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商业洞察
【千禾味业】千禾味业陷争议背后 - 行业标准缺失 -零添加-赛道拥挤
【查看信息来源】 3-21 21:21:46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曾依靠“零添加”产品成为行业黑马的 千禾味业 (603027.SH),正因“零添加”被推上舆论的风口。
3月20日晚, 千禾味业 在其官方微博发布了一则说明,表示“千禾御藏本酿380天酱油”未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和其它化学剂,酱油产品检出的微量“镉”来源于原料。同时提到,“千禾0”商标不存在蹭热点混淆零添加概念的表现。
当前外界对 千禾味业 疑问最多的,就是其“千禾0”系列产品是否代表零添加。对此,《中国经营报》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联系到 千禾味业 董秘办,相关职员提到:“‘千禾0’是我们的零添加系列产品,凡是标有注册商标‘千禾0’的,都属于我们零添加产品。”
不过,从资本市场表现来看,上述说明的效果其实不理想,截至3月21日下午收盘, 千禾味业 股票价格仍在持续下跌,报收11.34元,下跌幅度3.9%,盘中下跌幅度一度超5%。
对于股票价格问题,上述职员表示:“二级市场受很多原因影响,公司也在积极应对,希望投资者和消费者相信我们的产品。”
千禾味业 深夜澄清
最近,调味品龙头企业 千禾味业 因旗下“千禾0”酱油被检出微量重金属镉,陷入舆论风波。事件背后,围绕“零添加”概念的商标使用争议、行业标准缺失等诸多问题浮出水面,引发公众对食品标签规范化的深度思考。
据了解,《消费者报道》于2025年3月送检13款宣称“零添加”的酱油,结果显示,千禾御藏本酿380天酱油中,检测出0.0110mg/kg的镉。
多家媒体透露称,镉是人体非务必且有毒元素,可能具有致癌和致突变的危险。
由此,也引发了 千禾味业 产品的“零添加”疑问,有声音认为,“千禾0”只是一个商标,其实不意味着是“零添加”产品,属于“文字游戏”。记者在某电商平台的千禾旗舰店看到,部分产品瓶身有“千禾0”标识,但并未有“零添加”字样,也有产品在“千禾0”标识旁,有标注“零添加”字样。
3月20日晚, 千禾味业 在其官方微博发布了关于媒体透露酱油产品检出“镉”和“千禾0”和零添加相关情况与消费者的沟通说明。
在说明中,该公司方面提到,媒体透露所述千禾御藏本酿380天酱油的配料为水、非 转基因 黄豆、小麦、食用盐,未外源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和其它化学剂。“镉”存在于水、土壤、各类农产品中,酱油产品检出的微量“镉”来源于原料。公司使用的原材料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同时, 千禾味业 方面表示,“千禾0”是 千禾味业 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按《商标法》规定在核准的商品上使用。“千禾0”是公司零添加产品的重要标识,“千禾0”系列产品是零添加产品,有严格的生产要求,在生产进程中严禁使用食品添加剂。该系列产品不存在蹭热点混淆零添加概念的表现。
该公司方面提到,该商标设立的初心是为了对零添加产品做区别,便于广大消费者选购,不存在诱导消费者的表现。
记者了解到,在某电商平台上的千禾自营店,千禾御藏本酿380天酱油500mL规格产品,售价为24.8元,买两件折后价18.6元。1L规格的该产品售价29.8元。
千禾“零添加”往事
根据公开信息,2007年, 千禾味业 第壹次提出“零添加”概念,并于2008年推出首款“零添加”酱油。2015年公司将零添加产品作为卖点之一,启动线上运营业务。2018年, 千禾味业 围绕“零添加”申请“千禾零加”“千禾零零”等商标,但“千禾零添加”商标因政策限制被驳回。2020年,公司成功注册“千禾0”商标,用于区分零添加产品线。
2022年, 海天味业 因国内外产品配料不同陷入“添加剂风波”,消费者转向追求“零添加”产品, 千禾味业 凭借已经有布局迅速接住流量,2023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1.62%至32.07亿元人民币,净收入达5.3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
2023年7月, 千禾味业 完成定增,募集资金净额7.96亿元人民币,全部用于“年产60万吨调味品智能制造项目”。项目达产后, 千禾味业 预计将新增年产50万吨酱油及10万吨料酒。 千禾味业 方面称,公司专注聚焦零添加酿造酱油、食醋、料酒等高品质健康调味品。
当年,公司还推出了零添加特级生抽酱油、海鲜酱油、高蚝汁含量蚝油、零添加减盐酱油等新产品。
但如今, 千禾味业 也因“零添加”陷入舆论危机。福州公孙策公关合伙人詹军豪认为,这场危机的根本在于符号承诺与产品实质之间的断裂。 千禾味业 通过放大“0”的视觉设计(占据瓶身40%的面积),在 海天味业 “双标门”事件后迅速占据了消费者的心智,市占率从2023年的2.7%飙升至11.4%。然而,品牌未能明确区分产品线,造成部分非零添加产品也使用了“千禾0”标识,使得消费者将商标与“无添加”画上了等号。最终在重金属检测结果曝光后,引发了信任的溃散。
赛道拥挤标准缺失
其实,当前很多企业都推出了“零添加”产品,包含 海天味业 、 加加食品 、李锦记等国内调味品企业几乎均已布局。
同时,“零添加”产品也越来越多样,除了酱油,还有料酒、米醋、蚝油、番茄酱,都有“零添加”形态。
行业竞争加剧,也影响着 千禾味业 的业绩。2024年前三季度, 千禾味业 实现营业收入22.8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1.85%,实现净收入3.5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9.19%。营业收入、净利双双下滑。
不过,记者了解到,当前我国未对“零添加”制定统一定义,企业可自行解释其范围。例如,部分企业将“零添加”窄化为“不添加防腐剂”,却未说明是否排除增鲜剂、甜味剂等。
对于 千禾味业 旗下“零添加”产品的定义,其职员表示:“如果说是千禾零添加酱油的话,它就是没有添加任何的食品添加剂,好比我们熟知的味精、谷氨酸钠、防腐剂、增鲜剂、甜蜜素、安赛蜜这些,都不添加。”
而中国新闻周刊曾报道称, 海天味业 的零添加标签则为0%添加防腐剂(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甜味剂(三氯蔗糖、安赛蜜)、味精、脱脂大豆; 加加食品 方面也曾表示,零添加是指0%添加白砂糖、0%添加 转基因 脱脂大豆、0%添加防腐剂、0%添加食用香精。可以看出,目前各大酱油品牌对零添加概念的解释及应用均不统一。
不过,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调味品产品很难做到绝对的“零添加”,另外,零添加产品也不一定最适合消费者,更多是一个营销概念。而如何界定“零添加”概念还要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