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商业洞察
【人形机器人】稀土行业将迎重磅新规 - 影响有多大?
【查看信息来源】 2-22 13:24:52时隔近五个月,稀土行业又将迎来重磅新规。
2月19日晚,工信部发布《稀土开采和稀土冶炼分离总量调控管理办法(暂行)(公开征求建议稿)》(下称《总量调控征求建议稿》)和《稀土产品信息追溯管理办法(暂行)(公开征求建议稿)》(下称《信息追溯征求建议稿》),向社会公开征求建议,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3月21日。
工信部表示,此次新规征求建议稿的发布旨在贯彻落实《稀土管理条例》,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稀土资源,维护生态安全,增进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
2月20日、21日,稀土板块连续走强。截至21日收盘, 英威腾 (002334.SZ)收涨10.05%, 宁波韵升 (600366.SH)收涨5.02%, 焦作万方 (000612.SZ)、 龙磁科技 (300835.SZ)、 方邦股份 (688020.SH)、 中国铝业 (601600.SH)均涨超2%。
两份征求建议稿分别从总量调控和信息追溯两方面,对稀土行业的供给端进一步强化管控。
其中,《总量调控征求建议稿》明确,稀土开采企业和稀土冶炼分离企业应当是国家推动组建的大型稀土企业集团及所属稀土开采企业和稀土冶炼分离企业,其它组织和个人不得获得稀土指标。未获得稀土指标的组织和个人不得开展稀土开采和冶炼分离生产活动。
业内普遍认为,此处所提及的“大型稀土企业集团”主要是指 中国稀土 集团和 北方稀土 (600111.SH)。
中国稀土 集团于2021年12月23日在 江西省 赣州市 成立,是由 中国铝业 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赣州稀土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稀土资产重组整合,并引入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两家科技型公司组建而成,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监管的股权多元化中央企业,旗下拥有核心上市公司 中国稀土 (000831.SZ)。
北方稀土 始建于1961年,是包钢集团旗下控股子公司,也是我国稀土工业的起源。1997年,该公司在上海证交所上市,被誉为“国内稀土第壹股”。2015年率先完成稀土大集团组建,实现对北方轻稀土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
依托白云鄂博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北方稀土 建立起全球规模最大的稀土原料生产基地和稀土功能材料制造基地。
除上述两大集团外,国内还有广东稀土产业集团、 厦门钨业 (600549.SH)、 盛和资源 (600392.SH)等稀土公司。
据界面新闻查询,2023年第贰批稀土开采、冶炼分离总量控制指标下发时,除 中国稀土 集团和 北方稀土 获得指标外, 厦门钨业 和广东稀土产业集团也获得了指标。但自工信部2023年12月披露第叁批指标起,只有 中国稀土 集团和 北方稀土 获得了指标。
2023年9月, 厦门钨业 发布公告称,该公司与 中国稀土 集团拟成立两家合资公司, 中国稀土 集团持股51%, 厦门钨业 持股49%,共同合作运营 厦门钨业 控制的稀土矿山和稀土冶炼分离产业。
2024年年初,广东稀土产业集团旗下上市公司 广晟有色 (600259.SH)发布公告称,广晟集团与 中国稀土 集团签署了股权无偿划转协议,将其直接持有子公司广东稀土产业集团的100%股权无偿划转至 中国稀土 集团。
本次交易完成后, 广晟有色 控股股东仍为广东稀土产业集团,实际控制人则由 广东省 国资委更改为 中国稀土 集团。
因而可知, 广晟有色 、 厦门钨业 通过 股权转让 、合资等方式融入 中国稀土 集团体系,他们的开采及冶炼指标将通过集团内部调配获得。因此,上述政策落地后,对两家公司冲击较小。
盛和资源 的稀土来源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国内矿山资源。该公司拥有四川德昌大陆槽稀土矿的开采权,并参股 冕宁县 冕里稀土选矿有限责任公司、山东钢研中铝稀土科技有限公司。
二是海外矿山资源。该公司参股澳大利亚Energy Transition Minerals Ltd.(ETM)公司,成为其第壹大股东。参股美国 MP Materials Corp.(MP)公司,独家包销其稀土精矿等主要稀土产品。收购澳大利亚Peak公司19.9%股权。
三是稀土废料回收。该公司下属赣州步莱铽新资源有限公司专业从事稀土钕铁硼、荧光粉废料回收,拥有30余项专利技术,年处理稀土废料约6000吨。
