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商业洞察
【独角兽】-独角兽-之死!实探纵目科技总部 - 断电封楼 员工还原欠薪始末 决策失误成最后一根稻草
【查看信息来源】 2-14 5:33:45“在这个寒冬时刻,让我们团结一心,勇毅前行,一起奋战,共渡难关,迎接春季的到来。”纵目科技曾在邮件里如此安慰员工。然而,这家曾经的智驾 独角兽 企业却始终没能等到自己的春季。
最近,纵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纵目科技”)被曝欠薪、社保断缴、开创人跑路。2月11日,《华夏时报》记者在纵目科技上海总部大楼前看到,大门玻璃上贴满了不透明贴纸,在仅开放的侧门外,有三位保安在站岗。记者了解到,当前该公司已经没有人上班,非纵目科技员工,不允许进入楼内。
多位纵目科技员工向《华夏时报》记者证实,纵目科技已欠薪长达四个月,社保也未按时缴纳。纵目科技的员工陈墨(化名)向《华夏时报》记者还原了纵目科技暴雷的始末。据陈墨介绍,目前员工们已自发开展维护权益事宜,并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据了解,浦东区张江镇政府会设点协助,但具体时间未定。
从“ 独角兽 ”到“室迩人遐”
据陈墨回忆,从去年11月开始,纵目科技的问题便初露端倪。2024年11月10日,在原本应该发工资的日子,公司却突然宣布,将延期至每月25日发放工资。而到了当月25日,员工等来的不是工资,而是新的薪水调整方案。
《华夏时报》记者在受访者提供的邮件截图中获悉,纵目科技表示,鉴于公司的经营情况,公司提出了临时方案:税后月薪1万元以下的员工全额发放,税后月薪1万元以上的员工按税后封顶1万元发放,剩余部分在融资到位后当月补发。同时,纵目科技承诺将继续缴纳员工的社保和公积金,并取消了2023年的绩效奖金和暂缓发放2024年的13薪。
受访者供图
时间很快到了2024年12月,纵目科技再次调整了工资发放规则,表示在企业运营低功耗模式下,将对员工薪酬发放及工资条进行优化调整。但多位员工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并未收到原本应在2024年12月25日发放的当年11月份的薪水。纵目科技的困境也由此从降薪发展到了欠薪,直到今天,纵目科技的大部分员工已经被拖欠4个月的薪水。
“一开始大部分的员工都觉得公司很快就能渡过难关,只有少部分员工选择讨薪、仲裁。”陈墨表示。据他介绍,公司开创人唐锐曾于1月23日在内部表示,春节前公司融资到账,将发放所有欠薪。
然而,“说好的”融资并没有到账,事情也开始逐渐向失控发展。1月26日,纵目科技召开全员线上会议,唐锐在会上提到,公司正在与一家宁波上市公司洽谈并购事宜,但收购方还需要春节后1—2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项目尽调与资产评估。唐锐表示,公司有意出售智驾泊车业务,但会保存移动充电 机器人 业务。另外,唐锐还提到,公司始终在推进老股东融资事项,但在春节前其实不会有新的融资到账。
陈墨表示,1月26日自己被强制休年假,回家过节。公司经营情况欠安,提前放假过年,陈墨觉得可以理解,所以也木有多想。2月5日,放假回来的陈墨依旧没能等来公司的融资和自己的薪水。2月8日,陈墨收到行政通知,称公司将在当天18点后断电封楼,员工需在此之前取走私人物品或办理离职证明。
2月11日,多位纵目科技员工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目前上海相关部门已经在出面处理问题。“张江镇镇政府会尽快设点,公布处理措施,包含欠薪、补偿和特殊情况等,但具体的时间尚未公布。”陈墨表示。
针对公司突然解散,员工应如何维护权益的问题。康德智库专家、北京清律(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齐鹏帅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员工可以采取行政投诉、劳动仲裁、诉讼等方式维护权益,但最关键的是在发现公司突然解散的第壹时间固定证据以便后续维护权益。好比,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工作证、考勤记录、工资支付凭据、同事证言等,用以证明与公司存在劳动关系。再好比记录欠薪情况:整理被拖欠工资的具体数目、时间等信息,作为后续维护权益的依据。
齐鹏帅表示,由于是个体劳动者对抗公司组织,因而员工在维护权益的专业性、维护权益的有效性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不利。除了要第壹时间固定证据外,员工在维护权益进程中应联合起来,及时寻求法律援助,甭管是律师还是法援机构,劳动者都需要及时取得专业人士的协助,避免无头苍蝇乱撞,贻误战机。同时,员工们应注意合法合规维护权益,向劳动监察投诉、向劳动仲裁提起仲裁、最终向法院提起诉讼。
齐鹏帅还提到,员工应高度关注公司解散的合法合规性,为维护权益增加筹马。
高管合谋转走88万元?
