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商业洞察
【中信证券】热门赛道迎利好!八部门发文 - 鼓励新型储能以独立储能主体参与电力市场
【查看信息来源】 2-17 22:56:28
新型 储能 制造业迎利好。
2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8部门印发《新型 储能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下称《方案》),推动产业因地制宜多元化发展,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释放新型 储能 市场发展潜力。
作为推动 新能源 高效开发利用的条件支撑,新型 储能 制造业包含新型 储能 提供能量存储、信息处理、安全控制等产品。推动新型 储能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案》提出,到2027年,我国新型 储能 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优势企业梯队进一步壮大。
具体来看,产业体系加速完善,新型 储能 制造业规模和下游需求基本匹配,培育生态主导型公司3—5家。产品性能明显增强,热滥用和过充电不起火、不爆炸,全生命周期安全水平加快提升。应用领域持续拓展,新型 储能 产品更好满足电力、工业、能源、交通、建筑、通信、农业等多领域应用需求。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开创院长朱克力向记者表示,新型 储能 装备产业链长,加快发展新型 储能 产业有助于催生能源新业态,缔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将带动原材料、设备制造和 储能 电站等上中下游行业提质升级,有效带动经济结构向高端化发展。
技术创新打破行业“内卷”
所谓新型 储能 ,是指除 抽水蓄能 以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的 储能 技术,其就像是“充电宝”,可以把平时风电、光伏等 新能源 富余的发电量贮存起来,在用电高峰时放电,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不稳定的问题。
当前,我国新型 储能 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近日表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 储能 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30%。
一是新型 储能 行业发展延续高景气度,另一方面,行业低价“内卷”竞争态势有所抬头。朱克力表示,价格战让新型 储能 行业失去持续良性发展的动力,而低价还会引发质量隐患。
朱克力认为,面对新型 储能 行业发展中的困境和挑战,务必加大基础研究力度,着力实现技术层面的突破。
聚焦技术创新,《方案》明确,面向中短时、长时电能存储等多时间标准、多应用场景需求,加快新型 储能 本体技术多元化发展,提升新型 储能 产品及技术安全可靠性、经济可行性和能量转化效率。
加快 锂电池 等成熟技术迭代升级,支持推翻性技术创新,提升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推动 超级电容 器、铅碳电池、钠电池、液流电池等工程化和应用技术攻关。发展压缩空气等长时 储能 技术,加快提升技术经济性和系统能量转换效率。适度超前布局氢 储能 等超长时 储能 技术,鼓励结合应用需求开发多类型混合 储能 技术,支持新体系电池、智能电池、储热储冷及新型物理 储能 等前瞻技术基础研究。
同时,推动新型 储能 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提高先进功率半导体、智能 传感器 、电源管理芯片、大功率高效变流器等关键核心器件与部件供给能力。攻关全生命周期多维度安全技术,突破 储能 电池本征安全与控制技术,支持基于 数字孪生 和 人工智能 技术开展新型 储能 安全预警技术攻关。
支持 京津冀 、成渝等地培育先进制造集群
打破行业“内卷”也需要科学谋划产业布局。《方案》强调,引导 储能 电池及关键材料企业向可再生能源富集、矿产资源充分、运输条件便利、基础设施完善、应用场景丰富的区域聚集。支持长三角、 京津冀 、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呼包鄂地区、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等地聚焦新型 储能 领域,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
同时,将引导各地区科学有序布局新型 储能 制造项目,依托研究机构开展行业运行监测预警,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2024年央地也在着力构建新型 储能 产业格局。去年3月份至4月份,国家能源局先后发布《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等。地方政府紧跟政策,密集推出相关方案,6月份,北京发布《 北京市 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要推动新型 储能 技术的研发和应用。8月份至10月份,辽宁、上海、重庆等地也先后发布相关方案,提出推动新型 储能 的发展。
在加强资源保障利用方面,《方案》则指出,加大对国内锂、钴、镍等矿产资源的找矿支援力度,科学有序投放矿业权,增强国内资源保障能力。指导国内企业多元、有序、协同布局海外资源项目,降低资源开发运输成本。在防范风险条件下,支持企业加强对外投资合作,提升海外矿产开发供给能力。
鼓励生产企业做好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强化产品绿色设计,提升产品易回收、易利用性。在满足产品性能要求条件下,支持生产企业使用再生原料。
在扩展示范应用场景方面,《方案》积极鼓励探索火电合理配置新型 储能 ,支持开展新型 储能 配合调峰、调频等多场景应用。针对沙漠、戈壁、荒漠等 新能源 富集且本地消纳能力较低的地区,支持新型 储能 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消纳。
鼓励新型 储能 以独立 储能 主体参与电力市场。加快推动构网型 储能 应用,提升新型 储能 对电力系统稳定运行支持能力,加快在土地资源紧张或偏远地区推广替代型 储能 ,减轻输变电投资压力,提升电网末端供电能力。
拓展用户侧 储能 多元应用方面,《方案》明确,面向 数据中心 、智算中心、通信基站、工业园区、工商业企业、公路服务区等对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要求高和用电量大的用户,推动配置新型 储能 。
推动“光伏+ 储能 ”系统在城市照明、交通信号、农业农村、公共广播、“智慧车棚”等公共基础设施融合应用,鼓励构建微型离网 储能 系统。
在此前召开的中关村 储能 产业技术联盟2024年度 储能 数据发布会上,中关村 储能 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陈海生指出,2025年新型 储能 装机将继续呈快速增长势头,保守场景下,累计装机将达116.3吉瓦,理想场景下将达131.3吉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