大寿险队伍,代理人模式逐步定型。
也是在这一年(1992年),距离吴晋江成为首批平安保险代理人还有3年,距离他年薪百万还有21年,他后来一路升任至平安人寿深圳分公司第贰营业部总监;而5年后,鲁晓岩也将进入这一行业加盟 太平洋 保险,距离她第壹次入围MDRT百万俱乐部还有17年(2009年),她现任 太平洋 保险资深业务经理。
结业于杭州师范学院的吴晋江,是我国本土险企培养的第壹批代理人。他入行时,身边大专学历的代理人凤毛麟角;如今,行业从业人员七成在大专以上,约三分之一有本科及以上学位。
吴晋江和鲁晓岩见证了我国寿险业30年的繁华与变迁,从市场起步、粗放发展、清虚提质,到如今的回归“价值”。保险代理这一职业,也在时代的洗涤中走向专业化、精细化,成为社会发展和国民生活进步的重要参与者。
蓝海与起步:一件自制的蓝马甲
1994年的深圳罗湖大剧院门口,我们时常会看到一个背着蓝色小马甲、四处罚发广告宣传传单的年轻男性,小马甲正面写着:“人寿保险正在走进您的身边、您的家庭,业务经理吴晋江,5566888-20231。”后面写着:“ 中国平安 保险公司少儿终身幸福保险、重大疾病保险、平安长寿保险,免费咨询,上门服务。”
(吴晋江自制的保险宣传马甲复制品,记者曹媛/摄影)
彼时,大多国人还不晓得“保险”为何物。1995年,历时五年起草的《保险法》颁发实施,保险业对外开放试点城市从上海扩大到广州,尔后试点范围逐渐扩大。
“从我入行到2000年,这个时期展业难度非常大,这也是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早期,绝大部分民众不了解保险,甚至抵触保险。那时候人们的意识普遍是‘买保险不如存银行,买保险不如买股票。’”吴晋江回忆称。
当时,大多一线从业人员对保险的认知也极为粗浅,大专学历背景的保险代理人都在少数,本科生更是极为罕见。结业于杭州师范学院的吴晋江、结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鲁晓岩,按当时标准都属于保险行业的“优才”。
保险意识的建立迭经磨合。鲁晓岩在从业早期能明显感受到代理人的“不专业”,“好比我会发现客户原来购买的保险产品,合同介绍和实际产品不一样,合约上的投保人和信函上的投保人不一样等诸多问题,但当时有些客户或代理人觉得这没啥,我会强调务必要更改,不然一旦发生风险,可能会造成理赔纠纷等诸多问题。”
吴晋江和鲁晓岩等早期保险代理人精进自身业务的同时,也承担着帮助国民建立保险认知的责任。
为帮助客户更好地理解保险,吴晋江自己编绘简单易懂的宣传资料,用趣味图画解释复杂数据。为了“广撒网”,他还借了7千多元制作了3万份宣传单,花200元制作了横幅、绶带和一个蓝色小马甲,前往人流量大的口岸、小区附近“支摊”。这一方法格外奏效,第叁个月他便签下了十几单少儿保险,因此转正,这批客户也是他第壹批留存客户。
和吴晋江、鲁晓岩的经历类似,当时的保险代理人都通过扫楼陌拜、摆摊设点等方法展业,从几十元、几百元的小保单开始,“从0到1”完成客户保单覆盖。在早期以粗放式、爆发性增长为特点的寿险市场,每家公司都逐渐意识到,保费增长的前提是代理人的规模增长,人员的争夺某种意义上就是市场争夺。
逐渐地,各大主流报纸版面开始被保险公司的增员广告覆盖,保险公司占据大型人才招聘市场的最佳位置,主管经理、海外顾问亲临“督阵”,“百万年薪不是梦”的旗帜吸引了大批人涌入保险行业。
1997年鲁晓岩入职首月收入就有5000多元,而她当时在东北担任工程师的爸爸月工资不到200元。在平安保险的第壹年,吴晋江年薪达5万元。
但随着市场不规范竞争愈演愈烈,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发《保险代理人管理规定(试行)》强调“将自1998年开始,务必通过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后持证上岗。”代理人成为特许职业。