在1月26日,纵目科技还遇到了一件让员工们感到失望和愤怒的事情——8位高管在转走公司账上88万元后集体离职,并带走了公司的公章。“公司强制要求员工1月26日开始休年假,此时所有员工都已回家过年,他们却在此时转走了本应该用来‘保供’的钱”,陈墨有些激动地表示。
“过年期间很多同事都在高速服务区做售后的技术支援,很多负责技术开发的同事在春节期间还在帮客户现场处理问题。”一位纵目科技重庆分公司的员工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这笔钱原本应该是给他们的“辛苦费”。
据另一位纵目科技员工透露,开创人唐锐在公司群里表示,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景下,公司8位高管私自分走了公司88万余元。在其提供的7人名单中包含公司法务总监、财务总监、人事总监和蚕丛 机器人 总经理。据该员工透露,除名单上的7人外,还有公司联席总裁,当时联席总裁拥有公司的决策权,因此这笔钱之所以能被转走,是被联席总裁批准的。
受访者供图
根据受访者提供的系统截图,由这8位高管组成的“小团体”从1月26日凌晨曾三次尝试操作银行转账,最终在凌晨5点,这笔88万余元的款项终于被成功转走。据该员工透露,在他们转走这笔钱后,便迅速提交了离职申请,且由于人事总监也在“小团体”之中,所以他们的离职很快被处理完成。
更让员工觉得愤怒的是,“转走钱也就算了,他们是公司的管理人,连公章都带走了,其它员工压根没有办法正常办理离职,想要自己把社保续上都不行,公司还有孕妇马上临产了,生育金也不能正常申领了。”纵目科技的一位员工向本站记者表示。
记者了解到,2月12日晚间,上述“小团体”中的纵目科技法务总监钱小宁与联席总裁张爽在公司群内分别发布了律师函,表示“小团体”转移88万余元的事情其实不属于事实。
根据记者获得的律师函内容,2025年1月25日直至26日,张爽组织股东和公司内部人员处理公司重组、再融资和裁员等相关业务,唐锐在线参与,并明确要将“需员工离职自救交社保”方案告知全体员工,同意后续进入清算程序。因公司重组、融资及裁员事宜需要公司人事、财务、法务及业务人员协助,并且公司已拖欠多月薪资,且社保公积金断缴,因此26日凌晨,为补偿在公司生死存亡时刻提供支持的同事,张爽决定补发之前拖欠有关人员的人力成本,并告知了唐锐。
律师函显示,1月26日晚,相关曲解事实于公司群内发酵,“唐锐先生在明知事情原委的情景下否认知情,并公开发薪名单,有选择的截取聊天记录在群内公开,刻意引导舆论、煽动员工对张爽女士进行网暴,试图逃避其自身责任”。
不过,针对上述律师函内容,纵目科技的员工们认为,他们之间肯定有人在说谎,公司账上的确被转走了88万元人民币,而唐锐我也在公布发薪名单后失去联系,直到今天仍未露面。
曾是估值90亿元的 独角兽
公开信息显示,纵目科技建立于2013年,是国内ADAS(顶级驾驶辅助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提供覆盖全面自动驾驶功能的解决方案。公司开创人唐锐,诞生于1976年,汉族,美国国籍。
据了解,唐锐从清华大学本硕结业后,曾任英国CSR(现被美国高通公司收购)汽车事业群全球资深工程总监。在美国硅谷从事汽车电子半导体研发管理近20年后的唐锐,看到了中国汽车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产业的机会,决心回国创业。2013年1月,唐锐开办了纵目科技。
作为智能驾驶领域的先行者,纵目科技曾备受资本青睐。根据公开信息,纵目科技在2021年完成的D+轮融资由小米集团领投,上海科创集团、 兴业银行 及老东家君联资本、高通风投等均参与其中。2022年3月,纵目科技宣布完成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E轮融资,由东阳冠定领投,远海基金、临芯资本、佐誉资本、复朴资本、青岛元盈、泰有资本及老股东湖州环太湖集团和创徒投资跟投,其估值也水涨船高,一度超过90亿元人民币。
