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洞察
【乡村全面振兴】乡村全面振兴规划发布 - 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查看信息来源】 1-22 21:44:271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明确,到2027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本质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到2035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规划》从优化城乡发展格局、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培养乡村人才、繁华乡村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
分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规划》提出,分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细化村子分类标准,科学确定发展目标。集聚提升类村子重点强化产业发展,改造提升基础设施;城郊融合类村子重点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特色保护类村子重点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搬迁撤并类村子有序实施搬迁撤并,处理好民生保障、就业增收和生态保护等诸多问题。短时间内难以判断的村子,留足观察和论证时间,重点保障基本民生需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实际上《 乡村振兴 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就提到了“分类推进乡村发展”,并提出了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四类村子。
“本次《规划》的一个突出亮点是提出‘短时间内难以判断的村子,留足观察和论证时间’,这有助于避免地方因拿不准方向而盲目决策。”
在李国祥看来,《规划》对村子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划分,可以有效避免建设的盲目性。在现今国家扩大内需、提高投资效益的环境下,这一举措显得尤为重要。有人疑问,随着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再进行投资是否合理。这次《规划》提出对于“短时间内难以判断的村子”,留足观察和论证时间,这就意味着慎重投资。最关键的是看人流向哪里,根据新的流向来进行投资建设,这样既能有效拉动投资,又能使投资更具针对性和长效性。
同时,这种对村子类型的划分更为科学,适应人口变化和村子发展的分化。《规划》以人口作为最重要的考量指标,划分出这几个类型,这些分类都以人口的聚集或流失为主要判断依据。当然,除了人口因素外,还会考虑地理位置、区位条件、生态环境等原因。
他举例说,对于那些靠近城市、适合融合发展的村子,就是城郊融合类;一些需要保护的传统村子就并入特色保护类;而对于那些生态环境恶劣、交通不便、人口流失严峻的村子,则考虑搬迁撤并。
“尽管这些因素也会被考虑,但核心仍是以人口的自愿流向为主要依据,以此判断村子分化,并据此确定政府建设的目标任务,有针对性地解决人口流动问题。实际上就是把 新型城镇化 与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实现统筹发展的目标。”李国祥说。
培育现代乡村产业
在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增进农民收入增长方面,《规划》提出,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培育现代乡村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乡村种养业、加工流通业、休闲旅游业、乡村服务业。
问及对现代乡村产业的领会,中原农谷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老杨会客厅开创人杨建国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现代乡村产业”是一个全面的概念,涵盖了乡村经济发展中的各个层面,其核心在于推动传统农业向高质量、创新驱动的产业发展转型。
具体而言,其具有产业多元化、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链协同、乡村特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内涵。好比在产业多元化方面,以往的乡村经济通常以农业生产为主,现代乡村产业则强调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不仅包含以往的种养业,还包含加工流通业、休闲旅游业、乡村服务业等。这种多元化的产业布局有助于提升乡村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减少单一依赖农业的局限性。
在高质量发展方面,现代乡村产业不仅重视数量的增长,更强调质量、效益和可连续性。例如,在农产品方面,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标准,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价值。另外,推动产业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也是现代乡村产业的重要方向。
在科技创新驱动方面,现代乡村产业要适应科技进步和市场变化,推动农业与信息技术、 人工智能 、 大数据 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例如,智能农业、精准农业的推广,不仅可以提升生产效率,还能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环境污染,提升农民收入。
在产业链协同方面,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一在于加强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这意味着要加强农产品的加工、流通和销售等环节的创新和升级,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并通过电商、物流等现代流通手段拓展市场。
在杨建国看来,现代乡村产业的核心在于提升产业的多样性、创新性、绿色性和可连续性,推动农业与非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形成现代化的乡村产业体系,最终实现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和乡村经济的全面振兴。
培育现代乡村产业需从产业多元化等方面着手
杨建国表示,培育现代乡村产业旨在增进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需要从科技创新、产业多元化、品牌建设、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着手,同时要重视生态环保、产业链协同和政策支持,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全面的振兴。
在加强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完善交通物流网络,提高乡村与城市之间的交通便利性,改善农产品的运输和流通条件,降低物流成本。同时,提升信息化水平,推动乡村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普及互联网和 移动支付 技术,帮助乡村企业与市场对接,提高销售效率。另外,发展现代化农业设施,支持建设智能温室、农业 机器人 等设施,提高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精细化水平。
在加快农业与科技融合方面,要推广智能农业和精准农业,推动农业生产进程中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利用 大数据 、 物联网 、 人工智能 等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创新 农业种植 技术,通过引入新品种、顶尖的种植技术和环保的农药替代品,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减少环境污染。
在发展乡村多元化产业方面,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依托乡村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开发特色农业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新型旅游项目,提升乡村吸引力。同时,推动农产品深加工,推动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加工和包装产业发展,增加附加值。例如,将传统农产品如粮油、果蔬等加工成高端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另外,还要发展乡村服务业,提升农村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服务行业的发展,尤其是为年轻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创新创业平台,增强乡村吸引力。
在强化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方面,要帮助乡村企业缔造和推广地方特色品牌,重视品牌文化的塑造,增强市场认知度。例如,结合地域特色、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的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名片”。同时,开拓电商平台销售,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扩展市场渠道,减少中间环节,支持农民直接面对消费者,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