在保险业发展的第壹个黄金十年,“金字塔”代理人架构逐步稳定,成为民众购买保险的重要渠道,越来越多人在造富故事吸引下蜂拥进这片“蓝海”。
(吴晋江曾在《中国保险报》发表题为《五十年不变做寿险》的文章,受访者供图)
繁华与危机:比结业生还多的代理人
增员!增员!增员!吴晋江一段时期内发现营业部我们时常出现新面孔,某营业部一月内甚至能上岗一百多人,“每月20号业绩哗得一出来,几乎全是买一个产品的,因为这个产品佣金最高。”
2015年前后,新保险法取代了保险销售代理制度,成为保险代理人不再需要考试和审批,代理人规模出现迅猛增长。而早在2009年,保险法修订,国务院大力推进“放管服”综合举措,保险营销员的准入条件已经开始逐步放宽。
从2014年到2019年,我国保险代理人数量从325万人跃升至912万人,达到颠峰,“912万人”这个数字比当年的本科结业生数量还多。这段时间保险代理人数量增长了约4倍,保费规模增长了约70%。
但表面的繁华隐藏了深刻危机,素质良莠不齐的保险代理人、粗放的销售模式,冲击了保险业在公众心中的权威,行业信誉拉低到历史谷底。
“当时已经演变成了‘拉人头’。”鲁晓岩感叹。
保险代理人猛增下的“后遗症”让保险业痛苦不堪。首当其冲的是,行业退保率高企且发生了大量客户投诉,误导销售等现象严重,保险代理人团队波动大……
“市场粗放发展留下的后遗症,我们现在这批人还在消化中。”就在保险代理人规模达到颠峰的2019年,前媒体人简洁入职平安人寿成为一名保险代理人。
她一次偶然发现,居住在广东小县城里的一些长辈,一生靠海吃海的他们应该还不太了解保险,但深入交谈发现,很多人已经有投保的经历,“帮他们梳理保单时会发现,县城早期的业务经理可能对保险产品的了解不够清晰,对保险产品的介绍有时候会有失偏颇。好比明明是纯理财型的保险产品,但他们会矢口不移当时保险代理人说这个产品可以增值,同时也有大病保障。”
行业也意识到“人海战术”的毛病,寿险改革逐渐开启。
在2019年初平安集团的业绩发布会上,该公司老总马明哲表示,“从2018开始,平安发现寿险的市场、环境、消费者需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以往的人海模式逐渐无法适应了,平安酝酿用2-3年研究推动寿险的改革。”平安当时还在内部成立了寿险改革领导小组,由马明哲挂帅任组长。
同年, 中国人寿 寿险公司发起了名为“鼎新工程”的系列变革,围绕组织架构和经营机制推进销售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转型。同时,对机构分类分级管理,倾斜基层、倾斜一线,实施市场化的薪酬绩效管理体系。
而这时,一场从天而降的疫情也给各保险机构的转型造成挑战和机遇。挑战在于,彼时保险代理人线下展业困难重重,面对面推介、签约、回访等主要展业环节均受阻,险企的大型促销活动也纷纷推迟或取消。2020年A股五大上市险企保费收入同比仅微增3.65%。
而机遇在于,面对新冠疫情冲击,各险企明显意识到了科技引领业务发展的重要性。例如,那一年平安寿险累计服务客户超2.2亿人次,其中通过线上渠道办理的保全、理赔、服务咨询等业务占比近99%。
另外,疫情期间多位代理人都发现,生命的危机意识会促使大家更关注身体安全风险保障、民众健康意识提升。尤其是针对老年人群、带病人群和慢性病人群的险种,被进一步点燃。
回头看,新冠疫情是一剂“催化剂”,加速了险企的数字化转型,也一定水平提高了民众的健康意识和保险接受度。
同样,疫情挑战也让一些低绩效代理人内视自我、寻找转变契机,2020年保险代理人受疫情冲击第壹次出现7.6%的负增长;也有部分人面临待业、降薪等职业发展挑战时,将目光投向了保险业。后疫情时代,行业里也涌现越来越多的高学历、高素质、高精湛的“新质代理人”。
寿险改革,仍在持续。
(简洁对记者说,从疫情开始她意识到线上展业的重要性,目前她会持续拍摄、更新保险相关视频)
质量与效能:一场刀刃向内的寿险改革
