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商业洞察
【药明康德】头部企业订单大增,CXO行业拐点到了吗?
【查看信息来源】 3-25 19:52:04过去一年,国内医药外包(CXO)企业可谓是摇摇欲坠。一方面,美国《生物安全法案》成了悬在部分CXO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另一方面,生物医药产业的投融资趋冷让身处 创新药 研发上游的CXO行业再蒙上一层阴影。
寒冬之下,CXO企业各自寻找前途,有的打起“价格战”,有的开始调整海外资产、还有的瞄准新兴领域转型......
春日伊始,国内CXO渡过寒冬了么?
头部订单初现回暖
药明系是CXO行业当之无愧的“老大哥”,也是去年美国《生物安全法案》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在二级市场上, 药明康德 A股股票价格在去年一度从70多元的高位滑落至不足40元人民币,市值蒸发超千亿元人民币。
不过,随着《生物安全法案》始终未能通过立法程序,去年下半年, 药明康德 股票价格又有所回升。截至3月25日收盘, 药明康德 A股报收66.59元,跌1.14%;H股报收67.9港元,跌2.09%。
从业绩上来看,2024年全年 药明康德 营业收入虽略有下滑,但订单量实现增长。公司去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92.4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2.73%;归母净收入94.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1.63%。
订单向,截至2024年末, 药明康德 持续经营业务在手493.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7.0%。分地区看,来自美国客户收入人民币250.2亿元人民币,剔除特定商业化生产项目同比增长7.7%;来自欧洲客户收入人民币52.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4%;来自中国客户收入人民币70.7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5%;来自其它地区客户收入人民币19.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1.4%。
对于《生物安全法案》的影响, 药明康德 也回应称,公司了解到,美国第118届国会已于2025年初届满结束,其间没有通过《生物安全法案》相关提案。直到今天,美国第119届国会尚未有任何重启该法案立法流程的提议。公司将继续高度关注立法动态。
对于 药明康德 在风波之下仍然保证了相对稳定的业绩情况,众诚智库老总杨帆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解释道,首先是 药明康德 拥有全产业链协同效应,在医药合同研发( CRO )和医药合同研发生产(CDMO)领域的一体化能力远超同行,同时在一些新兴赛道的布局也领先同行,能够承担高附加值的全球订单。
其次是分散化的顾客结构, 药明康德 在全球有大量的顾客,不只是美国其它海外基地如新加坡、德国等能够分散地缘政治风险,在面对市场波动时能够更具韧性。
“最后是对长尾订单的锁定, 药明康德 截至2024年末拥有在手订单493.1亿元人民币,这反映出公司对行业周期的穿越能力。”杨帆说道。
值得强调的是,除 药明康德 外, 康龙化成 和 阳光诺和 也分别在2024年年度业绩预告中表示,公司去年订单量有所回暖,营业收入实现增长。
风口下的新机遇
CXO行业订单量的增长,同近年来多肽类药物、ADC、核药等新赛道的崛起不无关联。
其中,以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药物为代表的多肽类药物无疑是近年来生物医药产业内的焦点。 东吴证券 方面表示,多肽类药物的火热带动原料药需求激增,全产业链显示高景气。然而多肽类药物合成复杂、规模化生产壁垒高,因此研发实力强、具备先发优势的原料药和CDMO企业将受益。
诺泰生物 就是多肽类药物产业链上的代表企业。2024年全年, 诺泰生物 营业收入达16.2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近六成;归母净收入4.0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5.94%。
在三季报中, 诺泰生物 就曾透露,多肽原料药等收入同比有较大增长。在后续的投资者关系活动中,公司又称,2024年前三季度综合毛利率创近年来新高。
药明康德 也在2024年年报中提及多肽类药物订单的增长。记者了解到, 药明康德 TIDES业务(寡核苷酸和多肽)2024年所造成的收入达到人民币5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0.1%。截至2024年末, 药明康德 TIDES在手订单同比增长103.9%。
产能方面,截至2024年末,公司多肽固相合成反应釜总体积增加至4.1万L,预计2025年末将进一步提高至超10万L。
东曜药业更是凭借CDMO业务第壹次实现结束亏损实现盈利,去年全年净收入达3475.7万元。记者了解到,东曜药业去年全年新增CDMO订单58个,其中有48个为ADC项目。
对于 创新药 产业近年来出现的新风口,杨帆表示,GLP-1、ADC双抗和细胞治疗等新赛道的崛起,为CXO企业造成了新的业务增长点。
杨帆指出, 药明康德 等企业已经在GLP-1等热门赛道上提前布局,通过增加产能、提升技术水平等方式满足市场需求。未来,随着更多 创新药 研发政策的落地和新药赛道的不断涌现,CXO行业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企业需要紧跟政策和市场趋势,不断优化业务布局和创新能力,以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行业拐点尚未真正到来
尽管部分头部CXO企业稳住了基本面,全球投融资市场目前也有所回暖,但在业内看来,CXO行业的拐点尚未真正到来。
放眼全局,仍然有部分CXO企业仍未穿越周期,去年业绩大幅下滑。最先让投资者大跌眼镜的是科创板明星 CRO 企业 美迪西 。
美迪西 2024年年度业绩预告显示,公司去年全年亏损2.32亿元至3.47亿元人民币。对于大幅亏损, 美迪西 表示主要受医药行业投融资放缓,市场竞争加剧等原因影响。
“猴茅” 昭衍新药 2024年业绩继续大幅下滑,全年预告营业收入19.17亿元至21.19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10.8%至19.3%。归母净收入5868.8万元到8803.2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77.8%至85.2%。
昭衍新药 将业绩的持续下滑归因于行业竞争加剧影响,签单压力增大,订单价格下降,利润空间被压缩,毛利率同比降低。
另外, 泰格医药 和 凯莱英 去年的业绩也出现了大幅度下滑。
在杨帆看来,头部CXO企业可以通过全球化产能布局和技术壁垒缓解地缘风险,但这其实不一定意味着整个CXO行业都已迎来转机。
“目前CXO企业仍面临着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客户流失、成本上升等挑战。因此,行业的整体转机还需要更多企业的业绩改善和市场环境的进一步稳定来验证。”杨帆说道。
展望今年CXO行业的整体情况,杨帆表示,一方面,全球医药研发投入的持续增长、新兴市场的崛起和生物技术的不断创新,为CXO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另一方面,地缘政治因素、市场竞争加剧、监管政策变化等仍可能对行业发生不利影响。
因此,杨帆指出,CXO行业有望在 创新药 研发需求增长和新兴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保持一定的增长势头,但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和竞争力,以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未来分化与结构性机会仍旧存在。