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商业洞察

【网络安全】织密网眼让个人隐私不再-裸奔-

查看信息来源】   3-20 1:30:17  
网络安全

  推销电话能报出你的身份证号,诈骗手机手机短信能准确写出孩子学校信息,甚至户籍、公积金记录都能在黑市按条计价……为啥我们的个人隐私总能被不法之徒“轻易”获取?

  从源头看,部分信息收集机构以包含“提高服务体验”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理由要求用户或消费者“一揽子授权”,造成敏感数据过度集中。而在缔造数字化平台时,有些机构缺乏 网络安全 意识,在设置数据接口时缺少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等安全措施,造成黑客能够随时“劫持”接口并获取实时数据(该类操作甚至都不用多高的技术门槛)。再加上某些合作伙伴倒卖和机构“内鬼”“偷”数据,用户隐私俨然成了不法之徒的“摇钱树”。

  隐私数据泄露的严峻形势不容轻忽。据统计,2024年全年境内政企机构共发生个人信息泄露风险事件112起,涉及个人信息数据266.9亿条。每一条被泄露的信息,都可能变成精准推销的话术、诈骗电话里的台词,甚至成为要挟国家安全的冷箭。

  面对这一挑战,我国已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数据安全 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实施。全国公安机关深入推进“净网”专项行动,始终保持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高压严打态势,获得了明显成效。2024年,全国公安机关侦破相关案件7000余起,有力维护了公民合法权益和信息安全。

  不过,要根治顽疾,还得把防护工作立在前头,构建起法律震慑、技术防护、全民参与的立体治理体系,让不法之徒没有利益可谋求、无机可乘。在法治层面,可根据具体场景明确数据收集范围的“最小必要”设定标准,同时加大惩处力度、提高犯罪成本;在技术层面,要提升 网络安全 防护能力,推广加密存储、权限分级等技术手段构筑“防火墙”;另外,要进一步完善数据合规使用规范,明确企业数据管理责任,拧紧责任链条。隐私安全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每个公民应提高隐私保护意识,对过度收集、滥用数据等行为说“不”,共同筑牢隐私安全的防线。

安大互联 - 您值得的拥有的网站建设专家
Email:401112684@qq.com
联系QQ:401112684
官方网址:www.fengbaosun.com
手机搜索:进入手机搜索导航>>

Copyright © 2006 www.fengbaosun.com 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