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洞察
【江苏省】-河南造-炒菜机器人,会做八大菜系100多种菜品 - 机器人奇豫记
【查看信息来源】 1-14 9:25:57生活中,一提到炒菜,我们就会联想到呛人油烟及家庭主妇忙碌的身影。如今,通过智能炒菜 机器人 ,厨房里烟雾缭绕、忙碌的景象将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由郑州科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慧科技)研发生产的炒菜 机器人 ,会做八大菜系100多种菜品,可以自动完成炒菜工作,味道不输专业厨师,而且干净无污染。
最近,记者走进位于郑州高新区的科慧科技,体验 “河南造”炒菜 机器人 烹饪菜肴的全过程,和它是怎样解放家庭主妇和厨师的。
“河南造”炒菜 机器人 厨艺高超
会做八大菜系100多种菜品
随着图像识别、 机器视觉 等 人工智能 技术的不断发展,扫地 机器人 、炒菜 机器人 、智能音箱、智能驾驶等 人工智能 与人们的互动越来越紧密。
由科慧科技研发生产的炒菜 机器人 ,可以做中国八大菜系100多种菜品,甭管是干煸、红烧,还是爆炒、炖菜,炒菜 机器人 全部都能搞定。就连重庆毛血旺、安徽臭鳜鱼,炒菜 机器人 也能轻松拿捏。
“由我们公司研发生产的炒菜 机器人 操作非常便捷,蔬菜切好之后放进柜体, 机器人 可以自动放调料,自动炒菜。”科慧科技老总陈志宏说,从食材的投放到菜品的出锅,一切都在精准的程序控制之下,短短几分钟就能“炒好”一份色香味俱全的美味菜品。
炒菜 机器人 如何炒菜?火候该如何把握?
以传统名菜葱爆羊肉为例,职员将羊肉、大葱、洋葱和姜丝、大蒜等食材和配料准备好之后,就放进柜子里面,炒菜 机器人 会设定好放食材的顺序,和放调料的数量、炒菜的时间,自动完成。
目前,科慧科技的炒菜 机器人 分为大份炒菜 机器人 和单份炒菜 机器人 。大份炒菜 机器人 可以解决学校、医院、机关单位等就餐问题,而小份 机器人 则供家庭使用。
据陈志宏介绍, 机器人 所炒的菜品会定期更新,不仅减轻了厨师的担子,还降低了人力成本,使得餐厅的效率大幅提升。炒菜 机器人 的出现,将对餐饮行业发生持续而广泛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炒菜进程中引发的油烟,炒菜 机器人 会自动分解,既保证了厨房的干净,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已拥有150余项自主 知识产权
陈志宏对记者说,与前几年相比,炒菜 机器人 在产品成熟度上已经有了很多提升。以前的产品,从加食材到添料每一步都需要用户在旁边自己操作,没有完全实现智能化,而现在很多产品配置了投料盒,实现了自动投料。而且经过不断训练,炒菜 机器人 的厨艺也在不断地精进,所炒的菜品也在不断增多。
建立于1996年的科慧科技,一直从事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核心业务,获得 专精特新 重点“小巨人”企业、国家 知识产权 优势企业等荣誉。
据陈志宏介绍,公司成立28年来,投入大量资源用于 机器人 核心技术攻关,成功研发出特殊用途的焊接 机器人 、用于 新能源 行业的清洗 机器人 、防爆灌装 机器人 、安全环保的炒菜 机器人 等系列产品。目前已拥有150余项自主 知识产权 。
在市场拓展方面,科慧科技产品远销“ 一带一路 ”共建国家、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在陈志宏看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打破同质化,开拓新赛道,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河南 机器人 产业的发展方向。
科慧科技抢抓大规模设备更新机遇,围绕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关键工艺,努力开拓市场,做大企业规模,持续提升企业能力,提供优质服务,施展“ 机器人 赋能千行百业”的特点,为全省工业智能化改造持续加力。
赋能千行百业
全方位推进“ 机器人 +”应用
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发布信息,2023年全球工业 机器人 销量为54.1万台,中国市场全球占比51%,已连续三年超过全球市场的一半。中国制造业的 机器人 密度从2013年的25台/万人升至2023年的470台/万人,是全球平均水平的近3倍。截至2023年末,中国在役工业 机器人 存量达到175.5万台,占全球总量的41%。
对于下一步发展,陈志宏表示,将会从炒菜 机器人 开始,缔造智能厨房,让更多的人从厨房中解放出来。不断拓展应用场景,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陈志宏表示, 河南省 要抓住智能化升级机遇,充分施展 机器人 赋能千行百业的作用,支持省内 机器人 企业与 河南省 重点产业链骨干企业加强对接,高水平推进“ 机器人 +”应用,推动千行百业智能转型升级。
“充分施展政府产业投资基金作用,以股权投资方式破解工业 机器人 及智能制造企业的融资问题,推动企业进入规模化发展的良性轨道,助力 机器人 企业跨越式发展。”陈志宏说。
同时,强化 机器人 产业基础建设,包含研发平台、测试平台、服务平台等,支持成立 河南省 智能工业 机器人 产业研究院,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在人才方面,由于地域、待遇等原因,企业引进相关专业人才和顶级管理人才方面吸引力不足。
对此,陈志宏建议加大对 机器人 领域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建设省级国家技能根基工程智能制造培训基地,在各地市建设“ 机器人 公共实训基地”,培养一批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