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商业洞察
【窃取快递】经济日报 - 防治个人信息泄露不松劲
【查看信息来源】 3-19 18:53:32 公安部3月18日公布依法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10起典型案例,包含窃取快递信息、虚假招聘、入侵停车小程序、冒充医保部门职员等行径。从2024年全年数据来看,公安机关侦破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案件超过7000起。这一数据展现出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工作成效,也反映出信息泄露问题的复杂性和严峻性。
在数字化时代,个人信息成为“数字黄金”,也被非法分子看作“唐僧肉”。从公布的典型案例来看,犯罪团伙非法售卖个人信息牟取暴利,单起案件涉案金额可达数百万元人民币,其中还彰显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一些新趋势。好比,作案手段日趋技术化,犯罪团伙制作、投放木马程序来控制教培机构内部计算机;又如,串通内部人员,犯罪团伙勾结快递行业职员窃取快递订单信息;再如,黑灰产业链分工协作,犯罪团伙诈骗个人信息后再出售给电信网络诈骗分子,形成上下游犯罪链条。另外,广东东莞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成立法律服务公司来非法获取他人个人信息,袒露出行业准入和日常监管的不足。非法利益驱动加上监管制度漏洞,使得该类犯罪表现防不胜防。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会造成从个体到社会的连锁不良影响,除了直接造成诈骗、骚扰等诸多问题,侵害公民权益,要挟财产安全,还可能助长洗钱等关联犯罪,危害公共安全,并且引发公众对 数据安全 性的怀疑,破坏市场秩序和商业生态,无益于 数字经济 长远健康发展。
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第壹要以技治技,以技术创新驱动防御升级,减少不必要的个人信息收集,推广隐私计算等技术,实现个人网络数据像快递面单一样“可用不可见”。其次,对于重点行业要实施分类分级监管。典型案例中有很多犯罪发生于教育、医疗、物流等行业,这些行业与公众日常联系密切,且掌握大量用户数据,要压实其主体责任,督促其建立健全 数据安全 管理制度,在技术上做好黑客攻击防御,在管理上严防内部人员泄密。另外,针对典型案例中“免费领红包”“假冒职员”等骗术,要开展针对性宣传活动,提升公众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和识骗防骗能力。同时,完善线索举报奖励机制,鼓励公众通过法律途径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个人隐私绝不能成为牟利工具,要构建起高压打击、技术赋能、全民参与的三位一体防护网,筑牢数字时代的个人信息安全屏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