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洞察

【江苏省】给机械臂装上轮子和大脑 - 工业机器人涌现新蓝海

查看信息来源】   2-1 10:41:04  

  在一家电动汽车工厂中,一台高1.87米的复合 机器人 正在空无一人的车间中移动。和以往的工业 机器人 形态不同,这台 机器人 拥有灵活的六轴机械臂和可以自主导航的移动底盘。机械臂在进行绕轴运动的进程中,会发出“斯斯”的电磁声。

  这台复合 机器人 来自上海飒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飒智”),一家总部在上海闵行区“大零号湾”的企业,这台 机器人 也是公司的核心产品。飒智成立七年多来,从两张桌子,到占地8000平的生产基地,飒智也见证了汽车、 新能源 、日化等多个制造行业的变革。人工减少,智能化率提高,柔性生产需求的扩大,让兼具“手、眼、脚、脑”的复合 机器人 有了演化的空间。

  如今,相比于传统机械臂、移动 机器人 等已经在工业领域成熟应用的产品,复合 机器人 正日益崛起。

  复合 机器人 “挑大梁”

  在上述电动汽车工厂由300台机床组成的水冷板车间里,一共有26台智能移动作业复合 机器人 ,它们都来自飒智。它们全年无休地在这个无人值守的空间中协同作业,是车间作业的“主心骨”。

   机器人 从仓库中拿出毛坯件,精准地绕开地面障碍物,到达下一个工位,并将其放置加工处。随后, 机器人 取出加工完毕的零部件,又移动至下一个车间。

  2025年是飒智开始运营的第八年。在这八年中,随着国内 新能源 汽车、医疗手术、光伏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工业 机器人 的应用场景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在过去的制造场景,以机械臂为代表的传统协作 机器人 ,其作业位置和功能通常是固定的,而传统移动 机器人 也只具备物料搬运功能,这造成它们很难根据灵活的生产线或仓储空间进行调整和部署。

  如今,小批量、自动化、灵活度高的生产需求,需要智能化、数字化、柔性化的生产力。

  “移载、作业、知道怎么做”是张建政认为工人在工厂中的三项核心工作能力,在过去的工业 机器人 发展历程中,移动和容易的作业已经能够被 机器人 替代,但生产场景的调整和扩充,意味着 机器人 想要替代人类,务必进行更加智能化的迭代。

  “国外的机械臂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基本发展成型,投入工业使用了,发展时间比国内长。”张建政说,复合 机器人 的出现和发展,实际上就是工业 机器人 一脉相承的过程。以往的机械臂解决了一部分的操作问题,而AGV(自动导引车)和AMR(自主移动 机器人 )又解决了工业 机器人 移动的问题,如何将“手”和“脚”结合,并通过“脑”让工业 机器人 更加智能,是飒智想要处理的问题。 飒智的 <a href=机器人 。图片来源:乔心怡/摄。" style="border:#d1d1d1 1px solid;padding:3px;margin:5px 0;" />

  平台能力是核心卖点

  工厂和生产线的多样性,让工业 机器人 的部署区别于C端的产品线,需要提供与实际场景耦合度较高的产品,而非通过结构丰富的产品线提供“任君挑选”的空间。

  在张建政的设想里,飒智的产品应当是面向场景,而非面向行业的。“我们会根据行业提炼共性的技术,并进行模块化的设计。”张建政介绍,除了 机器人 感知、导航、驱动、通讯和数据处理等核心的底层技术,飒智也在软件层面进行了迭代,通过芯片控制让 机器人 具备多 传感器 的信息接收和处理能力。

  当前的商业模式里,飒智提供的解决方案类似于“搭积木”。在飒智当前为客户提供的平台产品中,客户能够选择的机械臂超过了20种,视觉方案也包含二维、三维、红外线和 激光雷达 等。在算法层面,飒智设计的 机器人 “大脑”,以开放开源的Sage-OS操作系统为基础,搭载了自研的视觉伺服、手眼脚协同作业、场景辨识和自主导航的四大算法模块。

  飒智的市场部职员告诉第壹财经记者,飒智在和客户沟通早期,就会去到客户工厂现场进行现场的方案评估,再针对性地选择适当的机械模块进行组合,提出方案和报价,最后才是生产和交付环节。“我们也会提供接口,方便客户进行二次开发,更好地适应实际场景。”

  相比于传统工业 机器人 厂商卖 机器人 为主的思路,飒智的核心竞争力实际上就是为提供集基于底层核心技术的标准化产品和配套软件解决方案为一体的平台。

  想要让平台与实际生产场景耦合,飒智需要提供模块化的产品和柔性化的解决方案,这也恰恰是张建政认为的优势所在。张建政说,技术优势是飒智的基本盘,对具体行业的认知是他们的服务核心。“有技术又有行业积累的企业往往已经发展到一定体量了,船大难掉头,这些企业切入具体工业场景时,进行场景化服务的性价比不一定会更高,这也恰恰给我们留了口子。”