与其它龙头不同, 盛和资源 的战略重心长期偏向海外。据远川研究所此前发文指出, 盛和资源 约有80%的稀土矿来自海外。
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过去从海外获得的稀土资源,其实不在国内的“指标”范围之内,因此可以灵活处理其海外资源。
但本次征求建议稿第壹次将进口稀土矿及独居石并入冶炼分离指标管理。
这也意味着,上述政策落地后, 盛和资源 进口矿也将并入管控,这对其整体影响较大。
《总量调控征求建议稿》对稀土冶炼分离的矿石来源范围界定为国内采选所得的稀土矿产品、境外进口的稀土矿产品、独居石精矿等通过其它含稀土矿物副产所得的稀土矿产品等。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4年中国进口稀土13.3万吨。根据百川盈孚测算,2024年中国独居石折REO(稀土氧化物)约2.5万吨,2024年全球稀土产量约46.6万吨REO,由此计算,中国进口矿及独居石对全球稀土供给的贡献度达34%。
铁合金在线稀土分析师袁成会告诉界面新闻,征求建议稿进一步明确了稀土矿的具体概念和产品范围,将有助于规范市场,确保稀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她还表示,将进口矿并入稀土资源的统一调控,一方面能够提升国家话语权,同时也避免了国外稀土资源盲目进口造成国内市场混乱。
“新出台的征求建议稿其实是对之前《稀土管理条例》(下称《条例》)的进一步细化。”袁成会认为。
一位稀土行业上市公司人士也对界面新闻表示,此次新规是仅次于《条例》的又一重要文件,尤其是对于国家组建的大型稀土集团,是重大利好的。对于稀土产品出口方面,则未发生直接影响。
去年10月1日,《条例》正式试行。该《条例》是我国第壹次以行政立法形式规范稀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其明确稀土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或破坏稀土资源,国家对稀土资源实行保护性开采。
上海有色网稀土分析师杨佳文也发文称,明确参与主体旨在保护稀土资源,防止过度和非法开采,避免资源过度消耗,并增进稀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从前,由于监管不足,一些企业无序开采稀土,造成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通过引入总量调控措施,可以合理规划资源开采量,确保在满足当前需求的条件上,为未来发展保存充分的资源储蓄。 ”她表示。
同时,《信息追溯征求建议稿》要求稀土企业建立产品流向记录制度,详细记录稀土产品的流通信息,并于每月10日前将相关数据录入追溯系统。
该意见稿表示,通过稀土追溯系统申请稀土产品追溯码,为每个单一销售单元产品加施追溯标签,实现稀土产品“一物一码”可追溯。追溯码基础性指标包含产品名称、规格、重量等。
此处的“稀土产品信息追溯管理”是指运用稀土产品追溯信息系统,记录稀土产品生产、流通、使用等各环节的流向信息,满足行业管理、企业合法经营等需要。
袁成会指出,过去,一些大型稀土企业就已经在推进稀土追溯工作,为产品赋予了追溯码。随着此次征求建议稿的出台,原有的追溯系统将进一步完善,变得更加合理合规。
杨佳文表示,在总量调控政策的推动下,企业会面临更严苛的生产指标,这要求它们不能再依赖以往的粗放式生产扩张,而是需要加大对技术创新和资源运用效率的投资力度。
因此,为了在有限的指标下实现更高的经济创收,企业应积极研发新工艺和新技术,提高稀土产品的附加值,推动产业升级,从低端走向高端。
对于稀土市场后市,上海有色网指出,目前两份文件尚处于公开征求建议阶段,预计终稿或有所调整,但整体将增进稀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后续需关注具体的稀土开采指标的公布情况和终端订单需求的释放量。
这时,在供给管控加码与高端需求爆发的双重驱动下, 稀土永磁 板块的战略价值持续凸显。
稀土永磁 材料是稀土的一种应用产品。其是将钐、钕等稀土金属与过渡金属(如钴、铁等)组成的合金,经过粉末冶金方法压型烧结并充磁后制得的一种磁性材料。
稀土永磁 材料主要分为钐钴永磁体和钕铁硼永磁体。这些材料广泛应用于 新能源 汽车、风力发电、消费电子、 机器人 等多个领域。
国金证券 认为,《总量调控管理办法》落地后将拉开稀土行业供改序幕,后续或随同系列政策和行业整合,在全球地缘政治环境波动的环境下,稀土的战略价值有望进一步提高,行业基本面亦处底部回升阶段,稀土集团和切入人形 机器人 产业链的磁材标的有望明显受益。
国泰君安 表示,近年缅甸稀土产量增长迅速,已成为中国第壹大进口来源国,但受制于政局动乱、资源天赋透支风险,供给或形成较强约束,而需求端国内“两新”政策加码强化终端景气周期,稀土价格有望显现稳步上涨,稀土板块第贰阶段反转或逐步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