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商业洞察
【保险公司】非法中介致车险保费大幅上涨,快速理赔、多获赔偿为何不可信?
【查看信息来源】 3-23 18:28:53宣称“有内部渠道可快速处理”、虚构定损清单、诱导签署空白文件或未完整告知关键信息的理赔文书……“汽修黄牛”再现身。3月23日,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金融监管总局宁夏监管局发布一则案例显示,车主林先生的车在一次剐蹭事故中受损,因怕麻烦,便听从修理厂职员建议,委托他们找“理赔中介”帮助理赔。然而几个月后,林先生在续保时发现保费大幅上涨。
后续,林先生经查询发现,自己的理赔记录异常,原本容易的剐蹭事故,理赔金额竟高达数万元人民币,远超实际维修费用。那么,此般骗术是怎样实施的?非法车险理赔中介又是怎样钻的空子?
“好心”中介实则借机骗保
车辆保险理赔本应成为事故风险的有效转嫁手段,但若消费者误入陷阱,不仅会让风险保障形同摆设,还可能引发连环纠纷与维护权益困境。
金融监管总局宁夏监管局发布的一则案例显示,车主林先生的车在一次剐蹭事故中受损,因怕麻烦,林先生便将车开到附近一家修理厂,听从修理厂职员建议,委托他们找“理赔中介”帮助理赔。
理赔中介信誓旦旦地承诺,不仅能快速搞定理赔,还能帮林先生多拿到赔偿款,无需他费心任何流程。后续理赔中介告知林先生,理赔手续已全部办好,让他到保险公司签字确认,林先生没多想就签了字。
然而几个月后,林先生在续保时发现保费大幅上涨。经查询发现自己的理赔记录异常,原本容易的剐蹭事故,理赔金额竟高达数万元人民币,远超实际维修费用。深入调查后,林先生才理解,自己遭遇了“汽修黄牛”,他们通过故意虚构损失、虚假申报维修项目等行径诈骗保险理赔金,而自己在不知情的情景下成了帮凶和受害者。
近年来,一种名为“汽修黄牛”的灰色产业悄然滋生,包揽索赔是“汽修黄牛”的一大标签。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频有车主上钩,轻信了非法分子设下的陷阱。有保险公司发布的案例显示,陈先生驾车发生了车辆事故,路过的费先生号称自己是附近汽修厂的员工,立即帮助陈先生检查车辆,并跟对方及交警沟通。之后一切过程十分顺畅,但陈先生车险到期正要续保时,发现自己的保费上涨了很多。一番询问之后,被告知是因为上一个保险年度出了两次事故。
明明自己就遇到了一次事故,为何成了两次?调取理赔记录时陈先生发现,两次理赔事故都是授权费先生处理的。记者了解到,该类非法保险中介通常是利用车主图方便的心理,诱导授权办理保险理赔。在办理的进程中很有可能会造成个人信息的泄露。而且车被送去修理之后,也会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另外,也有法院发布的案例显示,“汽修黄牛”表面上声称包揽索赔,后续达成了其真实的目的:骗保8万余元。
堵住漏洞需构筑“立体防御网”
“汽修黄牛”通常指那些在汽修行业中非法牟利的个人或团体。他们可能通过夸大宣传、过度维修、使用劣质配件等行径坑骗消费者,从而获取不正当利益。
在业内人士看来,“汽修黄牛”的疯狂,袒露出保险理赔流程中的信息壁垒与车主风险意识不足。“该类‘汽修黄牛’出现的起因是一些车主为图方便将个人和车辆信息委托给汽修店托管代办,给犯罪分子留下无隙可乘。”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认为,车主发生保险事故后由于通常缺乏专业法律知识和汽修相关知识,对自身车辆实际损害水平和理赔难度不了解,而这种“汽修黄牛”或中介通常比较“专业”。一方面虚构理赔难误导车主借机诈骗信任,另一方面凭借行业优势虚构事故以帮助车主为由向保险公司申请理赔,使保险公司和车主都成为受害者。
金融监管总局宁夏监管局发布风险提示指出,一是选择正规渠事理赔,发生事故后,消费者应直接联系保险公司报案,根据保险公司的正规流程进行理赔,切勿轻信修理厂或来历不明的理赔中介。二是了解理赔流程,消费者有必要了解车险理赔的基本流程和所需材料,清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避免在理赔进程中被误导。三是核对理赔信息,在签署任何理赔文件前,务必仔细核对理赔金额、维修项目等信息,确保与实际情况相符。四是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不要被“轻松多赔钱”“快速理赔”等说辞迷惑,对于主动提供“特殊理赔服务”的人要保持戒备,防止落入非法车险理赔中介陷阱。
付建也表示,消费者可以在车辆发生事故后直接联系保险公司官方客服报案,及时查看理赔进度。不轻信非法车险中介骗术,拒绝第叁方“全权代办”。同时,保护好自己的身份信息,不签署空白文件。
业内人士分析表示,“汽修黄牛”的治理本质是车险生态的数字化转型。通过险企主导的流程再造、监管驱动的技术升级、车主参与的联防联控,才能有望构筑“不敢骗、不能骗、骗不了”的立体防御网。这意味着,堵住相关漏洞,需要险企采取一定的举措。付建表示,险企要加强内部管控,对于理赔申请及时调查核对,利用 大数据 分析客户理赔行为模式、维修厂合作数据等,实时监测异常理赔事项。及时对异常理赔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和检查,避免骗保的发生。
北京商报记者胡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