尔后,纵目科技开始计划登陆资本市场,但却屡屡碰壁。2022年11月23日,纵目科技在科创板的IPO申请获上海证交所受理,但在2023年9月,纵目科技取消了申请文件。随后,纵目科技转战港股市场。2024年3月28日,纵目科技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主板挂牌上市。2024年9月28日,由于招股书满6个月未能通过审核,纵目科技的港股上市申请失效。据中国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最新发布的《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备案情况表(第壹次公开发行及全流通)(截至2025年2月7日)》显示,纵目科技已不在名单之内。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纵目科技已成功为50款车型提供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在2021年至2023年期间,纵目科技与中国2022年销量排名前十的OEM厂商及多家主要 新能源 汽车品牌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分别获得了22个、12个和17个项目定点,一度被视作“量产能力最强”的本土Tier1。其中,2023年纵目科技的五大客户分别是理想、 赛力斯 、长安、岚图和一汽。
昔日风光无限的纵目科技为何突然走上了下坡路?
盈利是纵目科技面临的首要难题。据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纵目科技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25亿元、4.69亿元和4.98亿元人民币。同期,纵目科技净亏损分别为4.34亿元、5.88亿元和5.64亿元人民币,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3.82亿元、4.77亿元和5.16亿元人民币,三年净亏损合计超过了13亿元人民币。2021年至2023年,其经营资金流量连续三年为负,分别为-4.76亿元、-5.88亿元和-4.12亿元人民币。
这时,自2023年以来,纵目科技的核心客户开始接连流失。据了解,纵目科技目前只剩下 长安汽车 等不多的大客户,而 长安汽车 也在加速自研智驾,纵目科技仅剩的订单也只剩下技术维护的工作。
决策上的失误则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据纵目科技员工王黎(化名)透露,在连续亏损、IPO受阻的困境下,纵目科技曾尝试自救,但似乎选错了方向。据其介绍,此前,高阶智驾提案屡次被唐锐否决,公司将精力放在了 机器人 业务上。
2024年,纵目科技开辟新的业务领域——蚕丛 机器人 ,即低速全自动驾驶充电 机器人 FlashBot闪电宝,可在园区、停车场等场景,为 新能源 汽车提供智能充电服务。但现实却并未像唐锐计划中美好,新产品不仅没能实现盈利,反而加速了公司的衰败。
在纵目科技的地下停车库内,记者看到数十台,曾被唐锐寄予厚望的蚕丛 机器人 。
倒下的纵目科技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其实,近一年来,智驾企业裁员、倒闭的消息屡屡传出,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智能驾驶行业已经进入洗牌期。
对此,天使投资人、资深 人工智能 专家郭涛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在技术层面,复杂环境下的感知准确性、决策可靠性和安全性等诸多问题仍然有待提高。技术研发需要大量的钱财和人力投入,而企业在面临激烈竞争和盈利压力时,可能难以保证充分的研发投入,造成技术迭代速度放缓。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智能驾驶领域,市场份额争夺愈发激烈。”郭涛表示,头部企业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品牌影响力和资源优势,将在竞争中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加速行业的整合与集中化。而中小智驾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在现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一些实力较弱、经营不善或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可能会逐渐被淘汰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