  这样的商业模式意味着飒智一方面能够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拓展客户和场景,也能够曲线规避公司规模不大,资金和生产能力有限的弱势。同时,“平台运营”的属性也让飒智在资本市场的吸引力进一步提高。直到今天,飒智已经完成了四轮融资,金额达数亿元人民币。

  “对于发展早期的工业 机器人 企业,我们会看产品在具体场景中的落地进展,结合具体的价值创造来看商业闭环。”鼎心资本合伙人潘涛告诉第壹财经记者,对于 机器人 企业而言,技术、产品、商业和投资是飞轮上紧密咬合的齿轮,四者互为前提,“在具体的财务指标上,我们会关注企业的出货量,这是更实际的判断依据”。

  根据张建政透露,2025年飒智的预计出货量为1000台左右。2024年5月,飒智在上海闵行区马桥镇启用了总面积超过8000平米的新工厂,工厂涵盖了 机器人 的生产制造中心、质量中心和测试交付中心,产能扩展至一年千套。

  在蓝海“蹚水”

  “2024年,我国的复合 机器人 年市场需求量已经突破2000台,预计2025年会突破3000台。”睿工业MIR协作 机器人 及复合 机器人 行业责任人吴卓伦告诉第壹财经记者,尽管年同比增速可能超过50%,但总的而言,复合 机器人 的市场仍然处在发展早期。睿工业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工业 机器人 累计销量已经超过了21.5万台。

  作为最先一批踏入其中的玩家,张建政和飒智在“蹚水”时也意识到,市场对复合 机器人 的接受度尚未完全打开。“复合 机器人 其实不是容易的手脚叠加,在技术和算法耦合上的磨合是一个过程。”张建政认为,相比于以往的工业 机器人 ,复合 机器人 在不同场景下的复用性更高。

  复合 机器人 其实不是为替换单一工位而生,它的价值在于用一台 机器人 取代多个人工或 机器人 。“我们当前的战略是先从头部客户开始,先让一个行业当中的头部接受,行业中的其它企业自然会效仿、接受新产品。”张建政说道。

  “当前复合 机器人 市场的三种玩家分别是机械手臂厂商、移动底盘厂商、第叁方集成商。”吴卓伦向记者表示,前两个本体玩家在切入复合 机器人 赛道时,通常会以原先业务绑定的行业赛道入手,“不过行业集中度不高,3C、 新能源 、汽车、日化等多行业都有需求,因此拥有面向不同行业成套解决方案能力的厂商更容易跑出来”。

  行业仍然处于蓝海阶段,但工业 机器人 领域的巨头玩家也正试图从边缘切入。

  2024年6月,ABB推出新一代 机器人 控制平台OmniCore,这套集成了 人工智能传感器云计算边缘计算 的系统,能够让 机器人 运行速度提升 25%,能耗降低 20%。同年,ABB还收购了瑞士草创公司Sevensense,加码 人工智能 自主移动 机器人

  库卡也在去年世界 机器人 大会上展示了下一代工业 机器人 AI控制器 “KR C5 micro -2 控制器”+ 数字孪生 展示工站,通过AI、视觉处理、 数字孪生 等技术,让 机器人 实现更顶级别的自主决策和操作。智能系统软件提供商风河公司也在2024年4月宣布旗下产品WindRiver Linux被安川机电公司用于支持其新一代 机器人 MOTOMAN NEXT。该 机器人 能够运用AI能力进行自主判断。

  “复合 机器人 当前的技术难点主要在于导航技术和控制软件,在一体化控制的能力上,国产的工业 机器人 起步时间短,仍然需要更多实践追赶。”萨摩耶云科技集团 机器人 行业研究员郑扬洋告诉第壹财经记者,复合 机器人 在执行具体的工艺操作时,需要考虑抓取顺序和路径优化,因此 机器人 全面的集成技术涉及机械、电子、控制、 传感器 等多条供应链,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对复合 机器人 的技术突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外资工业 机器人 企业在上海建立了本土化的工厂,他们在这些年也更偏向于利用好本土化的供货商。”张建政说,抓住长三角的产业链发展机会,在这条赛道利用本土化的团队和服务做好客户价值,是他的期待。

 ● 相关商业动态
 ● 相关商业热点
2024】  【2025】  【人形机器人】  【ETF】  【投资理财】  【江苏省】  【产业创新】  【工业机器人】  【机械臂】  【充电桩】  【大数据】  【新能源汽车】  【何嘉斌】  【Ropet】  【商业化】  【竞争力】  【速腾聚创】  【激光雷达】  【零部件】  【扭秧歌】  【产业链】  【AI芯片】  【现阶段】  【中信证券】  【Atlas】 
繁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