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洞察

【上市公司】吴清-求是-杂志最新发文!

查看信息来源】   2-1 7:50:42  

  根据求是网发布,中国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吴清2月1日在《求是》杂志刊发了题为《奋力开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署名文章。

  谈及下一阶段资本市场改革的关键任务,吴清表示,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以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为主线,以进一步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为动力,强本强基、严监严管,持续推动资本市场新“国九条”和“1+N”政策体系落地见效,不断开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具体包含:

  1.坚持稳字当头,全力形成并巩固市场回稳向好势头。加强对资金流向、投资者行为的监测分析,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有效性。丰富稳市政策工具,做好增量政策储蓄。整治非法荐股等乱象,坚决打击误导投资者、侵害投资者财产安全的违规行为。

  2.加快改革开放,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抓紧落地进一步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总体实施方案,成熟一项、推出一项。

  3.聚焦主责主业,着力提升监管执法效能和投资者保护水平。强化日常监管的修复和纠正功能,施展好稽查执法对重大恶性犯法行为的重拳治理效能。快、准、狠打击非法,集中力量查办财务做假、“掏空”上市公司、严重操作市场等恶性犯法行为。

  4.强化功能施展,有力支持经济回升向好。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抓好“ 创投 十七条”“科创板八条”等政策文件的落地实施,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型公司发行上市,发展多元化股权融资,增进通顺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多元化退出渠道。

  5.重视固本强基,培育更多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上市公司。加大力度防假打假,落实好资本市场财务做假综合惩防工作的意见,全面贯彻落实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加大上市公司分红、回购激励约束,提倡注销式回购,引导盈利和资金流稳定的企业增加分红频次、提高分红水平,着力提升投资者回报。

  6.突出刀刃向内,纵深推进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保持对资本市场反腐败斗争形势的清醒认识,坚持一体推进“三不腐”,全力支持配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纪律检查监察组深化证券发行审核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治理,加大对新型腐败、隐性腐败的穿透式治理力度,努力缔造“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监察管理铁军。

新形势下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吴清指出,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是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紧迫任务,有效破解资本市场自身矛盾和问题的一定选择。

  吴清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创新需要更具灵活性和包容性的融资环境,资本市场独特的危险回报机制,能够有效增进创新资本形成,激发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创造活力,对于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增进科技、产业和金融高水平循环十分重要。加快发展资本市场,也有益于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化融资结构,增强经济韧性和抗风险能力,这些都有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从各国尤其是主要发达国家金融结构演进情况来看,发展直接融资的重要性不断增强,资本市场日益成为一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建设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是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规模跃居全球第贰位,商品期货交易金额居全球前列,已经到了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加快转变的阶段,发展质量问题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主要矛盾。”吴清指出,从融资端看,我国上市公司总量已经很多,但结构尚不得人心,头部上市公司科技含量还不高,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施展不够充分。从投资端看,资金不稳定、投资行为短时间化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中长期资金总量仍然明显不足,引领作用施展不充分。处理好上述矛盾和问题,归根到底要提升资本市场的发展质量。

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重点把握好五方面关系

  2024年4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会同有关方面制定修订若干配套文件和制度规则,形成“1+N”政策体系,系统性重塑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和监管底层逻辑。

  吴清表示,全力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坚持依法从严监管,持续推动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着力提升资本市场服务高质量发展质效。

  吴清指出,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显现出许多新情况新特征。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务必进一步深化对我国资本市场主要特点和运作规律的理解,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有效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当前,要重点把握好五个方面的关系。

  具体来看,把握好稳与进的关系,把握好总量与结构的关系,把握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把握好监管与活力的关系,把握好开放与安全的关系。

