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洞察

【张金全】预付资金打水漂,预付卡成了-圈钱卡-,政协委员呼吁完善监管立法

查看信息来源】   1-15 15:46:34  
张金全】【预付卡】【经营者】【预付资金】【圈钱卡

  商家“跑路”、预付资金“打水漂”、预付卡成了“坑钱卡”……一段时期以内,预付卡领域乱象丛生引发的相关投诉和争议数量变多。市政协委员、 北京市 中伦(上海)律师事务所权益合伙人张金全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建立“行业主管牵头、联合监管配合、违法犯罪打击”的综合治理机制,摸清预付卡经营主体底数,不断规范市场主体发卡行为,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在张金全看来,造成预付卡乱象的首要起因是预收资金监管立法不完善。目前,国家层面的监察管理法规主要是商务部发布的《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2016修正),但其适用范围仅限于从事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的企业,另有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培训机构的预收费监管通知。“立法滞后于市场发展和消费场景的变化,造成消费者在健身、娱乐等高频消费场景的钱财安全处于监管盲区。”张金全坦言。

  这时,当前对预付费卡监管存在明显短板。实践中,各地预收资金监管的责任主体其实不统一,存在职能重叠交叉、管理缝隙、工作衔接不畅等诸多问题,加之监管对象跨行业分布广泛,预收资金监管难以形成合力。

  “第壹要进一步完善预付卡的监察管理体系。”张金全建议,各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快制定各自行业预收资金备案、存管、支取划拨等管理细则,同时作为监管第壹责任人,落实风险监测、防范和处置责任。市场监管、金融、税务及公安等相关部门也需协同开展综合监管工作。

  这时,要强化预收资金监管机制。张金全建议,可对经营者实行分级管理,加大高风险经营行业和主体的银行资金监管力度。同时,结合数币智能合约的优势,探索数字人民币在预付式消费领域的应用场景,实现“一笔一清、一单一释”,一旦经营者出现问题,消费者可申请停止付费,及时止损。

  另外,要完善非法惩处机制。各行业主管部门应对预付卡经营者实行全面的备案管理,实现监管服务平台的“应接尽接”。对于拒不接入监管服务平台或通过个人账户、现金等方式逃避资金监管的经营者,加大行政处理、信用惩戒甚至违法犯罪打击的力度。

  “要让经营者‘不敢跑、不能跑、不想跑’,实现经营主体信用的良性发展,进一步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张金全说。

繁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