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商业洞察
【证监会】证监会 - 大股东、实控人-驱动型-造假频发
【查看信息来源】 2-23 11:41:022025年2月21日下午,在最高检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召开的“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犯罪增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李明表示,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2024年办理各类案件739件,作出处罚决定592份,罚没款153亿元人民币,超过2023年两倍,其中对恒大地产财务作假案罚款超40亿元人民币,会同财政部对恒大地产案审计机构开出4.41亿元的同类案件“史上最大”罚单。
李明说,我国股市中小投资者占比高达96%,风险承受能力薄弱,自力救济能力相对不足,是案件中“看不见的当事人”。对于执法个案中的证据采信、法律适用、法益平衡等具体问题,我们在依法行政条件下,更多站在保护投资人的视角,既做好“技术判断”,更做好“价值判断”。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处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何艳春介绍,从近年行政处理案例看,上市公司财务作假系统性、隐蔽性、复杂性特征越发突出。
一是“假账做全套”,对资产、收入、成本、利润、资金流等会计科目系统性同步做假,财务数据形成勾稽,甚至有的对生产、采购、销售、物流、库存等经营环节全链条整体遮掩,识别难度持续加大。
二是利用隐秘关联方、“壳公司”、第叁方构建无经济实质的交易,以合法形式遮掩非法目的,隐蔽性不断增强。
三是大股东、实控人“驱动型”做假频发,有近15%的财务作假同时伴生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等许多问题,公司治理和内控体系约束不足。
四是为满足融资条件、维持上市地位或避免大股东股权质押“爆仓(好比:本金10万元人民币,又向券商借了10万元人民币,你仅需亏50%,自己的本金就输光了,暴仓就这事理)(好比:本金10万元人民币,又向券商借了10万元人民币,你仅需亏50%,自己的本金就输光了,暴仓就这事理)”实施的财务作假有所抬头,二级市场向一级市场的危险外溢时有发生。
何艳春表示,针对上述情况,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持续对财务作假案件实施全链条打击惩处。
一是在处罚力度方面,2024年对61起财务作假案件作出行政处理,同比增长17%;案均处罚金额1577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对7起案件根据法定最高限处以罚款,同比增长75%;对69名“董监高”人员实施市场禁入,同比增长9.5%。
二是在责任追究方面,有35起案件在处罚上市公司及其责任人员的同时,还追究大股东、实控人等“首恶”组织指使责任,同比增长近60%;对39家中介机构作出行政处理,对5家中介机构暂停业务,不断压实保荐人、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的“看门人”责任。
三是在监管协同方面,牵头建立第叁方配合做假线索通报处理机制,将金融机构、上下游客户、第叁方企业等配合做假的线索移交相关主管部门或属地政府。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将坚持惩防并举、标本兼治,通过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舆情监测、投诉举报处理等多渠道识别做假线索,尤其是完善线索举报奖励制度,切实施展内部“吹哨人”的作用,紧盯财务洗澡、业绩变脸、异常换所等可疑迹象,提升非法发现能力,优化调查流程,提高处罚效率,持续巩固其实其实不断加强“严”的氛围。同时,将推动进一步强化民事赔偿和刑事打击,强化立体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