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六方面任务明确

  吴清提出,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以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为主线,以进一步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为动力,强本强基、严监严管,持续推动资本市场新“国九条”和“1+N”政策体系落地见效,不断开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是坚持稳字当头,全力形成并巩固市场回稳向好势头。坚决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稳住股市的重要要求,强化境内外、场内外、期现货联动监测监管,强化对资金流向、投资者行为的监测分析,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有效性。会同中国人民银行等相关方面更好施展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效用,丰富稳市政策工具,做好增量政策储蓄。做好债券市场风险防控,落实好金融支持地方政府化债等政策措施,坚决防范风险叠加共振。加强与市场的主动沟通,完善新闻讲话人等制度机制,及时回应市场关切。健全舆论引导责任制,压实上市公司、行业机构声誉管理责任。整治非法荐股等乱象,坚决打击误导投资者、侵害投资者财产安全的违规行为。

  二是加快改革开放,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抓紧落地进一步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总体实施方案,成熟一项、推出一项。在投资端,会同相关方面全力抓好《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落地执行,推动各类中长期资金全面建立长周期考核机制,提高投资A股规模和比例,加快构建支持“长钱长投”的政策体系。深化公募基金改革,推动建立与投资者利益绑定的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继续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支持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在融资端,研究制定更好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专门政策安排,深化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改革,增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同时,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优化境外上市备案制度,稳步拓展资本市场跨境互联互通,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继续推动资本市场“惠港5条”落实落地,大力支持香港巩固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积极稳妥拓展与境外市场合作。

  三是聚焦主责主业,着力提升监管执法效能和投资者保护水平。坚持惩、防、治并举,进一步完善监管执法体制机制,施展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机关司局—派出机构—交易所“三位一体”的监察管理体制优势,强化日常监管的修复和纠正功能,施展好稽查执法对重大恶性犯法行为的重拳治理效能。快、准、狠打击非法,集中力量查办财务做假、“掏空”上市公司、严重操作市场等恶性犯法行为,用好用足现有法律法规赋予的处罚手段,“追首恶”“惩帮凶”,加大对涉案责任人的追究责任力度。深化资本市场法治建设,加快重点领域立法修法,出台中小投资者保护政策措施文件,健全特别代表人诉讼、当事人承诺等制度机制。强化科技赋能监管,用好 大数据 等技术手段,破除“数据孤岛”,进一步提高监管精准性、有效性。

  四是强化功能施展,有力支持经济回升向好。制定发布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健全覆盖各类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需求的股债期产品和服务体系。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抓好“ 创投 十七条”“科创板八条”等政策文件的落地实施,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型公司发行上市,发展多元化股权融资,增进通顺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多元化退出渠道。健全多条理债券市场体系,提高产业债融资比重,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债券、绿色债券,加快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市场建设,稳步拓宽基础资产范围。聚焦农业强国、制造强国、绿色转型等重点,完善期货品种布局,提升产业客户参与度。着力提升行业机构专业服务能力,增强服务新质生产力和居民财富管理的综合能力,推动建设一流投行和投资机构。

  五是重视固本强基,培育更多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上市公司。加大力度防假打假,落实好资本市场财务做假综合惩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提高财务做假等线索发现能力,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强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中介机构“看门人”作用施展等市场约束。全面贯彻落实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加大上市公司分红、回购激励约束,提倡注销式回购,引导盈利和资金流稳定的企业增加分红频次、提高分红水平,着力提升投资者回报。进一步施展好资本市场并购重组主渠道作用,完善“并购六条”配套机制。提升上市公司走访覆盖面,推动改善经营管理绩效。健全进退有序、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巩固深化常态化退市机制,通顺多元退出渠道,强化退市后监管,加快完善退市进程中有效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制度机制。

  六是突出刀刃向内,纵深推进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系统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强化党对资本市场的全面领导,强化中央巡视整改落地见效,有效践行监管的政治性、人民性,进一步提高监管的专业能力。保持对资本市场反腐败斗争形势的清醒认识,坚持一体推进“三不腐”,全力支持配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纪律检查监察组深化证券发行审核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治理,加大对新型腐败、隐性腐败的穿透式治理力度,巩固深化政商“旋转门”问题专项治理成果,持续发力革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切实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把从严管理监督和激励负担负责作为更好结合起来,激发干事创业精气神,努力缔造“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监察管理铁军,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繁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