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洞察

【AIGC】测评六大社交平台 - AIGC大爆发 但治理仍滞后

查看信息来源】   1-22 6:38:53  
AIGC】【社交平台

  竞争争秩序,永远是常说常新的话题。尤其是在新旧产业交替的时刻。

  在过去一年,我们看到,互联网平台旧脚本的问题尚未解决,在存量竞争中矛盾越发突出; 人工智能 造成的新故事里,亦布满了安全与治理的迷惑。

  即日起,我们将推出《2024年竞争秩序场报告》,聚焦电商、社交平台和端侧AI三大领域,从过去一年的典型案例入手,梳理竞争秩序的裂隙与演变。这不是一份处理问题的清单,而是一份抛出问题的地图:哪些秩序出现了裂隙?又将如何塑造将来的市场格局?

  AIGC点燃社交平台:仍以辅助工具为主

  AIGC已经成为社交平台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2023年的妙鸭相机以“AI玩图”掀起热潮,各大平台随即将AIGC技术深度融入业务线,希望造成全新的互动模式与用户体验。

  在2024年春节前后,微博推出“评论罗伯特”账号。作为微博官方推出的评论 机器人 ,只要用户发布大于10字的原创微博,就有可能随机收到自动回复,开启了平台对AIGC的场景化探索。

  随后微博推出了一系列功能型AI账号,好比@夸夸小猫猫,为用户提供夸赞服务;@配图猫,则能够智能识别影视台词并生成配图。但与前者的触发机制不同,此类AI账号依赖用户主动交互,需要关注账号或@特定名称,身为一个账号全面运营的能力有限。

  其它社交平台如哔哩哔哩、小红书也在AI账号方向探索,提供以提升信息理解效率为核心的工具。例如,哔哩哔哩的“AI视频小助理”可通过主动评论触发,自动生成视频内容总结并以时间戳显现。该类AI账号依旧都以工具属性为主,尚未形成具有独立商业价值的生态。

  相较之下,短视频平台对AIGC的运用更加多元,有更强的创作属性。

  抖音将AI工具与短视频内容生产深度融合,交互门槛可以说是所有平台中最低的。好比,视频上传环节集成了“AI特效”模块、内嵌了AI小程序,使用户能像使用滤镜一样调用生成式AI。数据显示,生成宠物对口型AI视频的“FacePlay”抖音小程序,在2024年累计使用超过1.1亿次,成为平台热度攀升的助推器。

  另外,快手推出“可灵AI”APP,抖音旗下的剪辑软件“剪映”在去年5月推出“即梦”APP,都进一步强化了AIGC在视频领域的应用。

  AIGC治理压力凸显:维护权益难、标识难、侵权争议大

  AI技术的快速普及也引发了复杂的治理难题。从真假难辨的生成内容到涉嫌侵权的作品,再到潜在的伦理争议,平台面临的治理压力愈发明显。

  结合各大平台现行规则,我们可以看到平台重点关注的AIGC问题聚焦在四个领域: 虚拟数字人 直播、AI换脸、AI种草带货,和AI内容标识。

  在 虚拟数字人 直播上,各平台的态度不一。微信视频号将其划归“非真人直播”,并实施严格限定。抖音和小红书则采取折中策略,要求数字人直播需完成注册与备案,而快手等平台暂未作出明确表态。

  几乎每个平台都强调了AI换脸的危害。可以看到,AI换脸的危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深度伪造可能侵犯用户的肖像权,甚至被利用于色情复仇和金融欺诈等违法犯罪活动;

  二是商业化滥用。尤其是在“种草式”隐性商业化内容增多的环境下,AI换脸一旦用来种草带货,容易涉及扭曲事实、虚构宣传或产品质量问题,直接触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广告法》的红线。目前只有小红书明确禁止通过AI生成内容虚构用户体验、进行商业变现,其它平台尚未出台类似的细化规则。

  可以说,AIGC侵权会是各大平台将来的治理难点。AI侵权成本较低、用户侵权证据取证较难,怎样合理且及时地保护用户权益,将成为一个重要挑战。

  目前业内普遍认为,对AIGC内容进行明确标注,是最可行的通用解决方案。六家社交平台都要求用户在上传内容时声明是否由AI生成,并在内容发布后显示“AI生成”标签。

  但测评发现,实际执行效果仍存不足。一是因为,大多AI标注入口隐藏较深,且没有明显提示,用户上传作品时需点击2~3次才能发现;另外,仅仅依靠用户自觉难以跟上技术的发展。尽管抖音、小红书、哔哩哔哩三家平台已公开表示自己会通过技术手段自动监测疑似AI生成的内容,但整体鉴别能力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值得强调的是,越来越多平台既是玩家又是裁判,即又是内容产地又是AI开发者。这种情景下,用户上传内容的版权到底能被如何使用、平台能不能用它们训练AI,也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的问题。

  当下的拉扯在于:对于平台而言,一旦公开把授权AI训练条款明文列进用户服务协议中,往往会引发用户不满和抵制;而对于创作者而言,只要存在技术黑盒,很难维护权益举证AI的“侵权”行为。因此大多平台选择回避争议,通过“不公开”训练数据来源来控制风险,但这种信息不透明的策略只会加剧创作者对平台的猜疑链,长期逐渐透支平台的权威。

  秩序规则:治理新规出台,仍待落实

  2024年,针对AIGC的治理进入快车道。9月14日网信办发布了《 人工智能 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征求建议稿)》(下称《AI标识办法》)。此前标明AI生成的责任更多放在AI技术提供者身上,而《AI标识办法》对流传平台明确提出了核验要求——如果核验发现文件元数据中有隐式标识,需要在发布内容周围添加明显的提示标识,明确提醒用户该内容属于生成合成内容。

  除了按要求增加AI标识,各平台都在针对AI应用的泛滥问题作出具体治理。好比2024年3月,抖音表示,针对违规使用AI生成虚拟人物的表现,平台会对违规视频下架,对违规账号进行取消其投稿和营利权限、抹除账号粉丝、封禁账号等处置。《抖音关于不妥利用AI生成虚拟人物的治理公告》点名了滥用AI的具体行为:

  生用虚假外国人的光辉形象,以想嫁给中国、想到中国生活、评价社会事件等言论博取眼球;

  生成俊男美女虚假形象,诈骗互动,交友导流。将用户导流至私人聊天工具,甚至进行诈骗;

  生成精英人士虚假人设,引流到站外以卖课、入群等方式获取利益。

  2024年6月,腾讯视频号拟修订《视频号橱窗达人“发布低质量内容”实施细则》。修订后的细则将“挂机录播”部分的内容改为了“非真实直播”,违规示例中包含使用AI等工具生成虚拟形象进行直播的表现。该限制举措在业内引起很多关注。

  司法案件上,小红书此前推出的文生图产品Trik AI被诉侵权使用训练语料案,在2024年6月于北京互联网法院正式开庭审理。四位插画师指控大模型的运营方未经授权,将自身美术作品用于训练AI模型并应用于商业用途;而运营“Trik AI”的被告公司辩称,被告的大模型训练行为即便使用原告作品,也应属于合理使用,不构成侵权。目前,该案还在审理中。

繁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