2019年到2021年,几乎每家上市险企的业绩发布会现场,“改革!”都是高管们最常提到的关键词,个险渠道“清虚提质增效”也成为普遍动作。
但这场“刀刃向内”的寿险改革其实不是一日之功。纵览各险企寿险改革方案,行至当下有几类明显的转型趋势,主要包含:渠道转型、产品调整、科技赋能、医养反哺等。
例如,在渠道改革中,险企聚焦代理人队伍的提质增效,强化银保渠道合作;为防范寿险业利差损风险,保险业正式告别产品预定利率3.0%的时代,纷纷发力分红险产品;而为应对老龄化,近年来保险业还在探索“保险+康养”发展模式,泰康保险、 中国太保 、 中国平安 等许多险企都在加速布局养老社区。
其中,作为寿险改革的样本之一,平安集团已历经近5年“4渠道+3产品”改革,重点推进代理人、银保、社区金融及下沉渠道四大渠道建设,聚焦“保险+医疗健康”“保险+居家养老”“保险+高品质康养社区”三大服务。改革成效如何?2024年前三季度,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达351.6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4.1%。
要走出“大进大出”的粗放模式,需着重在个代渠道“落子”。改革路径通往的目标是——缔造“高质量、高产能、高收入”的三高代理人队伍。
2020年以来,66家布局个险的人身险公司中,至少21家推出或升级了专门的精英代理人队伍培养计划。
例如,太保寿险推出聚焦高素质人才的“Cπ康养财富规划师”培养计划;平安人寿于2022年推出“优+计划”,不惜斥资10亿元招募、培养新人;2023年,平安发布高端代理人品牌“平安MVP”吸纳各行业精英人才。2024年,平安又将代理人品牌升级为“保险康养顾问”,从客户需求动身,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财富、健康和养老一条龙解决方案。
险企“抢人”背后原因何在?一方面,久被诟病的“人海战术”已难以维系,另一方面,代理人发现保险“越来越难卖”。
“我有一位同学是海外留学回来的博士,从业早期给他介绍产品时压力很大,他会咨询很多问题,连几百块钱的医疗险都说要计算下概率,服务他对我而言是一个考验。去年他突然主动跟我咨询节税类产品,我就告诉自己当是自我提升了,看自己能不能服务这么高学历的专家,后来通过专业解答了他无数个问题后成交了,说明这些年我的专业能力还是有了提升,他也开始认可我了。”简洁分享称。
而对于吴晋江而言,他最早的一批客户目前都处于退休养老阶段,如何安享晚年是他们最关注的问题,“我当前的工作重心也从单一保险产品转向‘保险+康养’方向,这几年我也会自费去世界各地考察、学习医疗养老产业,借助平安的居家养老、高端康养等项目,为我的顾客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
当前,客户端升级所造成的财富管理需求日益多元、复杂,消费者经济水平日益提升、对商业保险的危险保障属性逐渐认知,疫情更是明显增强了家庭对保险资产的配置。
这些趋势,都在倒逼保险代理人这一职业,从粗放生长转向高质量、精细化,他们不再是单纯的保险推销员,更是精湛的保险和财富规划师,还是医疗、养老等珍稀资源的链接者。2020年,原银保监会印发《关于发展独立个人保险代理人有关制度的公告》,“独代制”打破金字塔格局,也在增进我国保险代理人迈向职业化、专业化。
越来越多高学历、高素质、高精湛的人才加入保险,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鲁晓岩从业以来的部分获奖奖杯,受访者供图)
重塑与提质:保险代理人成了“新质职业”
在经历“过山车”般的代理人规模“井喷增长”又“断崖下滑”后,一个积极信号浮现:进入2023年,代理人规模企稳,人均产能提升,2024年部分险企代理人规模甚至止跌回升。
