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商业洞察
【科创板】并购贷款政策松绑 - 银行竞相落地首批业务
【查看信息来源】 3-22 1:22:22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金融监管总局”)积极推动科技企业并购贷款政策适度放宽的试点工作后,银行业迅速响应,纷纷落地首批并购贷款业务。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 建设银行 、 工商银行 、 浦发银行 、 北京银行 等许多家试点银行瞄准头部科技企业,逐渐落地首批项目。
上海经邑产业数智研究院副院长沈佳庆指出,并购贷款政策的放宽,短时间内将加速科技企业的并购活动,尤其是轻资产企业可通过更高杠杆完成并购,将释放一定需求;中长期的效果则依赖于各项配套措施的持续完善,如贷款比例提高可能增加银行坏账风险,需巩固贷后管理;部分企业可能因盲目扩张造成偿债危机,需强化并购标的评估等。
优化科技金融体系
自试点政策发布以来,银行业迅速行动。
记者了解到, 建设银行 苏州分行为某民营上市科技企业办理的并购贷款顺畅放款,是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政策发布后,大型商业银行中实际投放的第壹笔试点贷款。本次贷款的并购方是国家级 专精特新 “小巨人”、科创板上市民营企业,目前正在规划跨区域整合发展、加大长期技术研发投入。 建设银行 此次并购贷款授信1.9亿元人民币,融资比例占交易金额的80%,期限8年,与企业并购需求和试点政策导向高度契合。
浦发银行 宣布“科技企业并购贷款千亿元行动计划”正式启动,该计划旨在未来为科技企业提供总金额达千亿元的并购贷款支持,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支持产业链主企业通过并购实现强链补链,推动“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助力科技产业整合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目前, 浦发银行 已服务超过76%科创板上市企业、超50%北交所上市企业、近50% 专精特新 “小巨人”企业。
浦发银行 相关责任人表示,在并购交易中,战略协同与资源整合是并购成功的关键。对于科技企业并购而言,技术、团队和 知识产权 更是确保成功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 浦发银行 积极缔造超级并购链接器,构建了枢纽企业库、项目库、基金库,并通过数智化“科技金融雷达”工具包,展现科技企业的科技属性,锁定科技含量高、综合能力强的并购方,挖掘科技属性强、发展潜力大的并购标的,为并购交易双方提供全面的撮合对接服务。
记者了解到,试点适度放宽《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部分条款,支持科技企业发展。对于“控股型”并购,试点将贷款占企业并购交易金额“不应高于60%”拓展至“不应高于80%”,贷款期限“通常不高于七年”拓展至“通常不高于十年”。
沈佳庆表示,科技企业普遍具有轻资产、高研发投入、技术迭代快的特点,传统信贷难以满足其并购需求。该政策通过提高杠杆灵活性与资金可获得性,为并购活动提供更宽松的融资环境,使企业自筹资金比例从40%降至20%,明显降低并购的资本门槛。贷款期限延长至十年,匹配科技企业研发周期长、回报慢的特点,缓解短时间偿债压力。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顶级金融学院教授蒋展也表示,部分行业的投资时间周期较长,例如生物医药领域的企业从研发到上市往往需要多年时间。
并购贷款如何扩围落地?
并购贷款将解决科技企业哪些问题?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向记者分析,科技企业的并购融资槽点有多方面,一是并购融资的钱财需求量大且期限长,并购交易通常涉及巨额资金,而科技企业自身积累的钱财往往有限。且科技企业并购后整合和发生协同效应的时间较长,需要更长的钱财使用期限;轻资产特征造成抵押物不足,科技企业多以 知识产权 、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为主,缺乏传统金融机构认可的固定资产抵押物,难以满足传统贷款要求。二是并购融资具有高风险与不确定性。科技企业并购面临技术整合失败、市场前景不确定、 知识产权 纠纷等风险,造成金融机构对其风险评估难度大,贷款审批谨慎。三是并购融资的融资渠道单一。科技企业并购主要依赖银行借款,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渠道相对受限,难以满足大规模并购需求。四是并购融资的钱财用途监控难度大,科技企业并购涉及跨国交易或技术转移,资金流向的透明度和合规性管理存在挑战。
“科技企业普遍具有轻资产属性,存在‘无收入、亏损、资产负债率高’等特征,难以通过传统抵押物获得足额资金支持。而技术迭代快、市场整合周期长的特点,使得原有七年还款期限难以覆盖并购后的技术消化和协同效应释放周期。”沈佳庆也指出。
针对这些问题,金融监管总局相关司局责任人表示,试点将推动更多金融资源用于增进科技创新,加快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金融监管总局将督促试点银行根据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制定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工作细则,健全不同化的信贷评价体系,强化贷款资金用途监控,培养具有科技行业背景、企业并购专业知识的科技金融团队,为科技企业并购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
对于银行而言,沈佳庆提到:“银行对科技企业信用评估依赖传统财务指标,造成贷款利率上浮幅度大。在一些跨领域并购中,标的企业的技术估值难度大,银行缺乏专业研判能力,造成贷款审批周期长、通过率低。”
沈佳庆建议,金融机构第壹要构建科技导向的审批判估体系。将并购方的技术储蓄、标的企业的专利质量、产业链互补性等非财务指标并入评价体系,通过量化企业研发投入、 知识产权 等创新要素,破解科技企业融资增信难题。
“其次要强化全周期动态风控机制。如在贷前阶段,利用 大数据 分析企业过往并购项目的研发投入转化率,预判本次并购的技术溢出效应;贷中阶段加强资金流向监控,确保贷款用于技术收购而非简单规模扩张;贷后阶段跟踪技术融合进度,设定阶段性技术指标作为风险预警信号。”沈佳庆表示,“最后,要优化考核激励与资源配套。如将并购贷款的技术溢出效应、产业链整合成效并入KPI,对被投企业专利增长数、上下游合作企业数量设置加分项等。”
在郑磊看来,银行应构建综合评估体系,建立“技术流+财务流”双维度评估模型,将专利价值、研发投入、技术团队实力等并入评估指标,全面评估科技企业的偿债能力和并购项目的可行性;设立科技并购贷款专营团队,配备行业专家,提高对科技企业并购项目的领会和评估能力;关注国家和行业有关科技型公司认定标准及审批流程,确保并购企业符合政策支持方向;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对贷款资金流向进行实时监控,保证资金用于约定的并购项目,防范资金挪用风险。
“另外,银行要建立全周期贷后管理制度,对并购整合期进行动态监测,定期评估并购企业的经营状况、技术整合进度和财务表现,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风险。除了以往的财务指标外,增加对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 知识产权 保护等方面的考核,全面评价并购贷款的效果。联系外部评估公司、科技项目发包主体、行业专家等,实施联合贷后管理,借助外部专业力量提高考核的准确性和全面性。”郑磊说。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召开的2025年信贷市场工作会议提出,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工作,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培育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生态,精准支持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的《银行业科技金融创新与发展报告》指出,在推动科技金融业务落地进程中,强化政策和行业研究极为重要,尤其是围绕国家政策、经济形势和产业布局,深入探讨先进制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 人工智能 、 新能源 等科技创新领域的关键行业,以便制定具有区域特色的不同化行业信贷支持和指导策略。另外,考虑构建特色化的运营机制,通过改进科技型公司的不同化准入机制,重点关注企业的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团队能力等成长性因素,适度降低对资产规模、当前盈利等传统评价指标的依赖,并减少对抵质押担保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