例如,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 中国人寿 、 中国平安 的代理人规模较年初分别增长1.1%、4.3%;去年前三季度, 中国人寿 代理人月人均首年期交保费同比提升17.7%, 中国平安 人均NBV同比增长54.7%。
这也意味着险企寿险改革效果初显,随着更多“三高”人才的加入,也将助推寿险业从“规模”回归“价值”。
(我国保险代理人数量在近年持续下滑后逐渐企稳回升,数据来源:WIND,东海证券研究所)
2022年4月7日,疫情尾声的一天,黄浩铭在朋友圈“官宣”自己加入平安寿险,正式成为一名保险代理人,“我是故意避开4月1日愚人节发票圈的,害怕大家不信,但我是认真的。”
此前五年,结业于深圳大学的黄浩铭,在一家教培机构做少儿英语老师,但受疫情冲击、“双减”政策波动加上企业经营不善,他所在的教培机构倒闭,黄浩铭开始寻找新的人生方向。
同一时间段,英国留学归国的NICK也在寻找方向。本科学习建筑设计、研究生学习室内设计的他喜欢和人打交道,回国后曾短暂尝试过奢侈品销售、银行职员等后,他在业内人士引荐下进入友邦保险,成为一名代理人。
黄浩铭和NICK能充分体现当前“新质代理人”的特点。上岗后,他们发现身边同事一般都是“三高”人群。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底,平安人寿的代理人队伍中,高学历占比不断提高,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力占比提升至48%,同比提升4.3个百分点。而且近两年平安人寿的新增代理人中,有近600位都来自国内TOP 10院校。
保险行业也青睐跨界人才。没有年龄歧视、时间自由、前景广阔的工作性质消解了很多“中生代”的焦虑。简洁过去一年面试了二三十位候选人,其中大多是有着丰富资源、人脉、专业积累的中生代,好比企业前高管、银行职员、律师、房地产从业者等。据统计,35-54岁正是保险代理人的主要从业年龄段,2024年占比超过七成。
收入方面,尽管近年来代理人佣金有所下降,但头部险企代理人收入较为可观。例如,2024年,平安寿险的代理人人均月收入1.2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8%;年收入超10万元的代理人占比近三成,年收入超30万元的代理人有近3万人。“我也是进入这一行才理解,原来收入可以不用靠跳槽来增长,可以靠你的勤奋跟努力,说不准30天就达成过去一年的收入,这就是保险行业的魅力。”简洁说道。
保险代理人的晋升渠道也在逐渐通顺,吴晋江回忆自己从入职的0级到当前的总监级别,在从业近30年内需要上升7、8级,而当前这一晋升渠道已大大压缩,扁平化的人员队伍是未来方向。
鲁晓岩和简洁目前都拥有自己的团队,他们都认为保险代理属于“轻创业模式”,同事是“合伙人”,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加盟,共同为客户进行财富管理、养老规划。
(简洁和团队伙伴在晋升峰会暨人才高峰表彰会上领奖,左一为黄浩铭,左四为简洁,受访者供图)
当下,黄浩铭给自己设定的工作目标是团队管理,从业两年的他也开始自己带徒弟。“你会介意被人称号你为‘卖保险’的么?”他笑着回应,“我自己都老这样说,刚开始会介意,现在完全不会了。”“我目前是把保险当作自己的很长一段时期的职业选择的。”
NICK在精进自身业务同时也拥有了自己的小团队,“我以前觉得卖保险是丢人的,穷途末路才去卖保险。但进来发现保险行业前景很好。自己的个体就是一个公司,自己就是自己的CFO。”NICK入职后第壹次晋升后,在朋友圈写到。
“我可以把时间有效利用,可以和客户一起成长,把学习时间终生延长,也可以更好照顾我的家人。”他说。
(NICK入职后第壹次晋升,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